由《武状元苏乞儿》一探古代武举制度发展史及附上部分武状元名录

明史专家 2019-09-11 16:24:56

中国科举制度历来有文武之分,然而相对于科举文科,科举武科常常被我们忽略。一说起古代的状元郎,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文科的状元。著名的有南宋末年的爱国领袖文天祥;清朝末期两次担任皇帝老师的翁同龢;唐朝的诗画双绝王维等等,这些都是古代文科状元的佼佼者,也因此为我们所熟知。

苏乞儿在比较武艺

而对于中过武状元的古人,我想大多数人都说不出一个来,甚至很多人都不知道武状元这个词。有赖于九十年代香港的一部由周星驰主演的电影《武状元苏乞儿》的极高播放量,也为我们略微普及了有关于武状元的些许知识。和电影里的差不多,考武科举可不是仅仅有力气会几手功夫就可以的,还得有文化,只不过历代对考生的文化水平要求不一样。像电影里的苏乞儿连名字都不会写就敢来应试武科举的在古代基本没有。

苏乞儿在武举考试中举重

那么各个朝代对武科举的要求又是怎样的呢?武举始于武则天长安二年,这一年朝廷第一次准许练武之人参加由兵部主持的科举考试,人称“武举”,武举这个词才算普及开来(下文都用武举代替武科举)。唐朝时期的考生只需要粗通文墨即可,以武艺为主,且每年都举行一次考试科目包括长垛、马射、步射、平射、翘关等项目,另外还需要考核你的负重能力,负米重五斛,行二十步才算你体力过关。唐朝时期的一斛等于十石等于120斤,就是说你得背上120斤的米走上20步才算你体能达标。怎么样这要求不低吧?毕竟古人平均身高远不如现代人,食物来源也以蔬菜和谷物为主,不如我们今天的膳食营养均衡,但比现代人好的地方就是经常做农活,身体锻炼的比较健壮。此外考试中还有一些附加项目,比如筒箭、机弩等,如考生会这些技能,也可加分不少。

首开武举制度的武则天

五代十国则不设有武举科的考试,只有文科考试。

到了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有感于自己的皇位是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这种不当手段得来的,又从唐朝末年到五代十国时期军阀割据、武人乱国的乱象中痛定思痛,采取了杯酒释兵权的措施牢牢地掌握住了兵权。接着又提出尚文抑武的主张,压制军人的地位,更是传出“宰相需用读书人”这番话来,彻底奠定了宋朝文人强势武人弱势的地位。武举考试也暂时停办,直到宋仁宗时期,才重新开放,这时候的武举考试和唐朝相比,已经有了根本的改变。上文我们说到,唐朝武举以考察武艺为主,宋朝的武举则更侧重于文章了。即所谓的“先试以孙(子)吴(子)大义,以策对为去留,以弓马为高下”,且只保留了唐朝武举的骑、步射两项。要考核武举生员的谋略,对“武经七书”(即《孙子》、《吴子》、《司马法》、《尉缭子》、《黄石公三略》、《唐李问对》)的掌握情况,对兵书理论的熟识情况以及是否通晓经书大义等。因此,如果你在宋朝想要考武举,那么就必须文武双全,甚至文章还要比武艺更为重要!宋朝如此重文轻武,所以虽拥有亿万之众,百万之兵,然兵不精,将不勇,将领又屡受文官集团的压制排挤放不开手脚,以至于屡屡被边陲小国西夏挑衅,弄出个西夏称臣宋却给西夏岁币的丑事来,真是贻笑大方也!(有人说宋给西夏岁币是为了安抚西夏,好有精力对付正北面的辽国,这点我不敢苟同!)

金朝武举将考试成绩分为上中下三等,且考试内容只重视骑射,而有关于《孙子》、《吴子》等兵书的兵法考试,十条题目只要你能答对三道,就算你过关可以得到下等的成绩。这个可以理解,毕竟是马背上得来的国家,建国之时充斥着野蛮的掠夺,对文章这方面自然不太讲究!

和五代十国时期一样,元朝同样没有开设武举科。《续文献通考》写明:“元代不设武举,专事承袭”。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呀,元代不设武举科,武官都是世袭的。众所周知,元朝发源于大草原,由蒙古人建立。当年蒙哥和忽必烈在灭宋时杀了不少汉人,也屠了几座城,高层的统治者深知汉人对自己的怨恨。所以,武官中除了蒙古人外,就只任用色目人作为荫袭的武官。汉人则被视为造反的隐患,乃至于规定汉人几家才能共有一把菜刀,还禁止汉人学习武艺和私藏兵器。这样的情形之下,自然也没有开设武举科的可能了。

明朝的武举科实在是一朵奇葩,可笑不已!太祖朱元璋自认雄起于微末之时,揭竿而起,一举推翻元朝做了皇帝,靠的就是自己手里的刀剑,而手下的一大批能臣武将也是戎马半生有勇有谋,全都是无师自通自己琢磨过来的,压根没经过武举考试。因此明初没有举行过武举考试。到了明朝中期明英宗时才重开武举,改为六年举办一次,而且先考策略,后考骑射。策略不中,不许骑射。就是说,你文章不过关,就没资格参加下一项武艺的考核。啧啧啧,真是本末倒置哦!到了明朝末年崇祯皇帝时,他逐渐发现先前以文章为主的武举制度是全天下最滑稽可笑的事情。于是下圣旨说:考武举就应该以考试人的武艺为主,如果有点谋略不是愚笨之徒,就算是文字粗陋一点,也应该录取。只可惜,下完这道诏书仅仅两年后,大明便灭亡了。后人评价明朝的武举制度,只有两个字——陵夷。陵夷这两个字的解释是“衰败,走下坡路”,我想形容明朝的武举制度很是合适了。顺便一提,明朝的文举的八股文取士制度也是一大奇葩,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查阅相关知识!

无力回天的崇祯帝

清朝即是武举的辉煌期,同时也是武举的衰亡时期。清朝的江山乃马背上得来的,因此崇尚武功是根深蒂固的。清朝初期,内外仍然战事不断,既有东南沿海南明以及后来的郑成功的不断骚扰,又有北疆腹地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的来势汹汹的叛乱。因此满清政府既要考虑武官战将的补充,又要笼络汉族人中“武可拜将”的军事人才,重视武举制度也是必然的了。清朝武举和文举一样,每三年举行一次,且规定中得武举之人数为文举之人数的一半。经过皇帝的殿试考核中得一甲第一名即为武状元,所得之荣耀和文状元一样。光绪元年(1901年),清朝以武科“所习弓、刀、马、步射,都和今天的战事没多大关系,也没什么用了”,下诏“永远停止。”武举制度历经唐、宋、金、明、清等数个朝代,至此方休,也算是寿终正寝也!

本想将各朝各代的武状元一一列举开来,限于文章篇幅,只能暂列几位,以飨各位读者朋友:

唐朝: 员半千、孙思观、张仁愿、王修福、房自谦、马季龙、郭子仪等。

宋朝: 张建侯、许思纯、王梁、董君平、康修、康大同、杨达、陈说等

金朝:   温迪罕缴住  (只有一人)

明朝: 安国、刘良、许泰、王浩、文武、张如兰、徐国全、潘云腾、解元等

大西国: 张大受(只有一人)

清朝: 金抱一、过失衡、余国柱、刘炎、吴三畏、罗琪-张文焕、李显光等

太平天国: 刘元合、覃贵福(只有两人)

另外,古代的武举制虽然有其局限性,把大量的青壮年劳力荒废在学武考武举之中,作为古代统治者的一种愚民工具。但小编觉得,武举制度也确实为古代封建王朝选拔了相当数量的武备人才,因此一概批评或是赞扬武举制度都是既不客观也不公正的。正确的评价武举制度并从中学习兴衰的道理才是我们应该做的,您说对吗?

以上就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古代武举制度的发展承袭状况,时间紧张,篇幅有限,所以也只能说个大概。有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查阅更多的资料,如对文中所写内容有不同的观点欢迎在评论里写下来,和小编一起探讨一下。码字不易,点个关注好不好,亲!

1 阅读:49
评论列表
  • 2019-09-15 11:54

    武状元苏乞儿

    明史专家 回复:
    对的,蛮经典的一部电影,武举制历史也蛮悠久!
  • 2019-09-12 12:12

    弄个上海到北京只用20分钟的文章,央视13套有视频

    明史专家 回复:
    啊,细说一下,什么上海到北京的视频?

明史专家

简介:品读历史,热爱家人,做有温度有思想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