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有这么个怪事,西汉王朝出了名的"昏君"多,可人家硬是撑了快300年。从刘邦建汉到王莽篡位,中间经历过贪玩的皇帝、好色的皇帝、不管事的皇帝,可这朝代就像个打不垮的硬汉。今天咱们就扒一扒,这个看似运气好的王朝到底藏着什么生存秘诀。
先来看看开国皇帝刘邦有啥高招,刘邦这个草根皇帝可不简单。他明白刚打完仗的国家就像大病初愈的病人,得慢慢调养。老刘搞了个"一国两制"的妙招,把全国54个郡分成自家管的15个和亲戚管的39个。这招看着冒险,实则是给新王朝装了个"安全气囊"——就算有亲戚造反(后来真出了七国之乱),也不至于把整个国家炸翻。
更绝的是他的省钱大法。规定田租先是收十五分之一,后来降到三十分之一,比现在买个煎饼交的税还低。老百姓兜里有钱了,自然不闹事。史书记载,到汉文帝时国库钱多得穿钱的绳子都烂了,粮仓的米堆到发霉。这存粮存钱的习惯,给后来那些败家皇帝留了条活路。
然后就是文景两帝,这俩皇帝充分表明了“会装傻的皇帝才是真聪明”。汉文帝和汉景帝这对父子,看着像老好人,实际是扮猪吃老虎的高手。文帝刚上位就搞了个大新闻,把割鼻子砍脚的酷刑改成打屁股。虽然有时候打得太狠也会出人命,但好歹让老百姓觉得皇帝讲点人性。
并且这俩皇帝抠门得狠,有次有人送他千里马,他直接发通告说:"谁再送礼我就跟谁急!"他儿子景帝更狠,把自家亲戚的地盘砍得七零八落。七国乱军打过来时,景帝先假装认怂杀了提议削藩的朝臣晁错,等叛军松懈了,派周亚夫三个月就收拾干净。这父子俩攒下的家底,到景帝末年国库的钱堆得串钱的绳子都烂了,粮食多得往外淌。
到了汉武帝刘彻,画风突变。这位爷把家底全押上搞军备竞赛,卫青、霍去病带着铁骑把匈奴赶到大漠喝西北风,张骞的西域探险队硬是走出条丝绸之路。可风光背后全是钱砸出来的,打仗打得国库见底,他就把盐铁生意全收归国有。结果官营的铁器质量差得要命,老百姓买把锄头都得求爷爷告奶奶。
最要命的是晚年闹出"巫蛊之祸",太子被杀,长安城血流成河。好在老爷子最后写了份检讨书《轮台罪己诏》,承认自己"把国家折腾惨了",这才保住晚节。不过他也给后世立了个规矩:皇帝再牛也得听劝,国家运转不能全指望个人。
汉武帝死后,8岁小皇帝汉昭帝上位,朝廷大事全由霍光等几个老干部商量着办。这群人精得狠,知道打仗打不动了就专心搞经济。等传到汉宣帝时,民间出身的皇帝把国家打理得井井有条,设立"常平仓"平抑粮价,联合西域各国把匈奴治得服服帖帖。这段时期证明,只要制度健全,就算皇帝是个小孩,国家照样转得溜。
不过宣帝晚年犯了个大错,明知儿子刘奭是个书呆子还让他接班。这刘奭就是后来的汉元帝,整天和儒生们讨论"之乎者也",把朝政交给太监打理,结果搞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宦官专权。
汉元帝和汉成帝这对活宝,堪称西汉"败家子"双雄。元帝宠信太监,成帝沉迷赵飞燕姐妹,为了讨好美人连儿子都能不要。可就是这么两个糊涂蛋,硬是让西汉又撑了五十多年。为啥?全靠祖上攒下的三件宝,一、成熟的官员体系,地方官三年一考核,干不好就下岗,保证基层不乱套。二、思想教育到位,全国读书人都认孔孟之道,心里还念着刘家天下。最主要的还是第三,经济底子过硬,就算皇帝胡来,老百姓交的税还是比秦朝少得多。更绝的是外戚和宦官互相掐架,反而形成某种平衡。王莽他们家就是趁着这个空子慢慢掌权,不过那也是后话了。
西汉这近300年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好的制度能让庸君不误国,坏制度能让明君变昏君。文景攒下的家底,够后代败家几十年了。再者还要思想要统一,全国读书人认准儒家,社会就不会散架。主要还得讲究权力平衡,外戚、宦官、大臣互相盯着,谁也别想一手遮天。
看看后来王莽篡汉就知道,当这些保险栓都被破坏时,再牛的王朝也得玩完。不过西汉这套"系统",倒是给后世提了个醒,治国不能光指望出明君,关键要把制度设计成"傻瓜模式",就算坐龙椅的是个草包,国家机器照样能转。这或许就是西汉王朝穿越三百年风雨的最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