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文革时期,北京“中华路”有户大户人家,是附近少数未受冲击的家庭之一。
该大户人家并非无人进入,只因墙上挂着一件法宝:毛主席亲笔签名的《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
【一张毛主席签发的《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
那天,冲进“中华路”某户大院的人开始搜查,翻找各物。突见墙上挂着毛主席签发的《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
此证书编号为“北京字第00080号”,明确标注有毛主席姓名,且为毛主席亲笔签名。
此外,该“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载明:赵登禹同志革命斗争中牺牲,功勋长存。其家属应受尊崇,依《革命军人牺牲病故褒恤暂行条例》发恤金,并颁发此证纪念。
见证书后,众人止步,相继离院。自此,他们再未踏足此地。
赵登禹同志之女赵学芬称,此烈属证由毛主席签发,西北军其他阵亡将领无此待遇。因此,她家未被抄家,而佟麟阁、张自忠将军家则遭抄。
赵学芬家所在的这条路,原名“赵登禹路”,为纪念抗日战争中牺牲的西北军名将赵登禹而命名,后更名为“中华路”。
在北京,多条街道以英雄命名,如南沟沿大街改称“佟麟阁路”,铁狮子胡同为“张自忠路”,北沟沿大街则更名为“赵登禹路”。
赵登禹,1898年生于山东菏泽牡丹区杜庄乡赵楼村。7岁入私塾学习,两年后因家庭经济困难,无奈辍学。
13岁时,赵登禹师从名师习武,奠定了武学基础。他掌握了太极、八卦、少林拳术,精通刀枪剑戟,尤其精于徒手夺刀与赤手夺枪之术。
1914年,赵登禹与兄赵登尧等人徒步逾千八百里抵陕西潼关,投靠冯玉祥将军麾下的16混成旅。
赵登禹初入军队,于16混成旅第1团第3营起步为士兵,勤勉任职。
冯玉祥视察部队时,赵登禹在阅兵中展示高超武艺。其功夫精湛,深得冯玉祥赏识,随后被调至其身边,担任随身护兵。
1930年中原大战后,冯玉祥部队战败,由蒋介石整编。整编完成后,赵登禹被任命为第29军37师109旅旅长。
1931年九一八事变致东北沦陷,次年2月,关东军操控的“东北行政委员会”发表《独立宣言》,宣称热河省与旧东北三省关系不可分割。
此《宣言》显为日军侵热河前奏,然蒋介石不顾国家民族利益,热衷“剿共”,行“攘外安内”之策,遣国民党精锐部队赴红军占领区。
1933年,日军攻占河北承德,侵入热河省。国民党随即组织长城抗战,部署约1.7万步兵、骑兵及特种部队于东朝阳、开鲁、凌源、赤峰及承德周边。
赵登禹率109旅镇守喜峰口,与日军激战,斩获敌军5000余,摧毁其大炮18门,赢得“九一八”后首次大胜,即著名的“喜峰口大捷”。
随后,第29军被调回察哈尔,赵登禹因战功显著,晋升为132师师长,并授予陆军中将军衔。
在察哈尔,赵登禹的132师驻守张北县,该地紧邻日军。故常遭日军无故挑衅。
一次,八名日本人在张北拒绝接受国民党部队检查,违规并挑衅部队,态度蛮横。
赵登禹遵蒋介石命未对日军挑衅动武,但仍为维护民族尊严,挑选百名壮士携武器,从日军面前庄严通过。
战士们路经日军时,依赵登禹令,正步行进并高呼口号,此举对日军形成了一定震慑。
1935年8月,赵登禹接到命令,转驻至北平周边地区。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赵登禹在宋哲元第29军军长指挥下,驻守南苑,与副军长佟麟阁共同指挥南苑部队抗日。
期间,日军在数万飞机坦克掩护下,大举进攻国民党军。赵登禹率部奋勇抵抗。
抗战时,赵登禹率30余名卫士,指挥29军卫队旅及学生队与日寇激战。虽处孤军,他仍顽强抵抗,不退半步,彰显出高尚军人的民族气节。
7月28日,赵登禹在激战之际,接获上级指令,令其率部撤退至大红门区域。
赵登禹奉命撤退时,日军察觉其意图,遂在南苑至大红门公路两侧预设机枪,封锁其通行道路。
赵登禹为激励将士抗日,撤退中乘汽车指挥。至大红门御河桥,遇敌弹,车毁,赵登禹亦受重伤。
此时,警卫劝赵登禹撤至安全处暂避,但赵登禹虑及部队未脱险,坚持不走。他忍伤痛,毅然带领部队向日军发起反击。
冲锋途中,日军炸弹在赵登禹身旁爆炸,致其双腿断裂并陷入昏迷。
醒来,赵登禹含泪对传令兵言:“勿顾我,归告北平老母,儿为国捐躯,无愧祖宗,望母心安。”
说完,赵登禹牺牲,年仅39岁。其时,长子赵学武4岁,长女赵学芬2岁,次女赵学芳尚在母腹,未及出世。
资料显示,赵登禹将军行军路线泄露,因日本人利用29军管理漏洞潜伏间谍,这些间谍为日军搜集大量情报,包括赵登禹的撤退路线。
7月29日,日军攻占北平。国民政府匆忙撤离,赵家孤儿寡母滞留。两月后,赵学芬母亲诞下婴儿,全家逃离北平,前往河南避难。
赵登禹等国民党抗日英烈牺牲的消息抵延安,毛主席高度赞誉,称他们为“全中国人民崇高伟大的模范”。
7月31日,国民政府为褒奖赵登禹抗日功绩,颁布褒奖令,追赠其为陆军上将,并颁发由蒋介石签署的《荣哀状》。
赵家人在河南遇国民党军时,时有亲朋送米面接济。然日军侵略加剧,赵家人无奈只能依靠变卖首饰维持生计。
1938年,蒋介石下令炸毁花园口大堤以阻日军,赵家因此沦为众多流离失所家庭之一。
赵家人后返回赵登禹故乡山东赵楼村定居。尽管有了安稳住处,日军仍频繁进村搜查,生活并不平静。
每当此时,赵家人便避至村外,日军撤走后在叔叔照料下返家。赵学芬后来回忆:“苦难的童年,我铭记终生。”
1945年抗战胜利,何思源接任北平市市长一职。
1952年,赵学芬在家中意外发现父亲赵登禹的蒋介石署名《荣哀状》,随即向政府上报此事。
赵学芬表示:“我认为既已解放,保留它不妥。但直接扔掉也不适宜,于是我致电民政部门,告知了此事。”
随后,鉴于赵登禹乃冯玉祥将军麾下西北军将领,相关部门将此事上报给冯将军夫人、时任卫生部长的李德全女士。
6月11日,经李德全部长提议,毛主席签发《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
1997年,值全民抗战爆发60周年之时,北京市大红门中学获北京市教委与市编办批准,更名为北京市赵登禹中学。
2003年4月,北京市赵登禹中学和嘉园小学整合为北京市赵登禹学校,赵登禹之女赵学芬出任名誉校长一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