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上海,沪剧可不只是一种戏曲,它更像是一部活着的城市回忆录。老一辈上海人,谁没哼过几句沪剧呢?它承载着大家的童年记忆,还有那些藏在弄堂深处的乡愁,见证着这座城市从石库门到摩天大楼的每一步变化。就在今年3月8日妇女节当晚,一场超级精彩的文化活动在嘉定菊园新区党群服务中心拉开帷幕,让整个社区都沉浸在艺术的海洋里。
活动现场那叫一个热闹,“万象敦煌,‘玉’你相约”沪剧名家讲堂暨嘉定菊园新区“大咖来了”文化活动,吸引了无数戏迷前来。大家早早地就来到现场,座位上坐得满满当当,就连过道都站了不少人,就为了亲眼目睹一位大咖的风采——沪剧界的传奇人物茅善玉。当茅善玉优雅地走上台时,全场瞬间沸腾,掌声和欢呼声交织在一起,那场面,就像粉丝见到了超级巨星。

讲座一开始,茅善玉就开启了“爆料”模式,和大家分享沪剧电影《敦煌女儿》背后的创作故事。原来,她当初被“择一事,终一生”的莫高精神深深打动,脑海里就冒出了要把这个故事搬上舞台的想法。为了能演好“敦煌女儿”樊锦诗,茅善玉和团队开启了一段超艰辛的旅程。他们好几次奔赴敦煌,那可是在大戈壁沙漠里,条件特别艰苦。但他们没有被困难吓倒,在敦煌,他们亲身体验大漠的风沙,仔细观察莫高窟的壁画,还和守护敦煌的工作人员深入交流,收集了好多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从最初的灵感闪现,到实地采风的种种经历,再到怎么把敦煌文化和沪剧巧妙地结合起来,茅善玉讲得绘声绘色,就像在给大家讲一个神秘又有趣的冒险故事。
听故事不过瘾?茅善玉直接现场开唱,带来了《敦煌女儿·远去了》的经典唱段。她一开口,那婉转悠扬的唱腔瞬间抓住了所有人的耳朵,仿佛有一股神奇的力量,把大家都带入了敦煌的神秘世界。舞台上的她,表演细腻得让人惊叹,把敦煌壁画里飞天的灵动活泼、菩萨的庄严肃穆都演绎得活灵活现。台下的观众都看呆了,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舞台,时不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喝彩声。而当《大雷雨选段》的旋律响起时,全场气氛直接被推向了最高潮。戏迷代表们纷纷站起身来,和茅善玉一起合唱,那整齐又激昂的歌声,回荡在整个活动中心,让每个人都感受到了沪剧独特的魅力。

活动结束后,观众们都舍不得离开,一个个围上去和茅善玉交流。观众陈琴兴奋得满脸通红,激动地说:“我从小就是茅老师的超级粉丝,现在还在菊园戏曲队学沪剧呢。没想到妇女节这天,茅老师能来给我们讲课,这简直是我今年收到的最好的礼物!真希望以后能多来点这样的大咖活动!”观众王芳也笑着说:“我可是茅老师的忠实铁粉,能和她近距离接触,我激动得一晚上都睡不着觉。她唱歌好听也就算了,讲起故事来也这么吸引人。听了她和樊锦诗的故事,我太感动了,都打算找时间去敦煌旅游,亲眼看看那个神秘的地方。”
茅善玉对嘉定也有着深厚的感情,她回忆说:“我很多年前就来嘉定演出了,每次都能感受到嘉定戏迷的热情。沪剧是咱上海土生土长的地方戏,它承载着上海人的喜怒哀乐,传递着积极向上的正能量。今天能和嘉定的戏迷朋友们互动,我觉得特别有意义,不仅能让更多人了解沪剧,还能让大家更加热爱咱们自己的文化。只有了解了,大家才会更有文化自信。”

这次活动能这么成功,离不开上海农商银行心家园社区舞台“名家讲座”与菊园新区党群服务中心“大咖来了”品牌项目的携手合作。心家园项目一直和嘉定区各街镇紧密合作,深入了解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未来,他们还会继续努力,给市民带来更多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满足大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活动现场还启动了“大师艺术营”系列活动,茅善玉也收到了“我嘉有大师”的聘书。从2022年开始,“我嘉有大师”文化项目就邀请了戏剧、声乐、导演、舞蹈等各个领域的20多位艺术大师,联合大剧院、音乐学院、科研院所等机构,举办了各种各样的文化惠民活动。像手风琴大师王从余特别赏析课、大咖阿桂阅读创作分享会,都受到了市民的热烈欢迎。

据菊园新区党群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2025年的“大师艺术营”涵盖了书法、国画、手风琴、声乐、沪剧、评弹、摄影7个门类。接下来,会通过赏析课、训练营、组建社团等多种形式,让优秀艺术家走进基层,提升市民的艺术修养,让咱们的社区文化氛围越来越浓厚。
这场沪剧名家讲堂,不仅仅是一场艺术的盛宴,更是一次文化的传承与交流。它让更多人领略到了沪剧的独特魅力,也让敦煌文化走进了大家的心中。相信在未来,会有越来越多这样精彩的文化活动,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