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年贺麓成在韶山久看毛泽覃的照片,毛岸青叹:小叔去世得太早了

星空巨影 2025-04-11 16:48:40
【前言】

1987年11月,贺麓成在井冈山游览时,恰好遇到了刚从江西旅行的毛岸青和邵华。作为毛泽覃与贺怡之子,贺麓成与毛岸青这对堂兄弟见面时倍感亲切。随后,他们在11月3日一同前往了韶山。

井冈山和韶山是两处具有深厚革命历史的地方,它们见证了革命先驱们的崇高理想。在这里,毛家的后人们齐聚一堂,共同回忆和讲述他们父辈们的英勇故事。

毛泽覃之子、毛泽东的侄子贺麓成,虽然身份显赫,但在毛泽东去世前却鲜为人知。为何这位背景显赫的人物会如此低调?这其中有何缘由?

【贺子珍:“好孩子,以后跟着姨妈好好生活”】

1935年4月26日,毛泽覃作为红军独立师的指挥官,在瑞金的一场激战中英勇献身。这一噩耗传到了他的妻子贺怡那里,令她悲痛欲绝。那天,大雨如注,贺怡的心情与这阴沉的天气无异,充满了无尽的哀愁。

现实毫不留情,贺怡没有时间沉浸在悲伤中,她的处境已经岌岌可危。面对敌人的频繁追捕,她只能四处逃窜,躲避危险。更糟糕的是,她还得带着一个刚出生不久的婴儿,这个孩子甚至还没来得及见父亲一面。

贺怡在赣南山区生下了她的孩子。最初,孩子被命名为“毛岸成”,但由于当时环境非常危险,贺怡决定给孩子换一个名字,最终定为“贺麓成”。这个名字中,“贺”取自她的姓氏,“麓”代表湖南的岳麓山,而“成”则寓意革命最终会取得胜利。

贺怡将贺麓成安置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之后又将他转送到永新县花汀村的贺调元家。贺怡对贺调元非常了解,知道他们沾亲带故,而且贺调元虽然是地主,但思想开明,因此放心地把孩子托付给他照顾一段时间。

贺麓成小时候对那段经历没什么印象,因为他当时还是个婴儿。等他稍微懂事点,家里就开始收到各种信件。后来他才明白,这些信都是他妈妈贺怡写的。那时候贺怡正跟着部队到处打仗,忙里偷闲给儿子写了这些信。

丈夫去世,儿子又远在他乡,贺怡并未因此消沉。她心中只有一个坚定的想法:全身心投入革命事业。她相信,只有这样,未来才能与儿子和全国人民一起享受和平安定的生活。

贺怡长期参与秘密革命活动,历经艰险。1940年6月31日,她在韶关被国民党情报人员抓获。面对严刑逼供,她选择吞下金戒指以结束生命,誓死保守组织机密。尽管遭受了严重的身体伤害,她却意外地存活下来。最终,她凭借智慧成功脱险,重返延安革命根据地。

在延安期间,贺怡在医疗团队的精心照料和毛主席的亲自关心下,成功进行了手术,取出了体内的金戒指。然而,这次手术也带来了一个长期的健康问题,导致她的胃部出现了严重的下垂症状。

在养病期间,贺怡对儿子的思念愈发强烈。贺麓成从“爷爷”那里得知,母亲在外地工作,但他并不清楚母亲的具体职业和社会地位。

1948年的某一天,花汀村出现了一位伪装成“皮货商”的男子,他实际上是贺怡派来接儿子的。然而,贺调元经过深思熟虑,担心孩子在旅途中可能遭遇不测,因此决定不让“皮货商”带走孩子。尽管如此,他还是安排这位“皮货商”前往县中学探望正在求学的贺麓成。

一回到家,那位做皮货生意的朋友就向贺怡报喜,说她的孩子既乖巧又讨人喜欢。听到这些,贺怡心里乐开了花。

1949年8月,贺怡受命前往江西任职,出任中央吉安地委组织部长。抵达花汀村后,她与贺麓成及被称为“爷爷”的贺调元会面。

贺怡高声呼唤着:“麓成。”

贺麓成一时没反应过来。站在他旁边的“爷爷”立刻解释道:“这是你母亲。”

贺麓成迅速冲向母亲,两人紧紧拥抱。中午,村里举行了一场隆重的聚会,贺怡拉着儿子的手,在贺调元的陪伴下,向全村人亮相。贺怡公开确认贺麓成是她的孩子,并和儿子一同向贺调元深深鞠躬,表达对他冒着生命危险保护孩子,并将其培养成一名成绩优异的初三学生的感激之情。

贺麓成随后告别了花汀村,随母亲迁居吉安。

和母亲一起生活,贺麓成倍感温暖。贺怡常常向他讲述父亲毛泽覃的英勇故事,激励他长大后像父亲那样热爱祖国。随着对父亲事迹的深入了解,贺麓成越发感受到父亲的伟大。

贺怡与儿子重逢时,心中不禁浮现出姐姐贺子珍的身影。贺子珍将女儿李敏送到毛主席那里后,身边显得格外孤单。考虑到这一点,贺怡下定决心去寻找姐姐在长征途中遗落的“小毛毛”。

当时形势紧迫,毛主席和贺子珍迫不得已将“小毛毛”托付给毛泽覃,让他安排寄养。然而,随着毛泽覃的牺牲,关于孩子的下落便失去了线索。贺怡决心重新寻找这条线索,同时,她也希望能找到她与毛泽覃的第一个孩子,那是个女孩。

11月,贺怡请假前往赣南寻找孩子,这次她带着贺麓成同行,母子刚团聚不久,她不愿再次分离。然而,11月21日,一场意外事故导致贺怡不幸离世。

当时,贺麓成在车祸中被压在车下,虽然幸运地活了下来,但他的母亲却不幸去世了。

贺子珍很快得知了贺怡不幸去世的消息。她立即下定决心,要亲自抚养妹妹留下的孩子,视如己出。

当时,贺子珍在上海担任虹口区委的组织部长,有能力照料贺麓成。1950年初,贺麓成在贺调元的陪同下抵达上海,贺子珍亲自前往车站迎接。

贺麓成初次与姨妈贺子珍相遇。他回忆道:“姨妈和母亲容貌极为相似,远远望去,她的脸庞被寒风冻得通红。见到我时,她显得格外激动。”

贺子珍见到贺麓成时,发现他瘦弱不堪,心里十分难受。她轻轻抚摸他的头,温柔地说:“孩子,以后就和姨妈一起过日子吧。”到达目的地后,由于一路颠簸,加上之前的车祸伤势还没好,贺麓成的腿疼得厉害。

贺子珍立即将他送往上海的一家大医院进行检查。诊断结果显示,他的腿骨断成了三段,急需进行手术。手术完成后,他需要休养一个多月,在这段时间里,贺子珍全程细心照料。

【贺麓成:“我想妈妈,也想爸爸,但我在外面什么都不说”】

在贺子珍的悉心照顾下,贺麓成的腿伤逐渐康复。这段期间,贺子珍常常陪伴贺麓成聊天。贺麓成好奇地问起自己父母的事,贺子珍担心他了解太多会难过,便提醒他,以后在外面尽量别提他们。她建议贺麓成调整心态,回到在花汀村时的那种状态。

贺子珍提醒他,要认真学习,积极掌握科学知识,将来成为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

姨妈和母亲贺怡对我的期望如出一辙。

在贺子珍的协助下,贺麓成顺利进入了上海西南郊的上海中学。当他去学校报到时,老师询问他的年级,贺麓成回答说要读高二。老师随即给了他一份试卷进行测试,结果发现他的知识水平连高一都显得有些勉强。

贺麓成原本以为,自己在永新读书时能轻松跳级,到了上海也能延续这种节奏,继续按之前的进度学习。然而,这次的考试结果却让他大受打击。尽管如此,他还是硬着头皮决定直接读高二。

踏入教室,贺麓成很快体会到了这所上海顶尖中学的实力。这里的教学水平相当高,课程安排也非常紧凑。和他一起从江西转学来的同学们,面对这样的节奏完全吃不消,纷纷产生了放弃的念头。

贺麓成的心情被这种氛围压得挺沉重。他回到家,把学校的情况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姨妈贺子珍和舅舅贺敏学。听完后,贺子珍直接问他,既然不在学校了,接下来有什么打算?

贺麓成得知自己的父母和亲戚都是革命军人后,便主动表达了参军的意愿。对此,贺敏学对他进行了深刻的劝诫:

“你最好专心读书,别考虑参军或从政。咱们贺家不缺军人干部,真正需要的是学者。现在国家发展急需人才,你应当把精力放在学业上。”

贺子珍点头赞同了这个提议。

贺麓成从此全身心投入学业,摒弃了所有杂念。他专注于知识的积累,不再让无关的想法分散注意力。这种专注使他的学习效率显著提升,也为他的未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贺麓成的转变不仅体现在学习态度上,更反映在他对目标的坚定追求上。他明白,只有通过不懈努力,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这种决心和毅力,成为他日后成功的关键因素。贺麓成的经历告诉我们,专注和坚持是取得成就的必要条件。

贺麓成刚入学时,由于说话带有方言,经常被同学取笑,但他并没有因此灰心。经过几个月的努力,他的表现让同学们彻底改变了看法。考试结果出来后,他的数学拿了满分,其他科目也排在前列。此后,他的成绩一直稳定在班级前三名。

贺子珍对贺麓成的成长感到欣慰。每逢李敏到上海探望母亲,贺子珍便安排两个孩子一起讨论功课。在李敏的记忆中,贺麓成始终保持着谦逊有礼的学者形象,堪称品学兼优的典范。

贺子珍一直渴望提升自己,学习更多知识。她曾为了深造远赴苏联留学,然而在苏联经历了不少困难,回国后又因工作繁忙,学习计划一度被搁置。现在,每当她在学习上遇到问题,就会向贺麓成请教,把他当作自己的“小老师”。

1952年,贺麓成凭借出色的学业表现成功进入上海交通大学,并选择了电力系作为自己的专业方向。这所知名高校坐落于上海徐家汇区域,与贺敏学的住所相距不远。当时,贺敏学担任上海防空司令一职,贺麓成课余时间便寄居在舅舅家中。

每到周日,贺麓成都会去探望他的姨妈。在亲情的陪伴下,他性格开朗,但偶尔也会暗自流泪。他曾对姨妈倾诉:“我想念父母,但在外面我从不提起。”每当这时,贺子珍都会给予他安慰和鼓励,让他感受到温暖。

贺子珍和贺敏学早就看出贺麓成在学业上有天赋。他在交通大学的表现非常出色,成绩名列前茅,因此在校园里小有名气。然而,他的身世始终是个谜,因为他从未在学生档案中填写父母的姓名。无论是中学还是大学,他都以普通学生的身份示人,周围同学对他的背景一无所知。

【李敏:“悼念名单中,缺少了哥哥贺麓成的名字”】

1956年夏天,贺麓成顺利从上海交通大学毕业,成功获得了出国深造的研究生资格。同年秋天,他离开上海前往北京,进入北京俄语学院的留苏预备部,开始系统地学习俄语,为即将到来的留学做准备。

一年后,贺麓成因中苏关系紧张未能赴海外深造,随即被调往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参与"地对地"导弹研发工作。这项重大工程由钱学森倡议,经毛泽东主席亲自批准,由聂荣臻元帅担任总指挥,充分体现了该项目的战略价值。

我国自主研发的首枚中近程导弹成功完成飞行试验,这一重大突破让毛主席倍感欣慰。然而,鲜为人知的是,主席的侄子贺麓成在这次试验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作为技术团队的核心成员,贺麓成在导弹的设计和制造过程中贡献卓著,为这一历史性成就奠定了重要基础。尽管主席对此并不知情,但贺麓成的专业能力和默默付出无疑成为了我国导弹事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贺麓成尽管在北京工作了很长时间,但他从未主动要求见毛主席,也从未给毛主席写过信。其实,他想要见毛主席并不困难。自从毛泽覃去世后,毛主席一直惦记着这个弟弟。如果贺麓成通过李敏传个话,毛主席肯定会安排见面。

毛主席逝世后,在筹备追悼会亲属名单时,李敏发现名单上遗漏了一个关键人物。她立即指出:“贺麓成哥哥的名字怎么没在悼念名单上?”这一提醒让在场的工作人员一时不知所措。经过李敏的解释,大家才明白过来,意识到名单确实存在疏漏。

贺麓成受邀参加了毛主席的悼念仪式,这是他生平首次近距离接触他的大伯父毛主席。

此后,贺麓成低调地投入了导弹研发工作。1980年,第五研究院启动高级职称评定,凭借出色的研究成果,贺麓成成为解放军总参系统首位获得高级职称的专家,其证书编号为"001"。

【贺麓成与毛岸青回韶山,怀念为革命付出一切的父辈们】

贺麓成一直保持低调作风,与他共事多年的同事对他的背景一无所知。直到1983年,民政部门准备为毛泽覃颁发烈士证书,通过贺麓成的工作单位联系到他时,他的真实身份才被公开。

随着年龄的增长,贺麓成深感作为毛家后代,传承先辈的光辉事迹是他应尽的义务。因此,除了学术研究,他常前往革命圣地缅怀历史。1987年,他踏上了井冈山,正是在那里,他与毛岸青及其妻子邵华不期而遇。

他们接着前往韶山,参观故居时,兄弟俩走进了毛泽覃曾经的卧室。贺麓成凝视着父亲年轻时的照片,眼中不禁涌出泪水。站在一旁的毛岸青看到堂弟的神情,也被悲伤感染,他感慨道:“小叔走得太早了,真是遗憾。不过,他的精神永远是我们后辈的榜样。”

随后,毛岸青和贺麓成一起参观了滴水洞。工作人员指着一张老照片告诉毛岸青,这是1984年他全家来此拍摄的。毛岸青走近仔细端详,并指着照片中的邵华和新宇,向贺麓成介绍。

此次前往韶山,贺麓成受益匪浅。

在1990年代初期,贺麓成决定从工作岗位退下来,转而担任多家科技企业的董事和高管职务。值得一提的是,他将公司部分收益投入到支持革命老区的发展建设中。与此同时,他本人与家人始终过着节俭朴素的生活。

贺麓成和妻子育有一子一女,他特意让儿子改回原姓“毛”,以此表达对父亲毛泽覃和伯父毛泽东的怀念。

2 阅读: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