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来了,不妨点个关注再走!
文章观点立足于《雍正王朝》,重温该剧后的一点体会,有什么不对的地方,欢迎指正。
雍正三年,叱咤一时的年大将军身败名裂,李卫带着圣旨将他赐死......
在很多人眼里,雍正之所以杀年羹尧,是因为从对方身上感受到了威胁。

其实,若你仔细体会《雍正王朝》,或许最不想让年羹尧死的就是四爷。
亦或者说,只有四爷不想让他死。
为何这样说呢?咱们今天就来聊一聊。
01
大家伙,为何会认为雍正想杀年羹尧,主要是因为两件事情。
第一件君前不下马。
年羹尧在邬思道的帮助下,找到罗布藏丹增的主力,一举击溃叛军赢得胜利。
西北大捷的消息传来,整个京城都沉浸在喜悦之中,雍正更是高兴不已。
此前,九子夺嫡的疑云,让文武百官质疑雍正的皇位来路不正;
年羹尧在西北用兵多年,却迟迟没有解决问题,质疑雍正的声音越来越强。
如今,露脸的机会来了,老四怎可能放过。

为彰显对年羹尧的赏识和功绩,亲自带领百官在德胜门迎接,这可是古代臣子最高的荣誉。
本以为会上演一出千古君臣知遇的画面,好给天下人看看,事情偏偏偏离轨道。
年羹尧骑着高头大马,俯视德胜门百官,哪怕看到雍正帝快步走来,也没有丝毫下马的意思。
不知是他根本就不在意,还是为了顾全大局当作没看见,依然一脸笑容。
总之,这场庆功会很圆满,雍正在文武百官、天下百姓面前,大大露了一次脸。
再来看看第二件事情,只知将令而不知君命。
迎接仪式结束,雍正对年羹尧论功行赏,能给的几乎都给了。
随后,年羹尧把立功人员的名单交给雍正,一行武将进入大殿等待赏赐。
大热天,雍正看武将们热得大汗直流,好心让他们脱掉铠甲。
然而,一行人居然没有一个敢动的,两只眼睛直盯盯看着年羹尧。
一时间雍正尴尬至极,文武百官也当场惊呆,不可置信看着这一幕。

唯有年羹尧一脸微笑,好似早就预料到这样的局面,随即发话:
既然皇上让你们卸甲,你们就卸吧!
听到年羹尧的命令,众将大喊一声“嗻”,然后才起身脱掉自己的铠甲。
按理说,众将应先感谢皇帝再起身,可整个过程根本就没正眼看雍正一眼。
年羹尧一脸自信的笑容,对雍正说:
这些人只是在军中待的时间久了,只知道军令,却不知还有皇上。
我滴乖乖,这番话可不只有雍正听见了,文武百官都在听,这不是在打皇帝的脸吗?

雍正的脸色瞬间沉下来,但最后还是没有发作,继续为年羹尧庆功。
晚上回到家,没处发泄情绪的雍正,只能把火发在年轻月身上:
卸甲,我让你卸甲听到没,脱,再脱,再脱......
衣不蔽体的年秋月在寒风中瑟瑟发抖。
基于上述两件事情,许多人认为雍正动了杀年羹尧的心思。
至于为何没有当场清算,是因为年羹尧手握重兵,一旦逼迫过甚可能会引发不可收拾的后果。
该来的总归是要来的,该算的账一点都少不了。
某天趁着年羹尧外出拜会蒙古王爷,雍正命令岳钟琪取而代之。
没了军权的年羹尧,犹如没了牙的老虎,最终被雍正所杀。
02
那么,雍正真的想杀年羹尧吗?
或许最不想年羹尧死的就是他。
雍正动手前,年羹尧是川陕总督、抚远大将军;动手后,年羹尧被接连降了18级。
从陕甘总督到杭州将军,从杭州将军到杭州千总,再到之后的参将、门卫,一撸到底。
解决问题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就是从根本上消灭问题。
既然年羹尧有威胁,雍正为何不直接杀了他呢?反而还一贬再贬,留着他的小命。
说白了,雍正只是气年羹尧,而不是想杀了他。
为何如此说,咱们来看看老十四曾说过的一句话。
孙嘉诚这个人大家都知道吧,第一个敢站出来“单挑”年羹尧的。

说天下大旱,是因为朝廷中有奸臣,而奸臣就是年羹尧。
为了证明自己的说法,跪在皇宫门前“求雨”,最后还真下了雨。
老八、老十四等人都等着看老四的笑话,无奈的雍正,只能以身体欠安为由不接受任何“采访”。
在这段剧情中,老十四幸灾乐祸地说了这样一句话:
老四想利用年羹尧的西北大捷来压我们八王党……我倒要看看,他怎么收拾这个残局?
“压制我们八爷党”这几个字是关键!
雍正继位初期,班底很薄,手下就那几个可用之人。
除此之外,朝廷就只剩下清流派、八爷党等,这些人为了自己的利益结党营私。
说到这里或许就能明白,雍正为何不想也不能杀年羹尧了。
对于一个皇帝而言,臣子的对、错无关痛痒,重要的是能不能为自己所用。
当时,西北虽然赢得一场大捷,可军事问题依然存在,罗布藏丹增逃到国外伺机而起。
年羹尧活着,对外能威慑整个西北,保障西北局势的稳定。

对内可以压制八爷党,让雍正的皇位做的更稳,可以说百利而无一害。
剧中,孙嘉诚弹劾年羹尧时,雍正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问题本身,而是询问此事是不是受老八指使的?
刘墨林连夜去查这件事,回来后告诉雍正:
“孙嘉诚纯粹是看不惯年羹尧的所作所为,督察院,翰林院,国子监,和六部的文官们,对年羹尧都不满,和八爷他们没有关系!”
先别说有没有关系,从雍正这个态度就可以看出,他就是想用年羹尧压制八爷党。
只是,年羹尧的权力太大了。
大到让督察院、翰林院、国子监、六部等人都怕,怕到年羹尧不死,他们都睡不好觉。
于是,一群人联合起来、找个由头弹劾年羹尧。
雍正也想护犊子,奈何敌人的力量太强。
八爷党表面上没有参与,背地里却小动作不断,雍正不得不对年羹尧小惩大诫。
削了他的陕甘总督、抚远大将军头衔,贬为杭州将军。
清流派、八爷党已经得罪了年羹尧,必然不能让他绝地翻盘,弹劾奏折一个接着一个。
迫于压力,雍正只能将年羹尧一贬再贬,最后贬为看城门的保安。
这个时候,哪怕年羹尧稍微“猥琐一点”都不至于被杀,他却没有这样做。
当年,雍正答应年羹尧“你不负我,我就不负你”,如今却将他贬的一文不值。
或许是想给雍正难堪吧,年羹尧居然穿着黄马褂、拿着万岁牌、盘着佛珠看城门。
这些东西可都是雍正给他的恩宠,如今拿出来不是告诉天下人——皇帝负了我!
雍正得知此事气得不行!

再加上年羹尧因嚣张意外得罪上级陆虎,对方第二天就罗列了92条大罪弹劾,大逆之罪、欺罔之罪、僭越之罪、狂妄之罪......
总之什么罪大写什么,这封奏章成了年羹尧的催命符,不久老四赐年羹尧自尽。
03
雍正用年羹尧制衡八爷党有道理吗?
很有道理,而且还很快成了现实。
年羹尧死后,西北的罗布藏丹增卷土重来,当时的大将军是岳钟琪。
岳钟琪有一手下(忘记叫啥了)的大营被偷袭,一个粮库的物资被劫了,顺带还死了70多人。
罗布藏丹增一方只死了200人。
然而,他们却上书雍正说这是“大捷”,搞的雍正很无语。
无语归无语,行军打仗并非小事,临阵换将更是大忌,只能打碎牙往肚子里咽。
表面上对立功一事嘉奖,暗地里给了个秘折小惩大诫。
也就是此时,雍正想到年羹尧的好,感慨一声“要是年羹尧在,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经过此事,雍正也知道岳钟琪并不是一块当大将军的料,而后想到了老十三。
此时的老十三早已油尽灯枯,哪里还能去西北打仗,思来想去向雍正推荐了一个人。
这个人就是老十四!
老十四一直对老四不满,哪里肯出来帮助他,还对着老十三发泄了一通情绪。
西北战事、火耗归公、摊丁入亩,每一件事都让朝堂紧绷着,文武百官对雍正多有不满。
没了年羹尧的压制,八爷党也再无顾忌。
直接夺了丰台大营、西山大营的兵权,逼宫雍正(八王议政的事情)。
要不是老十三提前发现有猫腻,再次夺回丰台大营的兵权,估计雍正的皇帝生涯到此刻就截止了。
站在《雍正王朝》的角度来看,或者站在雍正的角度来说。
年羹尧虽然嚣张,但对威慑西北、压制八爷党的确很有用。
只要他不死,随时都可能被再度提拔,这也是雍正对他一贬再贬而不杀的原因。
当然,这也是清流、八爷党多次上书,一定要处死年羹尧的理由。

除此之外,雍正不杀年羹尧还有一个原因:
“朕知道,你们都在逼朕,逼朕杀人,然后再给朕安上一个杀功臣的罪名,你们都想错了。”
总的来说,年羹尧不是死于雍正之手,而是文武百官之手。
对于此事,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欢迎在文章的下方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