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朝阳区香克林小区的违建问题被媒体曝光,十几层或二十几层的高层住宅建筑楼顶上加盖一到三层的“小别墅”。经有关部门认定,该小区及周边三个小区共有174处楼顶违建、共9800余平方米。香克林小区的违建相对多,拆除难度大,曾被市民称为“天空之城”。
2018年,朝阳区各相关部门开始合力破解香克林小区的楼顶拆违难题,然而推进速度缓慢。2021年起,属地调整工作思路,抓住政策法规完善、执法力量增强等一系列契机,2025年“天空之城”的拆违进度明显提速,为推进相关工作打开了突破口。截至记者发稿时,174处违建已拆除65处。“天空之城”的拆违波折能给本市同类违建的拆除行动带来哪些借鉴?记者展开调查。
违建成因复杂 牵扯多方利益
在南四环路附近,中海城的楼盘项目从2005年就开始开发了,总共分4期,分别为4个小区,除了现今楼顶违建最严重的香克林小区外,还有圣朝菲小区等。随着小区的建成,业主陆续入住,楼顶违建如雨后春笋般“生长”出来。违建形式各不相同,香克林小区的楼顶违建以砖混结构为主,拆除十分困难。
难度首先体现在违建的确认上。2025年4月,在属地小红门乡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记者回访了正在拆违当中的香克林小区,并从几个制高点俯瞰了小区的全貌。“这个灰房子被认定是违建,旁边那个灰色的是建筑本来就有的。”拆违工长刘长旭向记者介绍。香克林小区多数居民楼的外墙是红色的,而最顶端有几层是灰色或者白色的。而且这里的居民楼大多是“异形顶”,各单元门的总层高不尽相同,楼顶又有多个平台。究竟哪些是违建,如不通过原始图纸比对,仅凭肉眼很难分辨。

令人不解的是,高高低低的楼顶居然像玩“俄罗斯方块”一样,被同样错落的违建补成了“横平竖直”,且违建的用料、颜色与原始建筑相近,如不是对这些楼的整体结构有足够了解,仅凭业主自己各找施工队,怎么可能做到违建群落如此规整?
从属地小红门乡的统计看,中海城4个小区的楼顶违建共涉及174处,总面积达到9800余平方米。居民反映,如此庞大的违建群落,并不是历经数年一点点建设起来的,“几乎就是在交房入住这个阶段突然就冒出来了。”
小红门乡综合行政执法队队员告诉记者,根据他们前期的走访和了解,很多顶层的购房人都说楼顶的平台是开发商送的,“目前这些违建大多用于出租,违建牵扯着多方利益,在拆违初期,动员工作阻力重重。”
群众反映强烈 拆违艰难启动
香克林小区的楼顶违建所带来的群租、漏水、占用公共空间等诸多问题常被居民投诉。据属地统计,相关问题投诉至今达242件,群众对违法建设反映强烈。
2018年,由朝阳区控违办牵头,属地小红门乡、区城管委、区城管执法局等13个部门共同参与,成立了小红门中海城香克林拆违专项工作小组,并在现场设立指挥部。
但从拆违行动开始,无论是执法还是思想动员,各相关部门都面临着空前的阻力。“调查确证、相关执法文书的送达,各个环节都非常难。”回忆起当时的情况,小红门乡综合行政执法队队员谢晓感触很深。她挨家挨户跑,闭门羹是家常便饭,购房人不开门就无法完成调查取证的流程。2019年末,拆违行动几乎陷入停滞。
一碗水端平 最大违建拆除
在今年初的北京市两会上,有市人大代表提出高层住宅楼顶安全出口的改进建议。于是记者又重新关注起香克林小区楼顶的违建。回访发现,小区的拆违行动从今年开始明显提速了。
在回访中,记者看到小区8号楼的楼顶上,工人师傅正在忙碌着。两层高的违建房屋已经被拆得支离破碎。但撼动违建的不是大型机械,而是师傅们手中的锤子、凿子、铁铲等工具,钢筋水泥被拆解成成千上万块拳头大小的碎石,再由机械臂从高处小心翼翼地运下来。

谢晓告诉记者,在违建拆除之初,需要判明这些违建内私改的水电气等各类线路,拆违过程中,还要做好防护,防止落石伤人,几乎每一个环节她都紧绷神经,悬着的心始终放不下来。与这些违建盖起来的时候不同,当年四周空旷,这些违建多是由大型机械建造的,现在小区内有居民,小区外有道路,大型机械早已施展不开,所以只能采取人工的方式慢慢拆解。
比8号楼拆除难度更大的违建比比皆是。在13号楼的楼顶,违建曾经高达三层,从第21层一直盖到第23层,这是香克林小区里最大的一处违建。整栋楼周边空间局促,甚至连安排施工作业车辆的空间都没有,所有拆除下来的施工废料,需要人拉肩扛,一点点送下楼来。拆除这处最大的违建整整花了3个月。

谢晓说,拆违最忌讳的就是不能“一碗水端平”。所以香克林小区的拆违工作是一场攻坚战,必须先啃“硬骨头”。最大的一处违建拆除后,不仅让居民看到了希望,也让各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坚定了信心。“现在如果再有人提出凭啥某处违建不先拆的问题,我们可以挺直腰杆了:看,最大最难拆的违建已经拆了!”
今年一开年,拆违的速度明显加快了,很多居民楼的楼顶已经恢复成了原本的模样。小区1号楼的楼顶场干地净,恢复成了平台,重新做了防水。站在楼顶的平台上,无论是谢晓还是刘长旭都说五味杂陈。看着脚下新铺的防水层,成就感满满,可转过身,眺望整个小区其他楼顶未拆除的违建,又觉任重道远。
一边是钢筋水泥的违建,一边是工人师傅手中最原始的“锛凿斧锯”,相关各方面临的难题不仅是施工难度,他们还要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和时间赛跑。在属地小红门乡看来,虽然提速了,但想保持“加速跑”的势头,属地仍需要相关各方一如既往的支持。截至发稿时,174处违建已拆除65处。
加大执法力度 严格执法流程
记者从属地了解到,根据形势变化,拆违行动在2021年找到了新的突破口。变化是多方面的,其中最明显的变化是政策的优化调整,让基层执法效率有了明显的提升。
2020年9月29日,北京市政府第86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修订后的《北京市禁止违法建设若干规定》(以下简称第295号令)。在属地看来,政策的细化对于拆违行动来说无疑是一针强心剂。通过第295号令,相关各方的职责更加明确,执法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也都有了更明确的依据,这是一个重要的契机。
第295号令共有23条,梳理发现,其中不仅对违法建设作出了更明确详细的定义,同时对规划、住建、区政府、属地等相关各方的职责有了非常详细的说明。其中最重要的是,细化了执法流程,明确了执法权限,无论是各类城镇违建还是农村宅基地出现的违建,几乎所有违建类型都有覆盖,这让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各个环节都有法可依。
在朝阳区司法局和城管执法局的密切配合下,小红门乡对174处违法建设一户一案立案调查,全部下发《限期拆除决定书》。这一过程必须做到所有流程规范,不留瑕疵。“就拿执法文书的送达环节来说,无论是通过直接送达、邮寄送达还是经当事人确认的送达,都要保留证据,确保对方已经收到,而不能简简单单贴在哪儿、放到哪儿就算送达了。”
为了有效促拆,经小红门乡综合行政执法队向规自部门申请,174处有违建的房屋暂停办理不动产登记手续,这也让很多购房人的心态发生了变化。
执法流程复杂而繁琐,一户一案意味着相同的流程要“复制”174遍。小红门乡工作人员说,每一次“复制”都不是属地的“单兵作战”,而是属地与朝阳区司法局、城管执法局、规自分局等各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为了把准备工作做充分,相关各方从2021年开始行动,直到2023年才正式启动零星拆违,2024年进入攻坚阶段,拆违行动在2025年才开始真正提速,实现了从过去零星拆除,到现在可以拟订方案,一栋一栋居民楼整体推进的改变。
拆违行动中,属地突然被相对人起诉,这是很多街乡不希望发生却无可回避的问题。在香克林小区拆违案例中,部分业主对违法建设《责令整改通知书》和《限期拆除决定书》有异议,申请行政复议和诉讼案件共56起,属地和朝阳区司法局积极应诉。截至目前,经复议机关审核与法院审理,全部案件仍维持乡政府的决定,这进一步坚定了拆违的决心。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景一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