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明珠真是又出狠话,不要海归。
2025年4月22日的格力电器临时股东大会上,她说,“海归派里面有间谍,不知道谁是谁不是,在无法鉴别是否是间谍的能力下,我只能保守的选择在国内的高校里面,培养我们自己的人才”。
她把海归跟间谍画了等号。
她这番言论引发了很多人的质疑,网友说真是一捧子打死了海外留学群体。
据《北京归国留学人员蓝皮书》披露,截至2024年,仅北京归国留学人员数量就高达122.85万人。
大批归国留学人员,他们中许多人带着前沿技术归国,投身科技、经济和教育等领域,逐渐成为生力军。他们的工作能力已经得到证明。
若按董明珠的逻辑,这些推动中国现代化的先驱者岂非都成了“间谍嫌疑人”?
上世纪,在中美还没有正式建交之前,邓小平就在考虑送留学生去美国学习。
1978年3月18日,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开幕式上,邓小平说:“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 都需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人家 的先进科学技术。我们不仅因为今天科学技术落后,需要努力向外国学习,即使我们的科学技术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也还要学习人家的长处。”
那一年的6月23日,针对留学生派出工作,邓小平有说:“我赞成留学生数量增大,主要搞自然科学”,“要成千成万地派,不是只派十个八个”,而且,派出留学生“要千方百计加快步伐,路子要越走越宽。”
1978年12月26日,中国改革开放后派出第一批赴美留学人员。
1978年12月底,国务院副总理方毅在人民大会堂为首批52名赴美留学生送行
这52名公费留学生学成后,悉数回国,成为了各个领域的佼佼者,个人命运的轨迹也因此发生急速转折。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海归人才救亡图存、振兴民族的史诗。
钱学森冲破美国封锁回国,奠定“两弹一星”基石;
华罗庚放弃普林斯顿教职,投身中国数学体系构建;
邓稼先隐姓埋名28年,用生命铸就核盾牌。这些名字的背后,是海归群体“科学报国”的精神丰碑。
从19世纪末到现在,这些“海归派”都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
铁路之父詹天佑、桥梁专家茅以升、“铁路圣手”凌鸿勋、中国化工先驱范旭东、军工专家徐建寅、中国电机工程先驱顾毓琇……
近50年来,广大的留学人员积极投身我国改革开放,推动中国经济快速向前发展,是国家进步的重要的力量。
不少商界大佬,选择将孩子送出国去。
王健林在儿子王思聪两岁时,将儿子送到国外上寄宿学校。娃哈哈二代宗馥莉就读于佩珀代因大学;碧桂园二代杨惠妍就读于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联想柳传志的女儿柳青就读于哈佛大学……
而且,越来越多的普通家庭,也加入到送子女出国的队伍中。
归国者中,精英大有人在!这些归国精英或直接投身到创业大潮中,或任公司高管,或致力于开拓国际市场。
在海归创业者中,58.3%拥有个人专利,65.9%从海外带回了技术,绝大多数处于国际先进和国内先进水平。
西方媒体评价: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像中国一样,如此重视吸引流失在外的人才回国。
改革开放40年,是中国青年学子负笈海外、励志报国的40年,是中国教育学习、借鉴、赶超的40年,是从人才输出到人才回归的40年。
40年归来,当年第一批的出国留学生已经白发苍苍,他们作为中国留学历史变迁的见证人,也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科技发展、经济腾飞。
“绝不用海归派”“海归派里有间谍”等言论,是毫无道理可言。
董明珠的言论,中国百年发展史于不顾,暴露出她自己的狭隘用人逻辑,更折射出对全球化人才价值的无知与偏见。
让世人唏嘘,她的这种自我封闭思维是与时代脱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