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积电前高管发声警告:再逼大陆,半导体将被重新定义!

互联鱼 2025-04-07 21:16:37

当台积电前研发副总林本坚发出警告,“再逼中国大陆,半导体将被重新定义”时,全球芯片行业为之一震。这位曾用“浸润式光刻”技术改变半导体历史的元老,为何如此看重中国半导体的潜力?

答案很简单:中国大陆正在走一条不同于传统巨头的老路,而这条路,可能彻底改变芯片行业的游戏规则。

过去十年,全球半导体行业陷入了一场“制程内卷”,台积电、三星、英特尔争相推进3nm、2nm工艺,试图用更小的晶体管尺寸换取更高的性能。

但这条路不仅烧钱(台积电3nm研发投入超200亿美元),还极度依赖EUV光刻机等尖端设备。

而国内厂商,由于受到技术封锁,选择了一条更务实的路径:“死磕先进制程”不如“优化成熟工艺”。

比如,华为最新的芯片采用14nm工艺,但通过Chiplet(芯粒)技术和先进封装,性能已接近台积电4nm水平,功耗反而降低12%。

这意味着,中国大陆企业不再盲目追求“数字上的领先”,而是用“架构创新”和“系统优化”弥补制程差距。这种做法,就像用更聪明的算法提升算力,而非单纯堆砌硬件。

更关键的是,成熟制程(28nm及以上)仍能满足全球70%以上的芯片需求,包括汽车、家电、物联网等领域。

此外,另一大杀手锏是全产业链的优势:“成本杀手”+“规模效应”,中国制造的优势无可匹敌。

目前,大陆在建或已投产的晶圆厂超过30座,成熟制程的生产成本仅为台湾省的三分之一。这意味着,同样的芯片,中芯国际、华虹集团可以报出比台积电低50%的价格,而车规级芯片、工业芯片等市场正迅速被国产企业占领。

更让国际巨头头疼的是“人才回流”。台积电、三星的前技术高管,如梁孟松、蒋尚义等,纷纷加入大陆企业。

中芯国际仅用3年就完成从28nm到7nm的跨越,这种速度在传统半导体行业几乎不可想象。当全球顶尖工程师汇聚中国,突破技术瓶颈只是时间问题。

华为海思已自研EDA工具,可支持14nm全流程设计;北方华创的刻蚀机拿下长江存储70%订单;上海微电子的28nm光刻机进入量产倒计时;南大光电突破高端光刻胶技术,打破日本垄断。

五年前,中国半导体设备国产化率不到15%,如今已接近40%。按照这个速度,到2030年,大陆芯片自给率可能从现在的23%提升至50%以上,彻底改变全球供应链格局。

首先,成熟制程市场将成主战场。先进制程(7nm以下)只占全球芯片需求的20%,而汽车、工业、AIoT等领域的成熟制程芯片才是真正的“现金牛”。中国大陆的低成本产能将让台积电、三星面临价格战压力。

其次,去美系”供应链加速形成。从EDA软件到光刻机,从材料到封装,中国大陆正在构建一条完全自主的芯片产业链。一旦成熟,全球芯片定价权将部分转移到中国手中。

第三,架构创新可能颠覆传统制程竞赛。就像DeepSeek用算法优化算力一样,中国半导体企业可能通过Chiplet、3D堆叠、新材料(如碳基芯片)等方式,绕开EUV光刻机的限制,实现性能飞跃。

因此,林本坚的预言并非危言耸听,而是基于一个简单事实:半导体行业的终极目标不是制造“最先进的芯片”,而是制造“最合适的芯片”。

当台积电、三星还在为0.1nm的制程较劲时,中国大陆企业可能用成熟工艺+创新设计,打造出更具性价比的产品,并占领全球市场。

这场竞争的结果,或许不会是中国“取代”台积电,而是全球半导体行业从“单极霸权”走向“多极共存”。而中国大陆市场,注定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极。

3 阅读:1728
评论列表
  • 2025-04-08 11:51

    时间将证明一切:中国说到做到!

互联鱼

简介:新媒体公司创业者,致敬科技发展,趣聊商业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