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手机的朋友可能发现,朋友圈里的代购又在刷屏“紧急涨价通知”——爱马仕宣布5月1日起美国全线涨价,LV刚调了部分包袋价格,连迪奥也被曝要跟进。
这波涨价潮来得突然,却又早有预兆:美国把对中国出口商品的关税加到了创纪录的245%,那些在中国代工的奢侈品牌,终于绷不住了。
奢侈品“中国制造”,原来是公开的秘密?要说这波涨价的导火索,还得从美国的关税大棒说起。
根据最新消息,美国对中国内地及港澳地区出口商品的关税直接拉到了245%,连羊毛衫这类产品都被“精准打击”。
这意味着,那些在中国生产的奢侈品成品或代工配件,进美国市场时得交天价“过路费”[参考内容1]。
可问题来了:不是说奢侈品都是“欧洲手工制造”吗?
怎么突然和中国代工扯上关系了?
其实,这事儿早就是行业公开的秘密。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国内就有工厂给奢侈品牌做代工。
像Prada,2011年上市时就被扒出在东莞有子公司,专门管广东代工厂;Gucci、LV的部分原材料甚至组件也在中国生产,运到欧洲贴个标就成了“原产”[参考内容1]。
中恒信运营总监鲁曦说得直白:“现在一线奢侈品牌在国内基本都有生产线,东南亚、亚洲其他国家也有分布,甚至有些还涉及核心技术——但组装和品牌宣传的产地,还是得回欧洲。”[参考内容1] 说白了,“欧洲制造”是故事,中国代工是现实。
关税砸下来,品牌和消费者都慌了美国这记关税重锤,最先砸中的是品牌的钱包。
比如美国轻奢品牌Coach,2011年在华产能占全球85%,后来虽然转移了部分到印度、越南,但现在剩下的产能一进美国,成本直接飙涨,利润空间被压缩得只剩条缝[参考内容1]。
更扎心的是,TikTok上“奢侈品揭秘”视频火了——“卖几万的包,成本可能就几百”“宣称意大利产,其实made in China”,这些内容虽然真假难辨,却戳中了消费者的怀疑:原来我们为“原产地”多花的钱,可能都是智商税?
最戏剧的是,原本在美国不太出名的中国跨境电商敦煌网,因为网友想直接找中国代工厂买“同款”,短短几天就冲上美区App Store免费榜第二,仅次于ChatGPT。
有推特用户调侃这是“对奢侈品巨头的反杀”:一边是中国工厂“自曝家丑”,一边是美国消费者开始算“性价比账”[参考内容1]。

品牌这边更急。
LVMH最新财报显示,第一季度收入不增反降,核心业务下滑超预期;开云、历峰等巨头股价也跟着跌,高盛的奢侈品股指数今年已经跌了12%,快赶上2018年的最差表现[参考内容5]。
没办法,涨价成了最直接的办法——爱马仕直接放话5月1日美国全线涨价,“完全抵消关税影响”;LV刚把Speedy trunk 20从23500元涨到24400元,迪奥也在酝酿调价[参考内容1]。
涨价能救场吗?消费者不傻但涨价真能解决问题吗?
要客研究院院长周婷说得清醒:“头部品牌可能继续涨,但非头部品牌可能降价促销。奢侈品牌的价格不是随便涨的,得让客户觉得‘合理’——这和成本关系不大,和‘值不值’关系大。”[参考内容1] 换句话说,要是消费者觉得“我花的钱就是买个logo”,那再贵也有人买;可要是觉得“这包和淘宝货差不多”,涨价只会把人推走。
更麻烦的是,品牌想转移产能避税,结果在美国建厂也不顺。
LVMH在得州的工厂被曝皮料浪费率高达40%,远超行业平均的20%——美国工人不熟练,成本反而更高[参考内容1]。
搬去东南亚?

越南、印度的供应链配套又不如中国,质量和效率都跟不上。
对咱们普通消费者来说,这波涨价潮其实挺有“启示”。
以前买奢侈品,图的是“欧洲血统”“手工工艺”的面子;现在发现,很多包可能和咱们穿的T恤一样,都是中国工厂做的,只是贴了个标。
与其为“故事”买单,不如想想:这包真的非买不可吗?
或者,有没有国产的设计品牌,性价比更高?
最后说两句美国的关税风暴,撕开了奢侈品行业的“遮羞布”——所谓“高贵血统”,可能只是供应链全球化的产物;所谓“天价定价”,可能藏着信息差的暴利。
这对品牌是挑战,但对消费者未必是坏事:当“神秘感”破灭,当“代工真相”被看见,我们终于能更理性地问一句:这钱,我花得值吗?
或许,这波涨价潮后,奢侈品行业会迎来一场“去泡沫”的洗牌——那些只会讲故事的品牌,可能被消费者用脚投票;而真正靠工艺、靠设计说话的品牌,反而会更被珍惜。
至于中国的代工厂,说不定还能借着这波“曝光”,从幕后走到台前,让世界看看“中国制造”的实力。
毕竟,能造得出爱马仕的工厂,未必造不出自己的高端品牌——这,可能才是关税风暴下,最值得期待的变化。
这些所谓的奢侈品秘密,就是中国的直播带货,去看看而且多看看,就会发现直播带货和奢侈品都是玩的一样套路,坑蒙拐骗,哈哈[静静吃瓜][静静吃瓜][静静吃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