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人们对高校行政化诟病已久,呼吁大学去行政化,希望高校能回归学术本位。然而,现实的发展却让人哭笑不得——行政化没去掉,反而又迎来了企业化,KPI考核压得一线教师喘不过气。如今的大学,既要行政化管理,又要企业化运营,最终让一线教师成为最疲惫的牺牲品。
行政化未消,企业化加剧高校行政化的问题由来已久,学术事务高度依赖行政管理,科研资源、职称评定、课题申报无不受制于行政权力。许多学者期盼着改革,希望学术能够回归学术,让大学成为真正的知识殿堂。然而,去行政化的改革尚未见成效,企业化管理模式却悄然侵入高校——KPI考核、绩效管理、量化指标统统搬进了大学课堂,甚至成了教师评价的核心标准。
过去,教师的科研与教学至少还有一定的自主权,而如今,几乎所有的学术活动都围绕着量化指标展开。论文发表、项目申报、学生评教、社会服务,事事都被数据衡量,教师的价值不再体现在学术思想的深度,而是体现在数字的增长。
KPI考核,让大学变成论文工厂企业化的核心逻辑是绩效考核,大学管理者直接将这一套引入学术界,并制定了严格的KPI指标:
科研成果:必须在指定期刊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否则职称评审、经费申请一切免谈。
项目申报:必须拿下各级课题,最好是国家级项目,否则考核不过关。
教学评分:学生评教低于标准,直接影响年终考核,甚至影响续聘。
社会服务:要有企业合作、政策咨询、国际交流,否则科研工作“缺乏影响力”。
这套体系看似提升了高校的“生产效率”,但实际上只是将学术工作工业化,使大学变成了一条条以论文为产品的流水线,而教师则成了高强度的学术工人。过去还能按兴趣研究,如今全都变成了KPI任务,能不能做出真正有价值的学问,已经不再是考核标准。
行政管控+企业化运营,一线教师最受伤原以为企业化管理能削弱行政化,没想到二者相辅相成,形成了一种“双重管控”模式——行政权力依旧牢牢掌控学术资源,而企业化的绩效考核又将教师变成了KPI机器,双重压力之下,一线教师成了最辛苦的角色。
行政权力依旧主导学术决策:项目审批、职称评定、经费分配仍然牢牢掌握在行政体系手中,教师无法真正按照学术规律开展研究。
KPI考核层层加码:绩效评价不是由学术同行评定,而是由管理层设定,标准越来越苛刻,教师不得不“卷”到极致。
自由度大幅压缩:教学、科研、社会服务都被绩效指标绑死,真正有价值的深度研究反而无暇顾及。
这一切最终形成了一个奇怪的局面:高校既没有真正去行政化,也没有完全企业化,而是在两者的结合下,变成了一个严密控制、目标量化的学术工厂。
谁是受益者?谁是牺牲品?在这样的体系下,真正受害的是一线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他们既要面对行政层层审批,又要承受KPI考核的高压。课题申报、论文发表、教学评分,样样都要达标,一旦某个环节掉队,整个职业发展就会受到影响。许多教师甚至被迫选择投机取巧,比如找“代投”、挂名合作,甚至有人干脆选择离开学术界。
而真正的受益者是谁?一是高校管理者,他们既没有失去行政权力,又能用企业化的考核手段进一步管控教师,手中的权力更大了;二是各种中介机构,论文代投、课题包装、项目合作等灰色市场越做越大,甚至已经形成了一条完整的“学术产业链”。
回归学术本位,才能救高校于水火高校的本质是学术殿堂,而不是流水线工厂。学术研究需要时间和自由,而不是被KPI考核绑架。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回归大学的本质,进行真正的改革:
削弱行政干预,恢复学术自治,让学者自己决定科研方向,而不是听命于行政管理者。
改革绩效考核制度,不再唯KPI论英雄,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让真正有价值的研究得到认可。
减少教师负担,降低非必要的考核,让教师有更多时间进行深度研究,而不是被无意义的数据折腾。
如果高校继续沿着“行政+企业”双重管控的道路走下去,最终的结果就是教师疲惫不堪,学术水平下降,整个高等教育的质量也将受到严重损害。真正的大学,应该是自由探索、思想碰撞的地方,而不是一个只会制造数据的流水线工厂。
结语:别再折腾一线教师了!过去,我们反对行政化,如今又要面对企业化的压迫,结果是一线教师被双重管理碾压。大学究竟要走向何方?答案很简单——回归学术,尊重规律,解放教师,而不是让他们沦为KPI的奴隶。如果高校不做出真正的变革,最终受损的不只是教师,而是整个国家的高等教育体系。
现在的大学很难出现思想大家,理论大家,各种考核指标太功利化了,有时只有自由无压力的情况下才会出现时代大家,哪怕出现一些躺平的也没关系,毕竟大家只是少部分人。
国内的第一职业是什么呢,你懂的[得瑟]
说的好[点赞]
哈哈 个体才是王道
大学那么不好出来呀?
为什么非得去行政化?弱行政化、行政体系服务化不香么?![得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