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经历天寒地冻的冬天,看见寂静的土地上重新钻出野菜的嫩芽,是一定忍不住尝一尝的。
这一时节,南方人的餐桌上少不了炸春卷、拌马兰头。而北方人家却觉得煎、炸、炒、涮,似乎都欠缺点什么——如此鲜嫩的美味,在万般做法中唯有“蒸”之,才能锁住这一份“春之鲜”。
在北方,蒸榆钱窝窝、蒸槐花,蒸面条菜,粉蒸菜丝……花样繁复,全数上阵,让南方人眼花缭乱。
你喜欢吃蒸菜吗?不如让我们一起体味蒸菜,体味舌尖上的万般变化和春天的鲜甜。

春天最鲜嫩的菜并不在大棚里,而在田间地头最不起眼的角落。在平原河谷广布的豫中大地,春风之后,就会长出遍地的野菜。
微甜的榆钱,清爽开胃的马齿苋,幼嫩的荠菜,哪天桌上有了这些菜肴,才说明春天真正降临了。

新鲜的苦麻菜 | ©图虫:realstock
作为野菜界的元老级别美味,荠菜在河南人餐桌上的地位不可撼动。《诗经·邶风·谷风》记载:“谁谓荼苦,其甘如荠。”可见荠菜的甘美早已被人们所察觉。
到了晋代,《荠赋》称其“生华丘,饱霜露,和甘味,殊众蔬”。在田埂间疯窜的小小野菜,甚至比精心侍弄的菜蔬还要让人喜欢。

芥菜猪肉馄饨 | ©视觉中国
一到春天,南方人爱做荠菜馄饨,而河南一带的人们则更喜欢蒸食荠菜。将才采挖的荠菜洗净浮土,均匀裹上面粉后,放入蒸锅中蒸十余分钟,出锅后再加少许的油盐调味,便可以享用了。

芥菜豆腐羹 | ©图虫:热浪
除了荠菜,蒸芝麻叶也是一道美味。芝麻是胡麻科、胡麻属的植物,成熟的芝麻茎杆能够长到半人高。然而,春季的芝麻却只是浅浅没过脚面,这时候的芝麻叶呈浅绿色,汁水丰富,没有太多粗硬的纤维。蒸过的芝麻叶去除了草腥味,口感也变得软嫩,留下满嘴清香。


蒸楮不揪 | ©视觉中国
在河南,还有一道当地人们私藏的菜肴,蒸楮不揪。“楮不揪”是河南方言的叫法,因其形状像棒槌而得名。其实楮不揪是构树的花序,看上去如同一条条毛毛虫。
虽然长着“生人勿进”的特殊样子,但是蒸过的楮不揪也别有一番风味。河南当地人们将楮不揪洗净后,拌上面粉蒸熟,搭配蒜泥、陈醋等调味,口感十分出众。

作为出名的面食王国,一个面团在山西人的手里能变出万般花样。除了常见的刀削面,从晋北到晋南,还有种种地方特色的面食,比如晋中地区的平遥碗托,用荞面蒸制,浇上油泼辣子鲜香无比。晋南地区的运城扯面宽如腰带,临汾牛肉丸子面十分筋道。
所以,制作蒸菜时,山西人也往往喜欢夹带私货,融入独家面食技艺。
时鲜的春日蒸菜,当属榆钱窝窝。榆钱是榆树的翅果,因其外形圆薄如钱币而得名。每年清明前后,北方榆树枝头便缀满嫩绿的榆钱串。这种转瞬即逝的春鲜,从冒出嫩芽到成熟飘落仅有两周左右,所以趁着榆钱幼嫩,要赶紧采摘。

蒸榆钱 | ©视觉中国
榆钱个头小,因此采摘和淘洗十分费时。讲究的做法要将榆钱末梢的叶柄一一摘除,再过几遍清水,晾干,再用玉米面糁将榆钱揉制成中空的窝窝形状。蒸熟的窝窝,外形饱满,口感劲道,富有层次。
“榆”谐音“余”,因此民间有“吃榆钱,有余钱”的说法。每年谷雨前后,当榆树枝头挂满嫩绿的榆钱时,山西人家家户户都会制作这道应季美食。这种将杂粮与野菜完美结合的食物,既体现了"靠山吃山"的生存智慧,也蕴含着"珍惜时令"的生活哲学。

榆钱窝窝 | ©图虫:PAOPAOANFANG
面条菜,也是面食的最佳拍档之一。面条菜是石竹科繁缕属的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因为茎叶修长,细如面条而得名。一到春风回暖,在麦田间、土路旁就常常能够寻觅到丛生的面条菜。
挑选叶片肥厚新鲜的采摘后,可以先拌上菜籽油以锁住水分,再裹上面粉,放入蒸锅。面粉的麦香裹挟着草叶的清香,食之有味。

蒸面条菜|©图虫:沉默的螺旋
翻看历史,面条菜也被人们称为“救荒菜”,其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微量元素丰富,能够让人补充能量。在饥荒年代,生长旺盛而高产的面条菜成为人们果腹的选择。
在油盐难以获取的岁月里,一碗蒸熟的面条菜无疑是珍贵的。流传到今天,当重油重盐的食物变得泛滥,清甜饱腹的蒸面条菜反而成为人们的心头好。
面食得以饱腹,蔬菜提供膳食纤维,二者碰撞,无形中成就了独特的一道中式低脂饱腹搭档。

与中原地区不同,在实现牛羊肉自由的西北地区,人们更偏爱绿叶蔬菜。由于气候干燥,降火舒气的蒸菜自然很受西北人们的青睐。和煦的春风降临的时间虽然稍晚一些,却依然能让野菜生机勃发。

农家蒸菜疙瘩 | ©图虫:彭兴隆
在宁夏人的蒸菜食谱里,蒸苜蓿往往是主角。几场春雨后,苜蓿露出芽叶,嫩得可以掐出水来。这样新鲜幼嫩的苜蓿,在西北的原野上大片大片生长着,去郊外随意走一走,就能收获满满一袋。
采割下的苜蓿,清洗干净后,拌上一些面粉,就可以蒸制。因为苜蓿的叶片细小,蒸制的时间不易过长,否则就会发黄。只有把握好了火候,才能味道可口,鲜美无比。

春菜 | ©视觉中国
除了苜蓿,最有宁夏特色的菜蔬,当属沙葱。沙葱也就是蒙古韭,有“菜中灵芝”的别号。在干旱的西北沙漠地区,沙葱生长速度极快,从宁夏北部一直到新疆东北部,都是沙葱的主产区。其外形细长中空,咬下去脆而弹牙,去腥解腻,是吃手抓羊肉、涮肉火锅时最好的佐餐伴侣。

沙葱牛肉饼 | ©视觉中国
在宁夏的春季,人们喜欢做美味的蒸沙葱包子。洗净切碎的沙葱和羊肉一起做馅,用沙葱的清香激发出羊肉的肥美,鲜美异常。
西北人家热情好客,包出来的包子个大肉满,当有朋友来拜访时,蒸上一屉自家亲手做的沙葱包子,是最诚挚的待客礼节。

素有蔬菜大省之称的山东,在“蒸”菜的赛道上也足够卷。山东的蒸菜胜在瓜果蔬菜品质上乘,春天尤甚。
山东寿光,黄河携带泥沙沉积于此,沃野千里。广阔的平原让这里可以大规模种植蔬菜,而靠近海洋也让这里的气候相对湿润且稳定。寿光茄子、羊角黄辣椒、豆角、化龙胡萝卜,个个饱满,品质优良。
寿光的人们爱将各种时鲜蔬菜做成蒸菜丝,最受欢迎有土豆丝、胡萝卜丝和角瓜丝,蔬菜沾上一些白面粉,上锅蒸制,如此一道口感层次丰富的寿光蒸菜丝便成型了。

蒸菜丝 | ©图虫:洛航
山东菏泽的拌蒸菜也十分有名。从常见的小青菜、萝卜丝,到季节限定的槐花、榆钱、紫地丁,都能上锅一蒸。
春天的菏泽郊野,紫地丁遍地开花。紫地丁又名野堇菜,虽然是一味常见的中药材,但俗名中自带一个“菜”字,可见其美味被人发现已久。蒸熟后的紫地丁恰好可以去除那一丝不适口的涩味,口感清爽美味。

蒸槐花拌豆腐 | ©图虫:小森映画
山东沿海居民也有自己的私藏蒸菜,所谓“春吃芽,夏吃瓜,秋吃果,冬吃根”,春江水暖的季节,蒌蒿满地芦芽短,此时的蒌蒿还未长出木质茎,汁水充盈,口感脆嫩。采摘后稍稍去除表皮,就可以上蒸笼蒸制,出锅后配上山东大酱一起吃,比蒌蒿的亲戚——市场上出售的茼蒿还令人回味。

蒸芹菜 | ©图虫:刘丽
除了蒌蒿,山东人爱吃的春菜,还有艾叶。艾叶,又叫蕲艾、艾蒿。“端午艾叶香,佳节共安康。”这一抹香味从诗人陆游的年代穿越至今。
艾叶闻起来有微苦的芳香,但口感鲜嫩绵软。不同于南方地区用艾草制作青团、包艾饺,山东人爱吃“蒸艾叶”。山东老一辈人的吃法,还会加上生姜丝与艾叶同蒸,取其暖胃祛毒的功效。蒸出来的艾叶最大程度上保留了鲜味,避免了水煮时营养物质稀释的问题,可以说是实现了对食材最大的尊重。

艾叶豆粉年糕 | ©视觉中国
蒸,是中国最古老的传统烹调技法之一,食材在氤氲蒸汽中完成华丽蜕变,形态完整如初,鲜味尽数封存,同时营养成分也最大程度上得到了保留。
早在新石器时期,先民们便创造了甑、甗等专用蒸菜炊具,开启了华夏民族对于“蒸”的探索。虽然随着中国饮食史的发展,历经数千年演变,烹饪器具和方法变得多样,但刚从泥土中探出头来的嫩芽野菜,还是最适宜用返璞归真的蒸法来制作。
采撷春菜,制作佳肴,这是各地人们拥抱季节的“咬春”方式。毕竟只要在春日里做一桌颜色鲜亮的春盘,便能一口咬住鲜甜的春天。
编辑/Tasia
文/叶凡
图/见文中标注
长期征稿
后台私信“投稿”获取联系方式
社群添加
旅先森VX:LLxs05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