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汉二年(前99年),汉武帝派贰师将军李广利率军攻打匈奴,汉武帝想让李陵为李广利运输粮食,但李陵不同意,坚持要率领五千步兵直捣匈奴,汉武帝被李陵的勇气感动,于是同意了。
以步兵对抗骑兵,本来就是个错误,不说战斗力如何,步兵的机动性远远不如骑兵,五千步兵深入草原,无论如何都不会有好结果的。
但李陵就像他祖父李广一样,想依靠自己的勇猛立功,想获取这一次的出兵机会,汉武帝让路博德率军接应李陵,结果路博德不愿意接应李陵,汉武帝却怀疑李陵后悔,于是生气了,强令李陵与路博德出兵。“博德故伏波将军,亦羞为陵后距,奏言:‘方秋匈奴马肥,未可与战,臣愿留陵至春,俱将酒泉、张掖骑各五千人并击东西浚稽,可必禽也。’书奏,上怒,疑陵悔不欲出而教博德上书,乃诏博德:‘吾欲予李陵骑,云“欲以少击众”。今虏入西河,其引兵走西河,遮钩营之道。’诏陵:‘以九月发,出庶虏鄣,至东浚稽山南龙勒水上,徘徊观虏,即亡所见,从浞野侯赵破奴故道抵受降城休士,因骑置以闻。所与博德言者云何?具以书对。’陵于是将其步卒五千人出居延,北行三十日,至浚稽山止营,举图所过山川地形,使麾下骑陈步乐还以闻。步乐召见,道陵将率得士死力,上甚说,拜步乐为郎。”
李陵带了五千步兵出发,在浚稽山遇到了匈奴单于的主力,当时匈奴有三万多骑兵,将汉兵团团包围,李陵用战车环绕军营,列阵以应对匈奴军队。
匈奴是骑兵,汉军是步兵,骑兵本来就有优势,又见汉军人少,匈奴发动多次冲锋,结果汉军用弓弩射向匈奴军队,杀死杀伤数千骑兵,匈奴单于继续增兵到8万人,把汉军包围起来。
在连续几天的作战中,汉军共杀死杀伤匈奴军队一万余人,自身也损失严重,打到最后,汉军弹尽粮绝,汉军的顽强抵抗,一度想让匈奴单于退走,但由于叛徒的出卖,匈奴知道了汉军的实情,于是包围得更为紧密。
打到最后,汉军陷入绝境,在最后一天的黄昏,“昏后,陵便衣独步出营,止左右:‘毋随我,丈夫一取单于耳!’良久,陵还,大息曰:‘兵败,死矣!’军吏或曰:‘将军威震匈奴,天命不遂,后求道径还归,如浞野侯为虏所得,后亡还,天子客遇之,况于将军乎!’陵曰:‘公止!吾不死,非壮士也。’于是尽斩旌旗,及珍宝埋地中,陵叹曰:‘复得数十矢,足以脱矣。今无兵复战,天明坐受缚矣!各鸟兽散,犹有得脱归报天子者。’”
李陵是全军主将,他这么做完全就是贪生怕死。
李陵的部将劝他想别的办法回去,但李陵不听。史书记得清清楚楚,李陵自己说了不死不是壮士的话,但是他做的事根本就不是要战死的样子。
李陵将物资全部分了,与部将一起突围,匈奴派数千骑兵追击,李陵、韩延年与十多名士兵一起冲出,乱战之中,韩延年战死,李陵却为了苟活投降了匈奴,他没有战死沙场,而是选择了投降,李陵的五千军队中成功逃回了汉朝的只有四百余人。
李陵临死前的种种行为完全不像个主将的样子,先是想一个人逃走,后来见无法逃走,又说自己要战死,结果部将战死了,他却投降了。
李陵
这便是李陵投降的全过程。
那么问题来了,李陵在浚稽山之战中是否有责任?他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
当然有责任,首先这次战争是李陵主动要求的,汉武帝让他运输粮食,他不愿意,主动请缨要出战,汉武帝同意兵,没有马给他,李陵就想用步兵来对抗匈奴骑兵。这完全是冒险主义,深入草原以步兵来对抗骑兵,这是不理智的行为,打赢了,抓不住匈奴人,打输了,要被匈奴人围歼的,步兵的机动性完全不如骑兵,战争的主动权完全在匈奴人手中。其次,李陵作为主将在这场战役中表现得虎头蛇尾,这五千人的军队都是荆楚的精锐士兵,善于射箭,有武艺,汉军完全靠弓箭给匈奴骑兵巨大的杀伤力,但李陵缺乏脱身的谋略。
从某种意义上说,李陵跟李广一样,有勇无谋,未能利用机会逃走,汉军当时有战车跟随,是用来运输粮食的,但战车并未利用得上。战争打到最后,李陵这个主将居然想抛弃军队逃走,说了要战死却不敢死,他没有勇气去死,只能选择投降。最后,李陵投降匈奴一年之后,仍然没有选择逃回汉朝,很难说他是没有机会逃回去,还是不想逃回去。
汉武帝为什么对司马迁施以腐刑?简单地说,司马迁为李陵辩护,李陵率领五千步兵与匈奴人在浚稽山作战,汉军全军覆没,李陵投降了匈奴。
李陵投降后,汉武帝很生气,群臣大多声讨李陵的罪行,只有司马迁不同,他不仅没有声讨李陵,反而帮李陵说话。
司马迁是这么说的:“陵事亲孝,与士信,常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其素所畜积也,有国士之风。今举事一不幸,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蘖其短,诚可痛也!且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輮戎马之地,抑数万之师,虏救死扶伤不暇,悉举引弓之民共攻围之。转斗千里,矢尽道穷,士张空拳,冒白刃,北首争死敌,得人之死力,虽古名将不过也。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
司马迁
司马迁这么说是有先例的,李陵的祖父李广在龙城之战时也是全军覆没,李广被匈奴俘虏,后来李广独自一人仗着艺高人胆大逃回了汉朝,李陵是李广的孙子,自然也会逃回汉朝的。司马迁这么说也是有问题的,万一李陵不回来,司马迁的这个理由就站不住脚,事实上李陵确实没有回来,而且终生没有回来。
李陵投降匈奴一年之后,汉武帝派公孙敖率军到匈奴想把李陵接回来,“久之,上悔陵无救,曰:‘陵当发出塞,乃诏强弩都尉令迎军。坐预诏之,得令老将生奸诈。’乃遣使劳赐陵余军得脱者。陵在匈奴岁余,上遣因杅将军公孙敖将兵深入匈奴迎陵。敖军无功还,曰:‘捕得生口,言李陵教单于为兵以备汉军,故臣无所得。’上闻,于是族陵家,母弟妻子皆伏诛。陇西士大夫以李氏为愧。”“单于既得陵,素闻其家声,及战又壮,乃以其女妻陵而贵之。汉闻,族陵母妻子。自是之后,李氏名败,而陇西之士居门下者皆用为耻焉。”“后,汉遣使使匈奴,陵谓使者曰:‘吾为汉将步卒五千人横行匈奴,以亡救而败,何负于汉而诛吾家?’使者曰:‘汉闻李少卿教匈奴为兵。’陵曰:‘乃李绪,非我也。’李绪本汉塞外都尉,居奚侯城,匈奴攻之,绪降,而单于客遇绪,常坐陵上。陵痛其家以李绪而诛,使人刺杀绪。大阏氏欲杀陵,单于匿之北方,大阏氏死乃还。”
这事虽然有隐情,但事件已经不可逆地发生了,李陵的族人全部被杀,他就不可能回到汉朝了。
汉武帝则以司马迁诋毁李广利,而为李陵说情的原因,定他犯了诬罔的罪名,这个罪名的处罚是死刑,但司马迁为了完成《史记》,选择了腐刑以赎身死,腐刑就是阉割之刑。
汉武帝这么处罚司马迁有没有道理?
以司马迁说的话来说,是有道理的,司马迁认为李陵想在适当的时机报效汉朝,但是李陵自从投降匈奴之后,再也没有报效过汉朝,司马迁把话说得过于绝对了,没有回旋余地了,而且司马迁认为群臣贪生怕死构陷李陵,这是不对的。
刘彘
从汉武帝的角度来说,手下将领如果真的投降了敌人,按汉朝法律来说,就是叛国罪,犯人的三族都要被诛灭,汉武帝本来是留了一手,希望把李陵接回来,但公孙敖带回来的情报导致汉武帝误叛。
如果公孙敖没有说李陵为匈奴训练士兵,那李陵的家人就不会死,但李陵会不会回到汉朝,仍然是个未知数,毕竟李陵已经投降了匈奴一年时间了,如果想逃走,肯定有机会的,李陵的祖父李广当年被匈奴俘虏,马上就能逃回,而不是一直在等待。
司马迁冤不冤?司马迁说李陵有国士之风,以五千人的军队杀死杀伤敌人一万余人,说即使是古代的名将也不能超过他,这完全就是吹嘘。
不说别的,看看同时代的卫青和霍去病的战绩,哪一次战役不比李陵这一次强,霍去病18岁时,第一次率领800人参与漠南之战,就俘虏了匈奴2000多人。
卫青第一次出战,在龙城之战中,斩杀匈奴数百人取胜,这是自刘邦白登山之围后,汉朝第一次在正面战场打败匈奴,具划时代的意义。
李陵
卫青和霍去病每一场对匈奴的战争都是胜仗,减去自己一方的损失,也是有战功的,远强于李陵,但司马迁却如此吹嘘李陵,这不是睁着眼睛说瞎话吗?李陵称得上名将吗?他祖父李广勉强算名将,李陵还真称不上名将。
司马迁还说李陵会在适当的时候报效汉朝,但李陵投降匈奴一年多都没有回来,这不是欺君之罪吗?所以说汉武帝对司马迁处于腐刑,一点也不冤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