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的流氓逻辑:你从我这赚的钱比我从你那赚的多,我要对你加税

老胡懂点星 2025-04-06 15:04:45

美国最近搞出一个“互惠关税”公式,扔下一个全球贸易的核弹。核心公式是:

关税税率 = (对美出口 - 美对其出口) ÷ 对美出口 × 0.5

没错,就是个贸易逆差除以出口总额再乘个0.5,连中学生都能口算出来。这就是如今正左右全球数千亿美元贸易、影响数亿人生活的定价机制。

更荒唐的是,这个所谓“互惠”公式,根本就不是在比谁对谁征了多少关税,而是纯粹在惩罚贸易顺差国家,哪怕你根本没有设置任何贸易壁垒。

它不管你是不是零关税,也不看你有没有配额限制,它只看一个东西:你卖给我多少、我卖给你多少,然后直接按照差额来征税。跟“公平”没有任何关系。

举个最直观的例子:中国对美出口5000亿美元,美国对中出口1500亿美元。代入公式,得出关税率是35%。原因不是你设置了不公平壁垒,而是你卖得多买得少。

再比如英国,已经是对美顺差很少的国家了,但只因为还存在轻微逆差,也照样被打了10%的税。

逻辑非常直接:你从我这赚的钱比我从你那赚的多,所以我要对你加税。

问题是,现代国际贸易本来就不可能平衡。一个国家买香蕉、买石油、买矿产资源,天生就进口大于出口。让它去扭平贸易差额,就是强行改写物理规律。

更荒唐的例子是莱索托。这个非洲小国一年出口给美国几亿美元牛仔裤和钻石,自己GDP人均只有1200美元,自然买不起美国产品。结果被课以50%的关税。

这不是惩罚贸易政策,这是惩罚贫穷。

再说到底层的数学逻辑。这个所谓的“互惠关税”,背后根本没有任何经济学模型,没有供需分析,也没有比较优势、产业结构、边际替代率,甚至连关税传导链都没画清楚。

它只是把贸易逆差硬套进一个“应该惩罚”的逻辑框架里,连基本事实都不顾。

因为从实际结果来看,被征税最多的国家,往往是那些对美零关税或者极低关税的国家。比如德国、荷兰、日本。

而那些和美国贸易接近平衡,但本身对美设置大量壁垒的国家,反而可能被豁免。这种“惩罚谁顺差大”的逻辑,压根不是互惠,而是赤裸裸的经济民族主义。

有人说这只是谈判筹码,是让别人坐下来重新谈判。但连这个目的都站不住脚。

首先,全球大部分国家的产业结构早已成型。不是你加个税,它就会重新建厂、重新配置供需链。比如你想让美国人放弃德国工具去买本土货,现实是美国根本没有产能补足这一块。

你加税后,消费者要么忍受价格上涨,要么买劣质替代品,要么干脆不买。

从2018年的中美贸易战就能看出这点。当时加了几轮关税,研究显示,美国企业和消费者承担了80%以上的成本,真正“伤到”中国的部分非常有限。

这次的问题更严重,因为它不是选择性加税,而是系统性地对所有逆差国家课以惩罚性税率,而且公式是死的,不考虑具体产品、具体谈判背景,也没有豁免条款。

它相当于对全世界贴上统一标签:谁卖得多谁就挨罚。

而现实是,卖得多很多时候只是因为你产品便宜、适合美国消费者。中国、墨西哥、越南出口多,是因为劳动力成本低、配套工业体系完整,这根本不是“故意压制美国”。

而且你设定的乘数是0.5——这本身就暗含假设:你认为只有一半的税负会传导到消费者,另一半由出口方承担。但现实并非如此。学术研究表明,实际传导比例高达80%-100%。

更离谱的是,白宫发布的“复杂公式”里,塞了两个希腊字母ε和φ,看起来像是有学术基础。但分析后发现,这两个变量值刚好互相抵消,4 × 0.25 = 1。等于只是披了层“学术外衣”。

你把一个本质上是贸易赤字÷出口总额的比例关系,包装成某种复杂的最优化表达,只是为了让人看不出它的粗糙。

最根本的问题是:它把贸易政策完全转化为数学游戏,而且还是个错误的数学游戏。

这不是第一次美国在关税问题上玩火。1930年的斯穆特-霍利法案,就试图通过全面提高进口税来保护本土产业,结果全球报复,贸易量暴跌66%,加剧了大萧条。

那一次,美国用了整整十年才从深坑中爬出来。这一次,套路一样,背景不一样。

现在的世界贸易结构远比1930年代复杂得多,供应链分布全球,产品本身跨境流转几十次。这种一刀切的惩罚机制,不仅扼杀效率,还容易引爆连锁反应。

德国可能反制美国产汽车,日本可能限制半导体出口,中国可能继续推进去美元化。谁也别指望单边征税能把贸易顺差“扳回去”。

互惠,不是数字平衡,而是制度对等。现在这个所谓“互惠”公式,把全球经济拉进一个新版本的“零和博弈”陷阱,硬是把互利合作变成了报复循环。

尤其是在当前这个美元高利率、通胀压力不减的阶段,这一刀下去,不止对方会流血,美国自己也可能失血过多。

真要解决逆差,就去搞创新、搞产业升级、搞科技投资,而不是拿个小学数学公式出来,把全世界当成劣等生罚站。

0 阅读:0

老胡懂点星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