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在欧亚能源论坛上,中国驻俄罗斯大使张汉晖的一番话可把人给震惊了。他说:“哈萨克斯坦那条天然气管道方案根本不现实。”他这话一出,俄方之前精心设计的“西伯利亚力量2号”走哈萨克斯坦的这条线路就直接泡汤了。
俄罗斯原本打算通过哈萨克斯坦每年给中国送350亿立方米天然气,想着这样能拉近和中亚国家的关系。可是中国的西部天然气管道早就已经快撑不住了:从土库曼斯坦来的气加上新疆自己产的气都挤在这条管道里,连甘肃那边的储气库都快满了。要是再建新管道的话,得穿过整个哈萨克斯坦,光是基建费用就得花200亿美元,这比蒙古的那个方案贵了三倍呢。一个参与谈判的中国工程师开玩笑说:“俄罗斯这是想用哈萨克的沙子换中国的钱啊,这笔买卖不划算。”
后来哈萨克斯坦的这个方案没成,蒙古倒成了大赢家。他们宣布中俄天然气管道的蒙古段会在2025年的第三季度开始做环境评估,这条958.6公里长的管道会直接通到中国东部的经济区。
跟哈萨克斯坦的方案相比,走蒙古的路线能省下1200公里的距离,运输成本还能降四成。不过蒙古那边也有问题,他们的“第三邻国”政策曾经让中国企业的一个铁矿项目泡汤了,外交上有点摇摆不定,就像草原上的风一样飘忽。不过俄乌冲突之后,蒙古和中国的贸易额涨了68%,他们靠卖羊肉给中国赚了不少钱,所以不得不更倾向于中国这边。
总的来说,虽然蒙古有政治上的不确定性,但从经济利益来看,这条线路确实是个不错的选择。
甘其毛都口岸位于中蒙边境,到了2024年,煤炭通关量超过了3000万吨。现在连蒙古的司机都会用中文喊“加急费500!”了。这种经济上的联系,比什么政治协议都牢靠。
俄罗斯给欧洲出口的天然气跌了七成,那家俄气巨头去年亏了70亿美元,现在急需要中国的市场来救命。在美国对中国加征关税,稀土出口又被限制的情况下,中俄之间的能源合作就成了我们突破困境的关键。
中俄东线的天然气管道到2025年就能达到每年380亿立方米的输气量,这相当于减少了1.64亿吨煤炭的排放,还直接支持了长三角地区的制造业。你看,特斯拉因为美国的关税不得不把车价提高了20%,但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企业却能通过这条管道拿到便宜的能源——内蒙古的稀土冶炼厂用电成本比美国低了将近四成,这下子就把竞争对手甩开了。
再看看美国那边,他们的“关税大棒”和我们的“能源布局”形成了鲜明对比。西边那些国家现在可惨了,欧盟制裁俄罗斯,结果奥地利冬天没气用了,老百姓疯狂抢购电暖器,这事儿还上了热搜;美国的页岩气公司因为中国限制稀土出口,只能花三倍的价格从马来西亚买原料。而我们中国的做法是,中俄蒙的管道会跟中缅管道、中亚管道一起组成一个“三角能源网”,覆盖全国八成的天然气需求。广西钦州港的液化天然气接收站还能通过中欧班列反过来给德国供气——这种“能源双循环”的模式,连欧盟前总理默克尔都说:“我们制裁俄罗斯,结果反倒让中国成了能源枢纽。”
2014年的时候,克里米亚危机那会儿,欧洲手里还有“北溪2号”能跟俄罗斯较劲呢。可到了2025年,等中俄的第二条管道通了,你会发现全球能源的话语权已经不知不觉地转到别人手上了。
中俄这次“放弃哈萨克斯坦,选择蒙古国”,这事儿可不只是线路选哪条那么简单,这是全球格局重新洗牌的一个小缩影啊。你看美国那边还在关税数字后面拼命加零想搞事情,而咱们中国已经在戈壁和草原上铺铁轨,朝着未来大步迈进。
最后我想说的是:管道通向哪里,国家的命运就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