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曾想过,一位国家的“军队永不出国”的政策,会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战争而彻底改写?这是历史的一部分,也是现实的震撼。德国,这个曾因二战的惨痛历史而被“去军事化”的国家,正走向一个意想不到的转折点。

2025年4月8日,德国20名士兵率先抵达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宣告着一个历史性时刻的到来。这是德国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第一次向海外永久派遣军队。而这一决定,不仅仅是军事部署的改变,更是德国防务战略深刻转型的象征。
那为什么德国如此决绝?他们又为什么会选择立陶宛?在俄罗斯的阴影下,是否真如德国国防部长所言,战争的阴霾已悄然逼近?我们不妨从一段历史的缝隙里找寻答案。
从“不愿再战”到“挺身而出”:德国的变革回顾德国的历史,曾经的德国是如何的强大,想必大家并不陌生。二战时期,德国军队以强悍的装备和庞大的兵力主导了战局。然而,二战后的德国,却在“去军事化”政策下逐渐丧失了自己的军力。冷战期间,德国成了美军的“后勤基地”,并且在北约的“核保护伞”下安然度日。多年里,德国国民并未感受到军事威胁的临近,社会普遍持有“战争离我们很远”的信念。
然而,随着世界局势的变化,尤其是俄乌战争爆发后,德国的军事政策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23年,德国国防部长皮斯托利乌斯便透露出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德国决定向立陶宛派遣一个重型装甲旅,并永久驻军。难道,这背后不仅是对历史的告别,更是德国对未来威胁的警惕?

立陶宛,作为波罗的海三国之一,地理位置非常特殊。它位于俄罗斯的“飞地”加里宁格勒与白俄罗斯之间,拥有一条名为“苏瓦乌基走廊”的狭窄地带,这也是北约在东欧的唯一陆上通道。对于俄罗斯而言,这片土地在战略上至关重要,因其连接了加里宁格勒与白俄罗斯,而对北约来说,这也是波罗的海地区安全的“薄弱环节”。
回想起2022年俄乌战争爆发后,北约对“苏瓦乌基走廊”的防御压力骤增。2023年,北约在维尔纽斯峰会上明确提出,必须加强对东翼的军事防备,防止俄罗斯通过这一走廊对波罗的海国家发起突袭。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德国在对立陶宛的防务援助上迅速采取了行动。

2025年4月8日,德国第45装甲旅的先锋部队正式抵达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这个由4800名士兵组成的装甲旅,装备了现代化的“豹2A7”坦克、“美洲豹”步兵战车及全套后勤支援单位。根据合同,到2027年,这支部队将全面部署,完成对立陶宛防务的支持。
立陶宛政府也配合这一计划,投入了10亿欧元修建相关军事设施,包括住房、学校等,以保障驻军和军人家属的日常生活。这是德国自二战结束以来,首次向海外永久派遣军事力量,象征着德国“韬光养晦”的时代彻底结束,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新的军事战略——更主动、更坚决地捍卫欧洲安全。

那么,德国为什么如此迫切地做出这样的决策?德国国防部长皮斯托利乌斯给出了一个大胆的预测:在未来5到8年内,俄罗斯有可能会通过某种形式对德国发起威胁。有人认为这一预言过于悲观,甚至有些失实,但正是基于俄罗斯与西方关系的日益紧张,德国不得不考虑这一最坏的情况。毕竟,近年来,俄罗斯的举动已经让欧洲各国感到不安,尤其是在乌克兰战争后,德国深知,单靠美国的支持已经不再可靠。
再者,随着美国在全球战略上逐步收缩,特朗普政府时期的“欧洲自保”政策逐渐成型。欧洲诸国开始认识到,不能再依赖远在大西洋彼岸的美国,自己的安全问题必须自己解决。因此,德国虽然在扩军上还有很多困难,比如招募士兵的困难、装备的不足等,但德国仍在坚定走向强化军事力量的道路。

这一切看似风云突变,但实际上,德国的扩军计划早已在悄然进行。2023年,德国通过了一项高达1000亿欧元的军费预算,这一举动标志着德国“强军梦”的正式启动。根据计划,德国不仅要采购105辆新型“豹2A8”坦克,还要升级现有的榴弹炮、购买35架F-35战机,并提升其他军事装备的储备。同时,德国还计划增派3.5万兵力参与北约防务任务。
然而,现实的挑战仍不容小觑。首先,德国面临着招募兵员的困难,许多年轻人并不愿意投身军旅生涯;其次,德国对乌克兰的军事援助也让自家的军备水平出现了下降,德军的现代化装备率已经从2022年的65%下降至50%。如果德国真想在未来几年内成为一个拥有强大军力的国家,还需要在财力和人力方面付出更多的努力。

德国这一系列军事决策,既是对过去历史的告别,也是对未来安全的深刻反思。作为欧洲最大的经济体,德国的军事转型具有深远的意义。尽管德国在扩军过程中面临许多困难,但其坚定的决心和战略布局,标志着欧洲安全局势的一个新篇章的开启。
那么,俄罗斯真的会在未来几年的时间里发动入侵吗?德国是否能够在快速变化的国际形势中稳定自己的军事力量?这些问题,或许只有时间才能给出最明确的答案。然而,随着德国在立陶宛驻军的历史性举动,欧洲的安全格局,注定将迎来新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