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西涧》是唐代诗人韦应物的一首代表作,很多人都非常喜欢:
独怜幽草涧边生, 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这是一首清新、自然的山水诗名篇,诗中有画,景色丰富,描写了山涧水边的幽静景象和诗人春游西涧赏景,以及晚潮带雨的野渡所见。
前两句,是清丽的色彩与动听的音乐交织成的幽雅景致。
后两句,以飞转流动之势,衬托闲淡宁静之景,可谓画意淋漓,景中寓景。
特别是“野渡无人舟自横”一句,曾被不少人画成图画,也被不少人借去用在自己诗词里,如:
宋代寇准《春日登楼晚归》“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史达祖《绮罗香》“还被春潮晚急,难寻官渡”;
但,似乎都画虎不成反类犬。
只有苏舜钦一人成功了,他不用韦应物的语句,而化用他的诗意,写出了一首足以“并绝千古”的名篇——
《淮中晚泊犊头》
春阴垂野草青青,
时有幽花一树明。
晚泊孤舟古祠下,
满川风雨看潮生。
这里,我们先介绍一下作者苏舜钦。
大家都知道“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的眉州眉山的苏洵、苏轼、苏辙三人。但当时的“铜山三苏”名气更大,而苏舜钦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有人认为,要是没有后来苏轼的光芒万丈,那么苏舜钦的灿烂将会倍加耀眼。
苏舜钦,字子美,宋代诗人。与梅尧臣、欧阳修共同倡导诗歌革新运动,诗风豪迈,与梅尧臣齐名,世称“苏梅”。著有《苏学士文集》。
说完了诗人,我们进入正题,说说这首诗,大致的内容还是很容易懂的:
春天的云阴沉沉地低垂在原野上,草已经长起来,青青的一片;
在苍茫的暮色中,时不时探出一株开花的树,令人眼前豁然一亮。
天快黑的时候,我这孤零零的小船停靠在一所古老祠堂跟前;
就在这时,风雨猛地袭来了,我便留在船舱里,默默观赏淮河上涨起春潮。
句句绘景造势,句句烘托心情,诗人的高妙之处在于,让你在欣赏如画风光中,不知不觉领略到心灵的风采。
此诗首句就十分惊人:
“春阴垂野草青青”中的“垂”字用得十分奇绝。
“垂”,本来是笼罩之意,但不用笼罩,一“垂”,天就低了,云也浓了。
想象一下,这是什么样的情景?
是不是帘帷遮目的况味。
隔着帘子望物,“草青青”也不是草青青了,而是黑咕隆咚的暗青青了。
接下来,“时有幽花一树明”中的“明”字,用得也十分奇绝。
我们再想象一下,黑漆漆、阴沉沉的天里,大概只有纯白、纯黄的花朵,还必须得是“一树”,才能耀眼夺目,使人眼前一亮。
再回来看,先是春阴垂野,灰麻麻的,接着是幽花耀眼,明乍乍的。
前者死气沉沉,让人喘不过气来,后者是鲜气活泼,有一种豁然开朗之感。
这前后的对比和跨度,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理感受,让人不得不拍案叫绝。
前两句,纯是写景,我们看诗人接下来怎么写的。
第三句“晚泊孤舟古祠下”中的“晚泊”二字,既点了题,还佐证了前两句所说的忽明忽暗,实在是舟行水中所见,于是才“时有幽花”。
除此之外,还交代了作者是旅人,而且正形单影只。
想来,一个人买舟独渡,本就是很凄惶的事,偏偏又遇上了“春阴垂野”的天气,就更增添了无限的凄凉。
好在水边不时还有白一树、黄一树的花儿闪现,偶尔点缀了一下冷冷又长长的行程。
到了晚上,雨势将至,于是泊舟岸边古祠下,诗人还没来得及细想什么,风就来了,雨也来了。
羁旅之人无处可去,且就湿漉漉着身,湿漉漉着心,借着满川风雨,看潮水由远及近,涌将上来……
这意境,实在是太美了。
后面的这两句,明着写景,其实说的都是心情。
据文献记载,苏舜钦在政治上倾向于范仲淹为首主张的变法派,因此经常受到保守派的压制。
1044年秋冬间,保守派生事,苏舜钦被削职为民,逐出京都。
次年春天,诗人由开封乘船到苏州,这首七绝就是写于此次旅途之中。
诗中的阴郁气氛,激荡情绪,壮阔的境界,正是诗人兀傲不屈的性格,和放达、从容、超然物外的心境和风度的写照。
人身风雨路,两条新海潮,读懂了诗人的宦海沉浮路,也就读懂了诗人的风雨江天景。
自从我做诗词以来,这首诗带给我的惊喜程度大概能排在前三了。
而且我们注意到,这是一首宋诗,在以词为潮流的时代,这首诗还如此耀眼,确实令人瞩目。
不过,对于诗人苏舜钦我还有很多的不了解,对于他,他的诗,你知道多少呢?欢迎在评论区不吝赐教。
阅读更多精彩图文:
咏梅古诗千千万,唯有这一首能够“压尽千古”,被称为咏梅绝唱杜甫写雨最美的一首诗,全篇都是名句,千年来无人超越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诗词漫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