妲己:妖魔化还是替罪羊?网友:看完怒批其男权主义产物!

萌萌的大喵 2025-04-15 16:46:49

当《封神演义》里的妲己扭动着那如蛇般柔软的腰肢,从那酒池肉林之中缓缓走来,用甜得让人发腻的声音说出“炮烙之刑”这四个字的时候,这位中国历史上极其出名的“妖妃”形象就深深地印刻在了国人的记忆当中。

不过呢,要是咱们揭开那神话的面纱,殷商甲骨文的残片之上,正悄悄地诉说着另外一个真相。

一、被妖魔化的真实王妃

1976 年,殷墟妇好墓出土的青铜器上,“己”字铭文揭开了妲己的真实身份——她是来自有苏氏的贵族之女。在商周时期的贵族联姻制度之下,这位原本叫做“妲己”的女子,仅仅是纣王六十多位妃嫔当中普普通通的一员罢了。在《史记》成书之前的八百年时间里,像《尚书》《国语》这类典籍对于妲己的记载也就那么寥寥几句话。一直到汉代“红颜祸水”的叙事模式兴起,这位王妃才被戴上了祸国妖姬的枷锁。

殷墟的考古发现表明,商朝的女性能够担任祭司、将领,甚至是封地领主。妇好墓当中陪葬的 128 件兵器、两件青铜钺,足以证明这位女将军曾经统领过 13000 人的军队。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妲己要是真的能够干预朝政,恐怕不但不是罪过,反而还是当时很常见的一种现象。

二、暴君叙事背后的政治密码

周武王伐纣时候的《牧誓》,这是中国最早的战争檄文,里面对纣王的控诉仅仅是“牝鸡司晨”——觉得纣王让妇人参与到朝政当中。但是到了司马迁的笔下,炮烙之刑、挖比干心这样的酷刑,全都变成了妲己的“主意”。这种叙事上的转变正好符合了汉代“天人感应”学说兴起之后,把王朝的兴衰和女性的贞洁捆绑在一起的政治需求。

甲骨文所记载的商代人祭仪式当中,最多一次祭祀用五百人来当作牺牲。这种血腥的祭祀传统,到了周朝却被包装成了纣王和妲己的“发明”。这就好比后世把隋炀帝开挖大运河的壮举污蔑成“看琼花”,胜利者抹黑前朝那可是历史上常见的情况。

三、妖姬形象的千年演变

唐代诗人李白尚且写出“妲己灭纣”这样清醒的诗句,可是到了宋代,程朱理学兴起之后,妲己彻底变成了欲望的象征。明代的《封神演义》把千年以来对妲己的污名化集于一身,让狐狸精附体的设定,完美地符合了“女人祸水”的集体潜意识。

有意思的是,日本正史《日本书纪》记载的推古天皇时代(593 年),苏我马子还把妲己当作聪慧女性的典范。当代海昏侯墓出土的《齐论语》证明,古代的典籍在流传的过程当中存在着大量人为修改的情况。当咱们盯着殷墟卜辞上那个端庄的“己”字的时候,突然就惊讶地发现:也许妲己最大的“罪行”,不过就是在男权社会的叙事体系当中,成为了王朝更替最顺手的替罪羊。

1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