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1点,深圳湾公园的停车场,一辆轿车的后备箱里,程序员张运来正蜷缩在折叠床垫上刷手机。车顶天窗透进路灯的微光,旁边堆着便携电饭煲和几件换洗衣物。这不是临时露营,而是他“以车为家”的第1460天。
“房租吃掉小半工资,不如睡车里攒首付。”张运来笑着说。4年来,他工作日睡车里,周末回阳江陪妻儿,每天消费仅100元,省下近20万。而在深圳,像他这样的“车轮族”正悄然增多——有人住改装面包车,有人蜗居二手房车,甚至有人把轿车后座当床。
张运来的故事始于一次偶然的公园停车。6年前,他从阳江来深圳打工,租住南山区单间,月租2500元,下班还要为停车位发愁。
一次在深圳湾公园停车后,他发现这里停车费一晚仅6元,环境优美,还能省下房租,于是开启了“车居”生活。
他骄傲地说:“深圳湾一号的人家在看深圳湾的风景,而我就在风景之中”。并在社交媒体分享以车为家的生活经验。
他的日常很规律:
清晨:在公园公厕洗漱,用便携电饭煲煮早餐。
白天:公司上班,午休时在车里小憩。
晚上:回停车场,用移动电源给手机充电,睡前刷会儿视频。
周末:开车回阳江陪家人,周一再返深。
张运来并非个例。在深圳,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住车里”,背后是残酷的经济账:
房租VS工资:深圳房租收入比高达49%,南山区单间月租4500元起,而程序员平均工资1.8万,房租吃掉25%以上。
房价绝望:深圳商品房均价6.8万/㎡,普通人需不吃不喝31.5年才能买60㎡的房子。
“以租养车”:有人像福田的沈兰一样,将出租房的租金(月入6000元)覆盖房贷,自己住进二手房车,实现“倒赚”。
“车轮族”的兴起,折射出深圳住房生态的深层矛盾:
城中村改造:白芒村统租后,单间从800元涨到1600元,外卖员、保洁员等群体被迫迁往远郊,通勤时间翻倍。
人才房陷阱:坪山人才公寓月租1200元,但要求“本科+3年社保”,对蓝领群体形同虚设。深圳保障房轮候库积压42万人,中签率不足5%。
法律灰色地带:睡车里可能被保安驱赶、贴罚单,夏季高温、暴雨漏水更是常态。
四、争议:是“反内卷智慧”还是“城市悲剧”?支持者认为这是年轻人的生存智慧:
“花300万买房和花3万改车都是住,凭什么说我们失败?”
“省下的钱可以投资自己,或早日返乡置业。”
反对者则痛心于城市文明的倒退:
“如果打工人都住车里,深圳和贫民窟有什么区别?”
“城市需要劳动力,却容不下一张床。”
五、深层思考:城市的未来该是什么样?深圳的矛盾在于:它需要外卖员、程序员、保洁员来维持运转,却通过高房价、高租金“筛选”人口。2022年,深圳首次出现人口负增长(减少1.98万),同年却有11.2万人抢破头申请保障房。
学者指出:“‘来了就是深圳人’正在变成一句空话。当城市无法为底层劳动者提供基本尊严,繁荣终将难以为继。”
结尾:张运来的车里,有一张阳江家的照片。他说:“再熬两年,就能回去开个小店了。”而对于深圳,他的评价很现实:“这里适合赚钱,不适合生活。”
或许,当一座城市的年轻人开始用“睡车里”对抗高房价时,我们都该问问:这样的发展,真的可持续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