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9日深夜,
德上高速公路的刺眼火光中,
一辆小米SU7标准版在撞击隔离带后爆燃成废铁。
在冲天大火中,
3条年轻生命戛然而止。
这场被很多人称为“智能驾驶时代第一惨剧”的事故,
在互联网上引发了众多讨论,
那么,
这场车祸中究竟发生了什么?
据媒体报道,
车主是年仅23岁的女大学生,
当天她带着自己的同寝好友赶往安徽参加次日的考试。
事故发生前女孩驾驶的车辆处于NOA智能辅助驾驶状态,
以116km/h时速持续行驶。
在行驶至事发路段时,
因该路段正在进行施工修缮,
车辆检测出障碍物后发出提醒并开始减速。
随后驾驶员接管车辆进入人驾状态,
持续减速并操控车辆转向。
可在此时,
车辆与隔离带水泥桩发生碰撞,
随后起火燃烧。
根据小米官方公布的行车数据,
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事故发生前17分钟的细节。
22:27:17 NOA智能辅助驾驶激活,车速116km/h;
22:28:17 系统发出“轻度分心报警”,暗示驾驶员可能未专注路况;
22:36:48 系统再次警告“请手握方向盘”,暴露人机协作的脆弱性;
22:44:24 车辆检测施工路障后启动减速,时速从116km/h降至97km/h;
22:44:25 驾驶员接管转向,向左打方向22度,制动踏板开度31%;
22:44:26 方向盘右转1度,制动开度增至38%,但车辆仍以97km/h撞向水泥桩。
事后,
遇难者家属的控诉也暴露出小米SU7的安全设计有很大的漏洞。
“撞击后车门锁死,根本打不开!”。
尽管小米强调车辆配备“独立于电力系统的机械拉手”,
但极端碰撞导致的车身变形可能使拉手失效。
可以说,
在这场“人机接力”的失败,
暴露出新能源汽车的三大致命矛盾:
1.感知系统的局限性:
NOA虽能识别静态路障,
但却无法预判逆向车道改道的复杂路况。
2.接管时机的悖论:
驾驶员在紧急状态下仅有1秒反应时间,
远超人类生理极限;
3.速度与安全的失衡:
即便系统已启动减速,
97km/h的碰撞速度仍远超车身结构承受的阈值。
除此之外,
小米的危机公关也遭到不少人的批评。
在事故发生后,
小米虽然连续发布了11条行车数据时间线,
却没有主动联系家属。
遇难者父亲质问:“冰冷的数字能换回我女儿吗?”
这场事故犹如一记重锤,
敲响了智能驾驶行业的警钟。
小米SU7的爆燃残骸,
既是智能驾驶狂飙突进的墓碑,
也是重构科技伦理的起点。
当车企将“每76秒下线一辆车”视为荣耀时,
我们更应追问:技术的进化,是否以对生命的敬畏为基石?
正如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所言:“科技应使人更自由,而非更脆弱。”
也许当安全标准跑赢产能竞赛,
让同理心穿透数据壁垒,
我们才能避免下一次“智能神话”的陨落。
那么,
各位亲爱的朋友,
你们是怎么看小米SU7高速燃爆事故的?
欢迎留言讨论,我们一起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