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走了以后,近现代的历史走向变了样。
这个人是邓仲元没错。1914年的时候,孙中山先生让他悄悄回国,他二话不说就投入到准备广东打袁世凯的那场起义里去了。
1916年那会儿,邓仲元当上了中华革命党在东江的领头人,去打讨袁驱龙的仗。在博罗、石龙这些地儿,他和敌人干了一个多月的硬仗。虽说敌人装备好、人多势众,但邓仲元特别会打仗,愣是把北洋军往南推进的路给挡住了。
第二年,广东军队正式宣布建队,邓仲元被任命为参谋长和第一师的师长。他眼光独到,挑选了很多有才华的年轻人,比如李济深、邓演达、叶挺等。此外,他还大力推行日本的先进军事训练方法,从身体锻炼到战斗策略,对士兵们进行了全面、深入的严格培训。经过他的精心培养,第一师很快崭露头角,成为广东军队中的一支精锐部队。
1921年的时候,孙中山先生有着远大的眼光,他觉得应该通过北伐来让整个国家统一起来。但陈炯明呢,他主张的是“守护好自家的地盘,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觉得现在最重要的是先把地方建设好、发展好。慢慢地,他们俩的看法就开始有了差别,矛盾也越来越大了。
为了确保革命队伍的团结一心,防止内部纷争给革命事业带来沉重打击,他不怕麻烦,常常在广州和惠州两地奔波,努力协调孙陈两位同志之间的意见不合。
第二年3月21号晚上,邓仲元心里满是对老师周善培的尊敬,跑去香港接他回来。接着,他俩一起坐上了广九火车回广州,在大沙头车站下的车。刚迈出车门,正打算跟来接站的人打招呼呢,冷不丁从暗地里窜出俩枪手,对着他就是一顿近距离开枪。
邓仲元没能躲开,右胸和肚子不幸挨了枪子儿,一下子衣服就被血给浸透了。紧接着,他就被火速送到了中法韬美医院去救命。但可惜的是,伤得太重,子弹把内脏都给伤得不轻,医生们想尽办法也没能救回来,他在 3 月 23 日早上就没了,才活了 36 岁。
但事情发生的那天,陈炯明只是让司机到车站去接邓仲元,却没有安排警卫陪同,这个举动后来让很多人都想东想西。
有人猜是陈炯明动的手:在邓仲元被刺杀之前的三个月,孙中山和陈炯明在北伐的事情上已经闹得很僵。邓仲元作为粤军的“二把手”,他一直坚持说“粤军应该走在革命的最前面”。但这跟陈炯明“守住地盘,让老百姓安稳过日子”的想法完全相反,两人为此争得不可开交。
杀手用的那把手枪是勃朗宁M1903型号,跟陈炯明身边卫队的标准配备一模一样。有意思的是,陈炯明在出了这事儿后,没下死劲去追捕凶手,反而把他信得过的叶举部队调去了广州。那时候在大本营当参军的李章达,后来在自己的回忆录里直接说:“邓仲元一死,其实就是广东那边开始分裂的信号。”
另一种说法跟北洋政府扯上了关系:那时候,直系的大佬曹锟正打算用武力把各地都统一起来。邓仲元搞的那个兵工厂,一天就能造出一百把步枪,他手下的第一师还配备了从德国弄来的克虏伯大炮。上海有个叫《申报》的报纸说了,北洋政府给香港的一个黑帮“安青帮” 砸了20万银元,让他们找人。说来也怪,邓仲元被杀的第二天,驻在广州的北洋政府的眼线全跑了,同时,香港一个英国人的银行里,有大笔钱在账上动了动。
最后还有种说法,就是“私人恩怨论”。据说邓仲元当警务处长那会儿,对烟赌严打不饶,动了某些帮派的奶酪。不过,我翻了翻1921年广州警察厅的公报,发现那帮涉案的头头,比如梁福,早在邓遇害前半年就落网了。所以,这个说法嘛,感觉有点站不住脚。还有种“苏联顾问误伤说”,意思是共产国际那边搞错了,把邓仲元当成了陈炯明的铁杆兄弟。但看了共产国际的档案,我发现那时候他们还没跟粤军搭上线呢。
邓仲元去世后,孙中山先生心里头特别难过,决定追认他为陆军上将的荣誉,还亲手给他写了墓碑上的字。
邓仲元走了,这事儿让近代史整个儿变了样。
原计划在4月发起的北伐行动,因为邓仲元遭到暗杀,只能被无奈地推后。孙中山没办法,只好把滇桂联军也拉进自己的指挥队伍里,可这么做却悄悄种下了“杨刘之乱”的祸根。再往深了说,邓仲元原本在大力推进的军事现代化,因为这事也给耽误了。本来都商量好了,要让德国的军事顾问团来帮忙,结果他们转头就去了冯玉祥那边。这样一来,黄埔军校在刚开始的时候,装备就特别差,学生们训练时,手里拿的都是木头枪。
这事儿不光如此,还让孙陈两人的关系彻底崩了,拐弯抹角地导致了两次大规模东征,广东的政局也是乱得一塌糊涂。再说,孙中山特别看重邓仲元和许崇智这两位军事大将,要是邓仲元还在,蒋介石可没法这么快就窜出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