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视角看三战爆发,最后出来收拾残局的是哪个国家?

春迟嫣韵谈军事 2025-03-28 17:10:41

人类过去一共爆发过两次世界大战,从战争的起因看,第一次世界大战,主要是因为经济因素。而第二次世界大战,更多是因为一战没打明白。通过梳理两次世界大战的经济学逻辑,我得出了一个可怕的结论:在不久的将来,人类文明或将迎来第三次世界大战。

那么,大战爆发之前,有哪些典型特征?现在的世界,跟一战爆发前又有哪些类似的地方呢?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政治是经济的延续。大战之前有哪些明显的经济特征?

在探讨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聊聊一战爆发之前的经济格局。从人类工业文明发展的视角看,一个工业国家一旦拥有了强大的生产能力,首要任务就是为其制造业寻找出口市场。在金本位时代,出口是唯一让国家变得富强的方式。现在的法币时代,国家富强的方式则多种多样,但是最终还是会表现为出口。事实已经证明,美国通过货币霸权收割美元铸币税的方式难以长久!生产依然是唯一的国家富强方式。

早在18世纪后期,殖民地体系就已经基本稳定。英法几乎占据了绝大多数殖民地。早期的西班牙和葡萄牙也控制着少量的殖民地。除了这些殖民地之外,世界上的主权国家能拿得出手的,也就是中美俄德国日本英国法国以及布娃娃大帝国奥匈帝国。其他的小国基本上都是大国的附庸。

为什么要将殖民地体系捋一遍呢?说白了,当时占据殖民地最多的英国,实际上控制着世界上最大的市场。别的后发国家即便工业实力强大,没有市场,最终结果不过是产能过剩罢了。一战之前,英国和法国控制着全球最大的市场,但是生产能力却不如德国,美国强大。

美国通过吸收欧洲移民的方式,整个19世纪人口增长很快,内部市场也在不断扩充。所以19世纪,仅仅依托内部市场的扩容,就能将美国的工业产能消耗掉。数据表现上,1800年,美国人口530万人,到了1913年一战之前,美国人口上亿。移民给美国带去了足够的劳动力和消费潜力,因此,美国虽然不掌握大量的殖民地,但是从人口基础视角看,内部市场扩容潜力巨大。所以美国在整个19世纪一直实施贸易保护主义,高关税挡住了欧洲商品进入美国的同时,美国工业反而取得了出色的成果。

但是跟美国工业体量近似的德国,就没有这么好的基础条件了。虽然人口规模在一战前达到了6800万,但是一战之前,工业产值却飙升到了全球总产值的15.8%。加之德国工人的收入跟美国工人差了好几倍。这导致德国空有庞大的人口规模,但是内部市场购买力非常羸弱。

因此才有了德国要求重新划分世界殖民地的要求。殖民地虽然看似是政治层面的控制区域,实际上是经济领域的产品倾销市场。英国产业强大之时,炮舰外交到处去打开别国国门送自由贸易,就是工业生产对市场渴望导致的。等到英国完成工业积累,也就慢慢开始依托资本积累搞投资赚钱了。到一战前,英国工业产值已经落后于德国。但是英国控制那么大规模的殖民地,自然不缺原材料来源地和产品倾销市场。这个时候,英国如果答应德国的要求,重新划分世界殖民地,是不是意味着德国要从英法手里拿走更多的殖民地呢?

于是德国和英法之间开始了互相猜忌的战略对抗,法国虽然实力上不如英国和德国,但是好歹也是世界老二,因此,双方之间剑拔弩张的对抗,最终诱发了这个世界朝着两极化发展。英法跟沙俄结盟,对抗德意志在欧洲的盟国体系。

双方之间的这种不信任,导致国家间拼命扩充军工产业。他们要在未来可能的战争中取得胜利,扩充军工产业的最大作用是为国内创造大量就业。但是军工产业大力发展最大的坏处,就是这种产业无法产生收益,长期投资势必给国民经济造成伤害。所以一旦开启军工产业扩充后,必然会以战争的方式,结束这种对抗。一战就是这么爆发的。

我们虽然经常说二战是一战的延续,然而事实上,二战爆发的原因跟一战却不太一样。虽然二战之前,德国依然有所谓扩充生存空间的要求,而且二战之前德国也确实进行了蚕食式的对外扩张。但是二战爆发的经济问题更加复杂。

确切的说,一战英国打垮了比自己工业实力还强大的德国,也将自己给消耗一空。这时候的美国坐拥最强大的工业实力,自然成为了一战最大的红利国。因此,美国经济实力在一战后成为了全球最强。虽然技术上对欧洲还有差距,但是规模上已经远远超过欧洲的总和。

这个时候,昔日的霸主英国自然不甘于被美国超越,于是开始有计划的对美国实施经济打压。虽然英国经济实力已经比美国弱小,但是拼得一死,好歹给美国带去了一场经济大萧条。英国则依托殖民地体系,用提高关税的方式,自己去恢复内伤去了,美国也将关税提高到了59%,外国商品都被挡在了这两个最大的市场之外。结果英美争夺世界经济主权的战争,俩大国损失惨重,导致依靠美国市场的德国和日本瞬间遭遇了严重的经济危机。

日本和德国内部严重的经济问题导致两国政府重组,在日本,表现为军国主义势力上台,主张对外扩张,也就是对中国扩张来缓解日本的经济困难。这是为什么1930年代,日本妄想以战养战,开启全面侵华战争的原因。在德国,则表现为小胡子上台,开始大力扩充军备,1933年到1939年,德国军工产能提升了7倍。六年间小胡子所谓的经济奇迹,是拿国民生产的四分之一来发展军工产业换来的。日本则更高,超过三分之一。

我们发现,二战前和一战前有两个点是相同的,经济上趋向保守主义,彼此不对外开放市场。产业上趋向军工发展,除了防备发生战争之外,还能用军工生产暂时缓解经济困境。那么如果用这两点来套用当下,当下人类文明距离下一次大战,还有多远呢?

当下,经济上正趋向于保守主义,大规模军工爆产能刚刚出现苗头。

经济上趋向于保守,说白了就是放弃自由贸易而去拥抱贸易保护主义,也就是加关税将自己内部市场对外隔开。目前,最先这么做的是美国,美国这届政府正在通过自身极限抗压的方式,逐渐对进口商品增加关税税率。

美国对欧洲,中国,加拿大,墨西哥的关税措施同步实施,意味着美国市场正在对主要的生产国关上大门。现在既然美国在无休止的加关税,别的国家也不可能对美国出口的商品无动于衷。于是,各地对美国报复性关税措施势必会跟随而至。贸易战根本难以避免。

事实上,这种事情在一战后,二战前就发生过。美国一战后产能过剩,但是技术实力并不是全球顶尖,为了将战后欧洲的商品挡在门外,率先竖起了关税壁垒。这导致欧洲也开始对美国进行关税反制。美国和英国的贸易战金融战,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发生的。虽然最后英国战败了,但是美国也因此迎来了大萧条。进而催发了二次世界大战。

现在美国对华加征关税,对欧洲加征关税,事实上贸易战正在朝着愈演愈烈的方向演进。很多人还对自由贸易抱有幻想,我感觉世界恢复自由贸易的希望正变得越来越渺茫,与其将希望寄托在跟美国谈判上,倒不如将希望寄托在自我发展上。

很多人担心,中国在这场经济战争中落败。事实上,美国就曾在一战后的经济战争中落败过。落败不可怕,无非就是经济大萧条罢了。但是大国的经济大萧条,会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那就是依托大国市场的小国经济崩溃。

我们试想一个场景,如果中美欧洲在彼此的贸易壁垒中逐渐走向封闭,中美欧市场规模占据世界总市场规模的70%。这意味着,一旦这几个大的市场遭遇到大萧条,世界所有国家的出口都将遭遇崩溃。中东的土豪产油国以及俄罗斯,会因为能源出口下降,造成大规模国内失业问题,南美,非洲以及欧洲小国会因为出口不畅迎来经济崩溃。这个时候,国内矛盾积累会导致越来越多的国家期望通过战争掠夺的方式,来缓解国内的经济矛盾。事实上,世界大战的爆发,都是从这些小规模战争层面上逐渐演化而来的。至少二战是这样的。

现在刚刚出现贸易保护主义的倾向,军武暴兵也是刚刚出现苗头。比如当下德国正在进行军工复兴计划,国内失业现象马上就有所改善。如果德国尝到了甜头,会停下来继续面对通缩困境吗?还有俄罗斯,战争带来了庞大的战争订货,引导俄罗斯军工产业大发展。一旦战争结束,这些军工产业的订货就将消失,试问,到时候的产能过剩问题怎么解决?不生产就意味着大量的失业产生,失业又会导致更严重的经济问题。不想要失业产生,就只有继续扩充军工生产。

需要指出的是,大国暴军工的可能性不大,因为经济总量太庞大。一旦军工爆发式增长,引发的问题更大。这也是为什么,二战爆发前很长时间,美国都没有军武暴兵的原因。若不是日本偷袭珍珠港,大概率整个二战,美国都不会进行军武大暴兵。

同样的道理,现如今,中国取代美国成为最大的工业生产国。别说投入四分之一的经济实力搞军工生产了,就算是我们当下不到2%的军费开支,已经展现出了这么恐怖的暴兵速度,一旦将军工投入加大到25%,大家能想象到,一年能生产多少吗?

数据上大概说一下,2010年以来,中国共下水各型战舰157艘,总排水量接近百万吨。如果按照战时军工暴兵投入GDP25%计算,意味着海军过去十几年将下水各型舰艇2000多艘,总排水量接近1500万吨。空军方面,过去十多年来,我们大概每年生产先进战机数量为350架左右,如果将速度扩展15倍,意味着一年生产四千五百架以上的先进战斗机,比当下北约国家战斗机总和还要多。再来说个更可怕的数字,今年,我军下达了100万架自杀式无人机的生产订单,如果将这个数字扩充15倍,则是1500万架。可能大家对这个数字没概念,对比俄罗斯战时一年10万架自杀式无人机生产能力,总生产量超过北约国家的总和。您能想象,一年生产这个数字的150倍是个什么概念吗?

整体上说,大国之所以不需要暴军工产能来缓解经济危机。本质原因是自己国内市场足够大。就算遇到经济萧条,依托自身内部市场,也不至于出现大问题。但是小国就不一样了,尤其是出口导向型小国,一旦全球化彻底崩解,他们国内市场根本不足以应付,引发的经济问题是很难解决的。比如欧洲的一些出口国,比如日本,比如韩国,都是这样的国家。一旦全球化市场崩解,这些小国内部市场根本不足以应付,最终要么走向经济崩溃,要么走向军武暴兵的不归路。

事实上,绝大多数时候,经济崩溃都会引发经济为主的政府倒台,新上台政府一般都是民意裹挟下的强硬派,但是不管谁上台,都没有能力解决问题。就会利用民众的不满,向军工产业扩展。这样即增加了就业安抚了民众情绪,又满足了自己增加军力的需求。战争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逐渐积累的。

到底哪里,会成为三战的策源地?到底哪个国家,会成为三战最后收拾残局的国家呢?

一战的策源地是德国,二战策源地是德国和日本。那么三战呢?会不会还是这两个国家?一战二战都是美国出来收拾残局,那么三战,会不会也是美国出来收拾残局呢?

对于三次大战的探讨,很多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很多人认为,中国就是一战前的德国,这个说法我并不反对,但是也不是太赞同。因为一战之前的德国,工业实力虽然很强大,但是也只有美国的一半不到。数据上,1913年,德国工业产值占全球的16%,美国则超过35%。德国之所以打不赢,恰恰是工业实力上差距导致的。

当然,大家的说法是基于对市场需求的视角看的。毕竟当时的老大是英国,而当时的德国工业产值超过了英国,他们套用的是这个逻辑。大家认为我们现在对美国出口很多,所以对美国市场有需求,就像当年德国对英国殖民地市场有想法一样。如果这么说,似乎也有点道理,毕竟就算我们努力了好多年,美国依然是中国最大的出口国。我们很多对东盟,墨西哥的贸易最终又被转口出口到了美国。

据此,很多人认为,一旦美国彻底关闭市场,那么发生问题的只能是欧洲和中国。因为两大经济组织对美国的市场依赖度加在一起,每年超过1万亿美元。没有哪个市场能够消化掉这么庞大的产能。

这种说法不能说不对,但是我始终感觉,无论是中国还是欧洲,都不大可能成为战争的策源地。原因自然是经济萧条的破坏力在两大经济体内都可以承受。大家看看当下,虽然很困难,但是还没到崩溃的地步。二战前在日本和德国,经济崩溃是真的会恶劣到饿死人的程度的。至少在中欧内部不大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

此外呢,美国也没有那么大的能力,长期维持强大的购买力。趋势上说,是美国制造业空心化,金融立国的财富创造方式,本质上是击鼓传花的债务游戏。当下全球经济最大的问题,恰恰出在这里。美国创富能力下降,他们封闭市场,恰恰是为了培养自身的制造业。如果不关闭,长期下去,美元信用崩溃,同样会引发美国购买力的下降。基于此,无论怎么做,美国市场的规模总有一天会掉头向下。

现在中欧即便跟美国谈判有所成果,也会更加重视内部市场的扩容。至少刺激消费,内循环已经提了好几年,这种说法虽然并不能完全挡住经济萧条的步伐,但是却给经济萧条设定一个下限。等衰退达到了一定程度后就会稳住。这是中欧庞大经济体的最大好处。

我感觉,率先在这场经济萧条中撑不住的国家,是俄罗斯。因为俄罗斯经济结构太单一,民众一旦遭遇外部市场萧条,能源出口达不到收入预期,就会爆发严重的经济问题。很多人觉得俄罗斯国家禀赋很好,应该不至于出现大问题。事实上,现在的俄罗斯,核心产业依然处于几个新寡头手里,民众在经济发展中的红利很小。一旦遭遇到难以遏制经济困境之后,俄罗斯会率先向欧洲扩张。没有这种级别的战争规模,根本称不上第三次世界大战。

很显然,目前美国的战略收缩,就是在创造这样的条件。为什么美国在欧洲问题上屡屡表现得这么消极?说白了,就是为了制造这样的机会,以便于自己最后能通过像一战二战摘桃子那样,恢复美国的强大。

现在的问题是,我们该怎么办?美国工业实力只有我们的三分之一,在这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我们是否应该有所作为呢?难道还要眼看着美国去摘取胜利果实吗?这个问题比较复杂,留给评论区大家讨论吧!

1 阅读:101
评论列表

春迟嫣韵谈军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