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汽车产业电动化与智能化浪潮的推动下,底盘技术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作为这一变革的核心,电子机械制动(EMB)技术以卓越的性能表现,正在重新定义智能汽车的制动系统。苏州坐标系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坐标系”)作为这一领域的先行者,通过其创新的技术路径和前瞻性的战略布局,不仅推动了EMB技术的产业化落地,更引领着中国智能底盘技术的全球竞争力。

从液压到线控:一场制动技术的革命
传统液压制动系统已服务汽车工业超过一个世纪,但随着电动汽车时代的到来,这一经典设计面临根本性变革。电动汽车取消内燃机后,传统依赖发动机真空源的助力系统需要重新设计,催生了电子真空泵和电子液压制动系统(EHB)等解决方案。而代表未来方向的,是完全摒弃液压回路、通过电机直接驱动的纯电子机械制动系统(EMB)——它消除了液压能量转换损耗,为智能汽车提供更快速、更精确的制动控制。
EMB技术的核心优势在于其革命性的设计理念。通过电能直驱轮边制动器,EMB系统消除了液压能量转换的多重损耗,将制动能量回收效率提升,整车能耗降低。在智能化方面,EMB的90毫秒级响应时间为AEB功能提供了更可靠的安全冗余,可将百公里制动距离缩短2.6米。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秘书长赵立金表示:“EMB作为线控核心组件,正成为推动行业跨越式发展的技术支点。”这一判断基于EMB技术对汽车产品研发范式的重构能力——从传统的独立协同模式向一体化协同发展方向迈进。随着2024年中国线控制动EMB法规草案制定,预计2025年发布,以及欧洲相关法规的起草,EMB技术正迎来规模化应用的黄金窗口期。
坐标系创始人兼CEO颜士富对此有着深刻洞察:“智驾平权已成为行业共识,但智驾平权最需要解决的就是安全问题,而安全的核心逻辑就是线控底盘和线控制动。”坐标系定位为“纯机电线控系统方案提供商”,其战略目标为“2028年成为高性能EMB全球第一”。这一目标并非空谈,坐标系在苏州已经建成EMB自动化总装线,并实现了小批量试跑,计划在2025年底实现批量化交付。

EMB的技术突破与产业化实践
在坐标系EMB成果发布会上,CTO杨昆详细阐释了EMB产品开发的五大技术壁垒:夹紧力与重量比、响应时间、全工况稳定性、热管理和电磁兼容性。以夹紧力与重量比为例,乘用车需求65千牛的夹紧力,同时主机厂要求系统重量轻、供电电流不超过50安。坐标系通过传动机构优化、机械布局设计以及电控软件配合,成功实现了这一目标。在响应时间方面,传统液压系统在低温环境下性能急剧下降,而坐标系EMB系统在任何工况下都能保持90毫秒以内的稳定表现。

更为难得的是,坐标系对产品可靠性的极致追求。EMB系统采用了比行业标准更为严苛的验证方式,比如,疲劳耐久测试达到400万次,远超行业的220万次,热负荷余量达到150%,瞬态100G冲击振动等,充分保障了系统的可靠性。而在冬季测试中,坐标系EMB产品表现出色,经过2024年和2025年的两轮冬测,吸引了众多客户前来体验,尤其是在刚刚结束的2025年内蒙古牙克石的冬测,客户们专程前往测试现场,体验后对EMB系统的性能赞不绝口,认为其性能远超液压系统,成熟度也超过预期。这也为坐标系带来了大量的订单,进一步巩固了其在行业中的领先地位。
坐标系的技术创新不仅体现在基础性能上,更通过一系列首创功能重新定义了制动体验。颜士富在现场展示了包括EMB多形态制动、EMB单轮失效跑偏补偿、EMB舒适制动、EMB制动系统健康监测,以及智能漂移、四轮驻车、EMB XY融合控制、EMB百公里制动等多项行业首发的领先功能。其中,多形态制动包括语音控制制动、触控屏幕控制制动力;单轮失效跑偏补偿功能让车辆在一侧车轮制动力失效的情况下,通过EMB系统同样能够做到稳定刹停;此外,EMB制动系统健康监测则可提前判断刹车片是否需要更换,系统电路、电压等核心数据是否正常运作。这些功能背后,是坐标系在专利布局上的深厚积累——目前已申请92项专利,并将在近期突破100项。
在产业化方面,坐标系采取了极具前瞻性的策略。颜士富表示:“安全是最大的豪华,也是最朴实的要求,因此线控必须平权。未来每车都要配置EMB。”因此,坐标系产品规划依托平台化和标准化,推出25kN、35kN、45kN、65kN夹紧力的EMB系列产品,覆盖车厂的多样化需求,全系产品定价3488元的策略,显著降低了EMB技术的应用门槛,加速了市场普及。

坐标系与东风柳汽合作的星海V9项目,成为EMB技术商业化的标杆案例。作为首款融合EMB技术的插电式混动MPV,星海V9能够在高达46°的陡坡上实现平稳可靠的制动停车,并通过EMB的定点圆规式掉头策略解决了长轴距车型转弯半径大的难题。这一成功合作印证了坐标系“Tier 0.5”的独特定位——从产品定义之初就深度介入,与主机厂共同开发底盘系统的架构设计与功能创新。
坐标系EMB技术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其构建的创新生态系统。在供应链方面,坐标系与林泉电机、金益成、汉拿、米巴以及普莱卡等关键企业签署了“EMB量产供应链保障”合作协议,确保核心部件的稳定供应。这种深度协同关系,使坐标系能够专注于系统集成和功能创新,而不必受制于供应链瓶颈。

三域融合:智能底盘的未来图景
随着EMB技术的成熟,智能底盘的发展正步入更深层次的创新阶段——制动、转向、悬架的三域融合。智能底盘平台架构的发展将划分为三个阶段:三域融合的初步阶段、深度集成阶段和未来模块化发展阶段。这一演进路径不仅将重塑底盘技术本身,更将根本改变整车的产品定义方式。坐标系已经敏锐地捕捉到这一趋势,颜士富透露,坐标系将在今年实现三项融合域控功能的I3-Safer纯机电线控底盘架构,该系统具备双腔冗余、可拆可合,通讯快、更安全,舒适和安全兼顾的特点。
在圆桌论坛环节,东风岚图的裴金顺从主机厂视角阐述了智能底盘的技术演进路径:“机械底盘→电子底盘→智能底盘→AI底盘”。在这一路径中,EMB不仅是执行机构,更是数据采集的关键节点。EMB系统产生的高精度控制数据,将为未来AI底盘的机器学习算法提供宝贵输入。坐标系与岚图的深度合作,正是基于这种长远的技术共识。
值得注意的是,坐标系在推动三域融合的同时,始终坚持“纯机电”的技术路线。与市场上其他混合技术路线相比,纯机电方案具有更高的可靠性、更快的响应速度和更长的使用寿命。颜士富强调:“EMB作为智能汽车制动系统的终极方案,将彻底取代过渡性的EHB技术。”这一技术自信源于坐标系团队深厚的机电领域积累——80%的研发人员拥有10年以上的底盘经验,每年的研发投入超过1亿元。

中国智能底盘技术的全球化机遇
坐标系的发展战略中,国际化是至关重要的一环。颜士富明确表示,公司将跟随国内自主品牌一起出海,为其提供EMB系统,同时计划在德国、日本和美国设立办事处,直接支持当地车厂对纯机电线控系统的需求。这一布局不仅体现了坐标系的技术自信,更代表了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从跟随到引领的角色转变。
苏州基金的龚旸在圆桌论坛上指出:“在燃油车时代,中国底盘技术长期处于追赶状态。EMB技术的突破,使中国有机会在智能底盘领域实现弯道超车。”预计到2030年,线控底盘市场渗透率将超过60%,形成一个千亿级的市场规模。中国凭借在电动化、智能化方面的先发优势,有望在这一新兴领域占据主导地位。
坐标系依托与中国市场的深度协同,形成了独特的创新优势。通过与东风柳汽、吉利远程、奇瑞等国内头部企业的战略合作,积累了符合中国复杂路况和用户习惯的技术方案,这些经验将成为其开拓国际市场的差异化竞争力。
吉利远程的窦德海特别强调了EMB在商用车领域的全球化潜力:“国家和行业对智能底盘和线控制动的法规支持,为EMB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商用车对安全性、可靠性的极高要求,恰恰是坐标系EMB系统的优势所在。通过降低事故率、提高运营效率,EMB技术将为全球商用车队创造显著的经济价值。

放眼全球,汽车产业的价值链正在重构。在燃油车时代,中国企业在底盘等核心技术领域长期处于价值链低端;而在智能电动车时代,坐标系等创新企业正通过EMB这样的突破性技术,重新定义全球产业格局。这种转变不仅关乎商业成功,更代表了中国制造业从规模优势向创新引领的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