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与千寻》的最后,千寻牵着母亲的手,从漆黑的地下通道里出来,和她刚进来时一模一样,所有人都有一种做梦的感觉。但是,千寻头上那闪烁着的亮光,会让你想起那无可争辩的真理。它永远都是那么的缓慢,那么的渺小,让人感觉不到,却在某时某刻,清晰的感受到了。
《千与千寻》,在这十多年里,中文,日文,英文,三番五次地观看,每次都会带给人们不同的触动,也是从一次次的观看经验中,慢慢地长大。
在宫崎骏的作品中,并不存在迪士尼那样的善恶之分,他更多的是一种比喻,一种现实的象征。在这样一个社会里,每一个人都要在工作中寻找自己的价值与地位;所有的人都越来越势利眼,越来越庸俗,他们活着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愿望。电影里的那个无面人,既是欲望,又是诱惑,他模仿了人性的渴望,用自己的渴望来诱惑别人,然后被自己的渴望所征服。后来,他们又责怪千寻,是她先邀请了那个叫无面人的家伙进入汤屋里的。但克制的欲望并不难,就好像无面人在离开了汤屋之后,一切回归了平静,唯有当一个人无法满足自己的欲望时,他才会发生不好的事。
整个茶馆里,也只有苏千浔一个人可以抵挡住这种诱惑,因为她还记得自己的名字。而这一切,都是汤奶奶用来剥夺别人的姓名来蒙蔽别人的本性。
宫崎骏说,或许就是因为《所有人都有我》,才让他想起了这个故事。这是电影的主题歌曲,正如歌曲里所说:“每次我们摔倒,抬头看着天空;我们都被她那深蓝色的头发所震撼,仿佛这是他们有生以来的头一遭。”当你去探索时,会发现,所拥有的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在宫崎骏看来,一切都是有智慧的,即使是一根胡萝卜,也是有智慧的。千寻帮的那个河神,就是被人间的污秽弄的认不出来;千浔喜欢的年轻人,是一条河的灵魂。只有当一个人能与一切融为一体时,他才能找到生活中最好的东西。
有的人说,这是一个成人的故事,的确,只有成年人,才能体会到其中的无奈。但是,我觉得《千与千寻》更多的是一位年迈的长者,慢慢地向小孩讲述一段多彩的故事,它在告诫小孩,别畏惧长大,生命终究是一段旅途。
迪士尼编造了一个美国梦:把邪恶从黑暗中剥离出来,只留下善良,努力展示梦想的威力。而宫崎骏的梦想,却是一种东方人的梦想,他的梦想,充满了东方的味道,是对现实的一种暗示,让人永远记住现实的一种东西。
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电影,就是因为它不仅要有视觉,还要有听觉,还要有想象力。有些事情,会让人莫名其妙地被触动,比如千寻坐着火车,前往另外一个城市,这一幕,会让观众想起自己的过去,也会让观众产生一种莫名的情绪。《千与千寻》的旋律是忧郁的,即便是在那一幅幅蔚蓝的画面里,亦或是在那一片片繁花似锦的仙境里,依然浸润着影片的每个细节,牵动着观众的心弦。这是一种对过去的怀念,也是一种对自己长大后的悲哀,这是宫崎骏对过去的怀念。
生活中最令人费解的事情就是,你一直坚信,明日会更好,所以你就要活在当下。所以人们常常在年轻的时候向往着长大,而在成人的世界中又想念着曾经。这就像是一场精神与时间的竞赛。祝大家都能在心里发现自己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