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万世骂名的花园口决堤

泠泉映月明 2025-04-08 16:59:50

弱国之战的壮士断腕? 1938年,日军占领南京之后,野心膨胀,决心打通津浦铁路,使南北战场连成一片,以达到迅速灭亡中国的企图。为此,日本大本营先后调集 8 个师团外加 3 个旅、2 个支队约 24 万人,分别由华中派遣军司令官畑俊六和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寺内寿一指挥,从南北两个方向对徐州发动夹击。为粉碎日军的进攻,保卫战略要地徐州,中国方面先后调集 64 个师3 个旅约 60 万人,由第五战区司令官李宗仁指挥,将主力集中于徐州以北地区,抗击南下的北线日军。一部分兵力部署于津浦铁路南段,阻止北进的南线日军。由此拉开了徐州会战的序幕。1938年4月15日,中国军队在取得台儿庄大捷后,统帅部命令第五战区集中兵力于徐州附近,准备借台儿庄胜利之威,再次聚歼日军。日军在台儿庄失利后,改变打法,以部分兵力作正面牵制,主力则向西迂回,从侧后包围徐州,配合南线日军,企图歼灭第五战区主力。

1938年5月15日,蒋介石发现国军主力有被日军包围的危险,决定放弃徐州。19日,徐州陷于敌手。此时,土肥原贤二率领的2万多日军渡过黄河,意图阻止第一战区程潜的部队救援徐州。却不料动作太快,犯了孤军深入的大忌,竟然钻进入国军的包围圈。这真是天赐良机!一战区司令官程潜兴奋不已,当即调兵遣将,准备以12万的兵力围歼土肥原的2万孤军。蒋介石也看到了这次战机,问程潜有无把握。程潜信心满满的说道:“就是吃也能把土肥原吃掉!”但老蒋与程潜都忽略了一点,土肥原所率14师团的炮兵实力,是国军的10倍以上,国军的火炮无论数量和质量都远不如日军。战斗打响后,土肥原的两万人马很快就被困在了兰封到商丘方圆百十公里的范围内。商丘是豫东的门户,由黄埔一期出身的黄杰率第8军驻守。西边的兰封,则由黄埔一期的桂永清防守。桂永清的27军是当时中央军的精锐,配有中国军队中极少见的战车营。6个军12万人包围土肥原1个师团的两万余人,在数量上占有绝对优势。

起初,中国军队确实一路凯歌,土肥原率领的日军在层层围攻下损失惨重,土肥原本人几乎被俘,连天皇赏赐他的军刀也成为了中方的战利品。宋希濂部缴获了一批战马,他挑了其中一匹作为坐骑,还给马取名叫“土肥原”。眼看胜利好像近在眼前,却不料情况突变。5月23日,困兽犹斗的土肥原师团开始突围,他认准防守兰封的桂永清是薄弱环节,以猛烈的炮火实施轰炸。仅仅3个小时,兰封外围防线即被突破,桂永清无法抵抗,撒腿就跑。跑路前,桂永清命令龙慕韩的88师死守兰封。龙慕韩一看桂永清跑了,他也有样学样,当晚就乘着夜色带着部队跑了。两人这一跑,导致兰封失守和整个防线陷入混乱。土肥原趁势稳住阵脚,凭借兰封和黄河边上的村庄固守待援。而徐州方向的日军加快了西进救援的进度,形势开始变得对日军有利起来。面对突发的形势,程潜不得不再次调兵布阵,重新围攻土肥原,势在夺回兰封。战斗进行了4天,程潜预计再有两三天时间,就能结束战斗。不料在此关键时刻,28日这天,防守商丘的黄杰又跑了。黄杰一开始的作战任务就是负责阻击徐州方向过来的日军第16师团,外加配属的两个旅团,兵力在4万人左右。以黄杰的第8军的实力来说,要击败第16师团是不可能的。但黄杰的任务是阻敌增援,如果他能像防守滕县的川军师长王铭章一样,血战到底,将第16师团阻止在商丘无法前进,只要两三天的时间,土肥原师团就难逃被歼灭的命运。结果他却选择了逃跑。就因他这一跑,商丘落入敌手,豫东门户洞开,土肥原盼望的援军蜂拥而来,战场形势顿时逆转。原本大好的局面,就因为桂永清和黄杰两个将领的临阵脱逃,导致国军惨败。土肥原抓住战机,在占领兰封之后,随即转向当时的河南省会开封。开封此时仅有一个师的守卫兵力,根本不是对手,失守已成定局。而开封距离郑州只有不到100公里,如果土肥原拿下郑州,下一个目标就是武汉。

此时,侵华日军第1军司令官香月,已被进攻意识更强的梅津美治郎所替换。梅津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让16师团和濑谷支队占领平汉线,直下武汉!看看地图就知道有多危险。当时从东南沿海转移过来的大量战略物资、机器设备,全都屯集在武汉,一旦失守,国民政府将丧失坚持抗战的物质基础,整个战争就没法打了。危急关头,作为统帅的蒋介石,只能冒万世骂名,狠心下令:立即炸开黄河大堤,阻挡日军沿平汉线进攻武汉。1938年6月1日深夜,蒋介石下达了炸堤的指令!程潜收到指令后,连夜召集水利专家、第20集团军司令商震、第1战区参谋长晏勋甫开会,准备实施炸堤。按事前确定的地点和方案,决堤点选在中牟县的赵口,在这里炸堤有两个好处:第一,日军正集结在中牟及其下游,可借决堤淹死一部分日军。第二,在此处决堤,可使黄河流经以前的故道注入淮河,损失相对较小。大家将原有拟定方案再次审查之后,汇报与蒋介石,并指定商震负责实施。中牟在郑州和开封之间,赵口在黄河南岸,距中牟县城25公里。谁知工兵连在中牟县赵口进行决堤时,却遭遇困难,因地基坚固,迟迟不能成功。6月6日开封失守,形势愈发危急,新编第8师师长蒋在珍与参谋熊先煜赶到赵口,查看决口失败的原因,建议在防区内另择一地,改在离赵口26公里处的花园口实施掘堤,由熊先煜负责落实。此方案经商震连夜报告了蒋介石。为什么将新方案选在了花园口呢?这是因为,花园口地处黄河拐弯处、堤岸受水流的压力大,一旦掘开就能形成洪水。

另外,这里的地基相对松软,利于挖掘。不过,谁都不敢擅自决定,最终决策还得上面来下!蒋介石接到报告,也是百般纠结,水利专家分析两种方案造成的破坏,有很大区别:如果从赵口决堤,受灾人群约在800万;如果从花园口决堤,则超过1000万!而且决堤是不是就一定能达成战略目的,谁也不能百分之百的肯定。作为最高决策者,压力之大可想而知,弄不好就成了千古罪人!而且,此前计划在赵口决堤,已经通知了下游百里范围内的百姓;如今改在花园口决堤,根本来不及通知和疏散。这就意味着,死难人群无可估量!可是,6月6日开封已被日军攻下,若是再不决堤,日军向西攻占郑州,指日可下。一旦郑州失守,日军沿平汉铁路南下,就再也没有机会阻拦日军了。果真形成这种局面,将是满盘皆输。没有人知道蒋介石经历了怎样的不眠之夜,最终,他同意了在花园口决堤的方案。具体执行炸开花园口的是国军新八师参谋熊先煜。那天,熊先煜在河堤上发现了一个清冷的关帝庙。一行人进去之后,对着红脸关公扑通就跪下了,接连磕了三个响头,并点燃了三支香烟作为三炷香,大家跪在地上祷告,关老爷呀,中华民族眼下遭了大难了,我们被日本鬼子欺负得太惨了。我们打不过他们,万般无奈,只好掘开黄河,淹死了老百姓,你得宽恕我们。6月9日上午9时,日军刚攻下中牟县城,黄河就已经决堤!也许是上苍感应,就在士兵们即将挖开花园口大堤的时候,原本晴朗的天空突然之间乌云密布、电闪雷鸣,随即大雨倾盆而下。借助雨势,决堤后的黄河,冲垮了两处决口之间50米长的河堤,河水从决口处奔涌而出,形成滚滚洪流,沿着贾鲁河汹涌而下。贾鲁河与涡河流域的乡村和城镇,很快成为一片汪洋。当黄河水蔓延到中牟县境内时,土肥原率领的第14师团瞬间陷入泥沼之中,动弹不得。跟随其后的赖谷支队和第16师团,因为身处地势更为低洼的尉氏县,整个师团寸步难行,被围困在洪水之中。

洪水阻挡了日军的装甲部队日军最后只得扔下大部分辎重装备,直到7月7日才从洪泛区跋涉脱身。据日本人自己写的《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记载,花园口决堤淹死的日军有7400多人。另据《抗日战争正面战场档案》记载,东京大本营作战课的汇报中充满了沮丧:“黄水南流入淮,不仅对于华北战局发生重大影响,将来对华中战局,也将产生严重的影响。”在近代历史学者看来:决堤后的新黄河贯通豫东南至安徽西部,不仅保全了郑州、洛阳和中原大部分地区,也形成了和陕西的一道隔离带。而黄河决堤后形成的一个横贯豫东南的巨大屏障,将中日军队隔离开来。日军只能在新黄河以东跟中国军队隔河相望,这一望,就来到了战争行将结束的1944年。陕西以及中原大部分地区因此得以保存。如果没有这条新黄河,日军极有可能攻占陕西,再拿下湖北,这将如同两把钳子围住四川。果真这样,就算国民政府退到了重庆,也不可避免地会落入被日军包围的境地。这就是黄河决堤最大也最隐蔽的作用!而黄河决堤最直接的作用,是延迟了日军的进攻步伐,为武汉保卫战赢得了宝贵时间,确保了东南沿海过来的战略物质和机器设备向大后方安全转移。当然,中国付出的代价也是惨重的。花园口决堤给河南、安徽、江苏三省百姓造成了惨重灾难,无数的家园被洪水吞没,无数的民众无家可归,流离失所,数十万百姓被淹死,上千万人受灾。

因洪水流离失所的百姓其状之惨,不忍描述。盖因国力不如日本,只能选择如此悲壮断腕。惨!惨!惨!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