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流来势汹汹,囤药没必要,硬扛有风险,医生提醒做好5件事

盼盼看健康 2025-04-25 10:11:06

春季气温波动,流感病毒伺机而动。近期多地疾控部门监测显示,甲型H1N1流感(简称甲流)病例数明显上升,医院发热门诊就诊量显著增加。面对来势汹汹的甲流,有人忙着抢购奥司他韦等抗病毒药物,有人则坚持“轻伤不下火线”,硬扛发热、咳嗽等症状。医生提醒:甲流虽需警惕,但盲目囤药或硬扛风险均不可取,科学防护和分级管理才是关键。

一、囤药没必要:药物滥用可能比病毒更危险

甲流高峰期,多地药店出现奥司他韦、扎那米韦等抗病毒药脱销现象。然而,医生强调:囤药不仅浪费资源,还可能因错误用药引发风险。

抗病毒药物≠“神药”奥司他韦等神经氨酸酶抑制剂需在感染后48小时内使用效果最佳,且仅对甲流、乙流有效,对普通感冒无效。若未确诊流感盲目服用,可能延误细菌感染等其他疾病的治疗。退烧药使用需规范甲流患者常伴高热(39℃以上),但退烧药使用需谨慎:对乙酰氨基酚(如泰诺林)需间隔4-6小时,24小时内不超过4次;布洛芬(如美林)需间隔6-8小时,避免与含酒精饮料同服;儿童需根据体重计算剂量,过量可能引发肝损伤。中成药需谨慎辨证连花清瘟、板蓝根等中成药并非“万能预防药”。中医强调“热证用凉药,寒证用温药”,盲目服用可能加重症状。例如,甲流初期若表现为恶寒、流清涕等风寒症状,使用清热类中成药可能适得其反。

正确做法:

家庭可备1-2盒退烧药及抗原试剂,但无需大量囤药;确诊流感后,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病毒药物。二、硬扛有风险:甲流并发症可能致命

甲流与普通感冒不同,其病毒(H1N1)易引发并发症,尤其高危人群需警惕:

脆弱人群需警惕5岁以下儿童:易并发肺炎、脑炎;65岁以上老人:易继发细菌性肺炎、呼吸衰竭;孕妇:可能诱发早产、胎儿窘迫;慢性病患者(如哮喘、糖尿病):病情加重风险高。警惕“危险信号”出现以下症状需立即就医:持续高热(>3天)或反复惊厥;呼吸急促、胸痛、嘴唇发紫;严重呕吐、腹泻或脱水;意识障碍、嗜睡或烦躁不安。

误区纠正:“扛一扛能增强免疫力”的说法不适用于甲流。病毒攻击可能削弱免疫系统,硬扛可能导致病情进展为重症。

三、医生提醒:做好5件事,筑牢防护屏障1. 防护升级:阻断传播链佩戴口罩:选择医用外科口罩或N95口罩,尤其人群密集场所;勤洗手: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20秒,或使用含75%酒精的免洗凝胶;避免聚集:流感季减少前往密闭空间,如必须前往,可佩戴医用防护口罩。2. 早期识别:分清流感与普通感冒

症状

甲流

普通感冒

发热

高热(39-40℃),持续3-5天

低热或无发热

全身症状

头痛、肌肉痛、乏力明显

轻微或无明显全身症状

呼吸道症状

干咳为主,偶有少量白痰

鼻塞、流涕、打喷嚏突出

注意:儿童甲流易并发胃肠道症状(呕吐、腹痛),需与诺如病毒区分。

3. 科学就医:按需检测与治疗抗原检测:发热后24-48小时内检测准确性高;分层治疗:轻症:居家休息,对症使用退烧药;高危人群:尽早使用奥司他韦,并密切监测;重症:住院接受抗病毒+支持治疗(如吸氧、补液)。4. 居家管理:隔离与消毒并重患者隔离:单独房间,减少与家人接触;物品消毒:餐具煮沸15分钟,衣物用含氯消毒剂浸泡;空气流通:每日开窗通风2-3次,每次30分钟。5. 接种疫苗:最有效的预防手段流感疫苗:每年接种,可显著降低重症风险;高危人群优先:老人、儿童、孕妇、慢性病患者需尽早接种;注意:疫苗产生抗体需2-4周,最佳接种时间为9-11月。

结语:甲流可防可控,科学应对是关键

甲流虽传播力强,但通过规范防护、早期识别和分级管理,多数患者可在一周内康复。与其盲目囤药或硬扛风险,不如从日常细节做起:戴好口罩、勤洗手、接种疫苗、均衡饮食、规律作息。若不幸中招,也无需恐慌——及时就医、遵医嘱治疗,甲流终会“败退”。

在这个呼吸道疾病高发的季节,让我们用科学知识武装自己,用理性态度守护健康。毕竟,最好的“药物”是良好的卫生习惯,最有效的“治疗”是身体的自愈力。

5 阅读: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