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气温波动,流感病毒伺机而动。近期多地疾控部门监测显示,甲型H1N1流感(简称甲流)病例数明显上升,医院发热门诊就诊量显著增加。面对来势汹汹的甲流,有人忙着抢购奥司他韦等抗病毒药物,有人则坚持“轻伤不下火线”,硬扛发热、咳嗽等症状。医生提醒:甲流虽需警惕,但盲目囤药或硬扛风险均不可取,科学防护和分级管理才是关键。

甲流高峰期,多地药店出现奥司他韦、扎那米韦等抗病毒药脱销现象。然而,医生强调:囤药不仅浪费资源,还可能因错误用药引发风险。
抗病毒药物≠“神药”奥司他韦等神经氨酸酶抑制剂需在感染后48小时内使用效果最佳,且仅对甲流、乙流有效,对普通感冒无效。若未确诊流感盲目服用,可能延误细菌感染等其他疾病的治疗。退烧药使用需规范甲流患者常伴高热(39℃以上),但退烧药使用需谨慎:对乙酰氨基酚(如泰诺林)需间隔4-6小时,24小时内不超过4次;布洛芬(如美林)需间隔6-8小时,避免与含酒精饮料同服;儿童需根据体重计算剂量,过量可能引发肝损伤。中成药需谨慎辨证连花清瘟、板蓝根等中成药并非“万能预防药”。中医强调“热证用凉药,寒证用温药”,盲目服用可能加重症状。例如,甲流初期若表现为恶寒、流清涕等风寒症状,使用清热类中成药可能适得其反。
正确做法:
家庭可备1-2盒退烧药及抗原试剂,但无需大量囤药;确诊流感后,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病毒药物。二、硬扛有风险:甲流并发症可能致命甲流与普通感冒不同,其病毒(H1N1)易引发并发症,尤其高危人群需警惕:
脆弱人群需警惕5岁以下儿童:易并发肺炎、脑炎;65岁以上老人:易继发细菌性肺炎、呼吸衰竭;孕妇:可能诱发早产、胎儿窘迫;慢性病患者(如哮喘、糖尿病):病情加重风险高。警惕“危险信号”出现以下症状需立即就医:持续高热(>3天)或反复惊厥;呼吸急促、胸痛、嘴唇发紫;严重呕吐、腹泻或脱水;意识障碍、嗜睡或烦躁不安。误区纠正:“扛一扛能增强免疫力”的说法不适用于甲流。病毒攻击可能削弱免疫系统,硬扛可能导致病情进展为重症。

症状
甲流
普通感冒
发热
高热(39-40℃),持续3-5天
低热或无发热
全身症状
头痛、肌肉痛、乏力明显
轻微或无明显全身症状
呼吸道症状
干咳为主,偶有少量白痰
鼻塞、流涕、打喷嚏突出
注意:儿童甲流易并发胃肠道症状(呕吐、腹痛),需与诺如病毒区分。


甲流虽传播力强,但通过规范防护、早期识别和分级管理,多数患者可在一周内康复。与其盲目囤药或硬扛风险,不如从日常细节做起:戴好口罩、勤洗手、接种疫苗、均衡饮食、规律作息。若不幸中招,也无需恐慌——及时就医、遵医嘱治疗,甲流终会“败退”。
在这个呼吸道疾病高发的季节,让我们用科学知识武装自己,用理性态度守护健康。毕竟,最好的“药物”是良好的卫生习惯,最有效的“治疗”是身体的自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