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民翻出红军借条,可换取任何物品,藏民却拒绝兑现:债早还清了

有史杂谈 2025-04-21 14:40:06

长征,对大伙儿来说,这词儿应该都挺耳熟的。那是一段充满艰难险阻的革命旅程,是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铺就的道路。正因为有了这条路,革命的任务才得以最终实现。

长征路上,红军战士们急着要完成大转移的任务,所以在出发前,他们没带多少东西。这一路走来,时间紧,路程又长,真是难上加难。

红军战士们走到毛尔盖草地前头时,粮食已经吃完了。这样可没法继续行军啊,所以他们只好找当地的老百姓借点粮食。借了粮食后,他们还写了欠条,说以后一定会还上这些粮食。

抗战赢了以后,国家对那些欠条特别上心,只要欠条是真的,就一定给还钱。但现在的债主们想法不一样了,他们都没选择要兑现这些欠条,这到底是咋回事呢?

【艰难的长征历程】

1934年,咱们国家在第五次跟敌人对着干的时候吃了亏。为了不再吃亏,中央领导层脑子转得快,决定换个打法,不再死守原来的老窝,而是计划带着队伍转移。没想到,这一动,还真把整个革命的局面给带活了。

之前红军强渡乌江那一仗,打得特别惨烈,人数直接少了一大半,可以说是元气大伤。好在后来遵义会议定了大方向,这才让红军摆脱了敌人的包围。

但这可不意味着革命战士们能松口气,他们得赶紧准备迎接新的难关。泸定桥战斗结束后,红军踏进了大雪飘飘的山里。对那时候的老百姓来说,这儿简直就是没人敢走的危险地带。

得明白,做地理勘测时,要是没先例可参考,那就得靠自己去试、去规划。碰到那种恶劣的天气条件,红军战士们还是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征程。

这座雪山上,到处都是被雪盖住的危险地带,一不小心就可能滑下去。但比这更吓人的,是雪山上的冷天气。战士们一到雪山,就发现带的东西不太够用。

因为没足够的物资和暖和衣裳,好多战士不是被冻死就是冻伤了没法动弹。而且行军路上根本没法停下来好好治伤,就算侥幸活下来,以后也难免会落下些毛病。

再说,红军长征路上,碰到了好多特别难爬的大雪山,加起来有好几十座呢。你想啊,那时候的革命先辈们,得吃多少苦,牺牲多大,才能翻过这些大山,继续往前走。

翻过那座艰难的雪山后,紧接着就来到了松潘草原。这儿比雪山还难搞,不光得愁吃的不够,还得时刻小心沼泽地。稍不留神,就可能一脚踩进去,再也拔不出来。

另外,沼泽地带里渐渐冒出了些毒虫子、毒植物。那里土壤肥沃,植物长得特别好,可要是被毒植物碰到了,立马就会出问题,严重的还会危及生命。

对那时候的红军战士而言,粮食不够吃,他们只好去找野菜来填饱肚子。这样一来,毒草就成了个大麻烦,对他们的威胁越来越大。而且,跟雪山一样,红军里也没人熟悉那片地方的地形。

因此,一踏进草地,好多战士就被那些毒虫、毒草还有沼泽地给害没了命。有时候,就是回个头的功夫,刚才还在一块儿说话的战友就不见了,想找都找不着。所以,他们最要紧的事儿就变成了搞定补给物资。

爬雪山那会儿,粮食都快吃完了。到了过草地的时候,情况更糟,军官们不得已只能考虑杀掉马匹来给战士们填饱肚子。但这真不是长久之计啊,马没了,战士们就只能啃草根了,到时候真要打仗,哪儿来的力气呢?

因此,就算士兵们有这份坚持,上面的领导也觉得不能再这样继续了。幸运的是,红军抵达毛尔盖地区时,眼前出现了一大片茂盛的青稞地。

【给藏民们的粮食借据】

那时候,战士们心里头那个激动啊,但没人乱动,都乖乖等着上面的命令。上面领导想着,这么大一片青稞地,指定是哪家农户辛苦种的,得先听听老百姓怎么说。

之后,红军在毛尔盖大草原上停下来休息。为啥呢?因为大家一路走来,实在是太累了,啥资源都快用完了。所以,他们得赶紧跟当地的乡亲们聊聊,看看能不能借点粮食应急。

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这儿算是红军长征路上的一个新阶段,得开个大会,商量好后面的行军打仗路线。开会那会儿,战士们一个个饿得前胸贴后背,但谁也没去碰老乡们的青稞地。

老百姓是咱共产党的根,咱得实心实意为他们办事,这才是咱队伍成立的核心。因此,就算身子骨再弱,原则这条红线也不能碰。说到后勤供给,特别是军需这边,找老百姓借粮食,那可真是个大难题。

一开始,那儿的藏族老百姓很少和外面打交道,所以他们平时都说藏话。这样一来,红军战士说的话他们就听不懂了。这语言不通的问题,让两边交流起来特别费劲,甚至还让藏族老百姓产生了一些误会。

当地的头人把红军当成了强盗,说他们来这儿是为了抢钱抢人壮大队伍,这让藏族老百姓的误会越来越深。吓得好多藏民都带着一家老小,跑到山上藏起来了。

这样一来,军需处的人压根儿没法和老百姓搭上话。再加上,那时候正好是雨水不断的季节,本该是收割青稞的时候,可藏民们因为心里害怕,连家门都不敢出。那几位在相关部门工作的战士,可真是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要是雨季到了还不赶紧收青稞,那这些田里的庄稼可就全浪费了。红军在那歇脚的几天,大雨说下就下,眼瞅着青稞一棵棵倒下,军需的人也没辙,只好下令去帮藏族老乡抢收青稞。

之前红军从当地政府那里了解到了村民们的田地情况,心里清楚每家农户的地有多少。因此,在收割青稞的时候,他们就按照各家的地,把青稞分开堆放好。

领导明确指示士兵们,青稞不能全拿走,得给藏族老乡留下足够的种子,让他们明年还能种粮,还有够一家人吃一年的粮食。另外,要是粮食有多余的,也不能随便拿,得打个借条,这样才合规矩。

根据官方通知,红军士兵们认真记录了从各家各户借了多少粮食。之后,他们就地取材,用周围的木板当作纸,写上了借条。接着,这些借条被一一送到藏民的家门口,并告知他们可以去根据地,用这些借条换回粮食。

之后,红军大队人马告别了那个地方,踏上了穿越松潘草原的征途。有了粮食做后盾,红军再也不用为吃有毒植物发愁了。就这样,他们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走出了这片危险重重的地带,创造了行军史上的惊人壮举。

【藏民不愿兑现】

2016年的时候,有个藏族家庭在翻新自家房子时,意外在屋里翻出一块旧木板,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字。这家人挺好奇,就动手把木板上的灰擦掉,结果一看,原来是当年红军来借粮时留下的欠条。

当这家人瞅见“借麦条”三个字时,一下子就想到了以前那段艰难的征途。纸条上写得明明白白,说红军在长征路上向这户人家借了1000斤粮食,以后可以去他们的根据地换回同样多的钱或者粮食。

这事儿对这户人家来说,也是个大惊喜。当地政府一听到这消息,立马就派人过去核实。一确认是真的,就打算给这家人兑现那个欠条。可没想到,家里的老人给拦下了。

仁青卓玛是这家的长辈,一见到政府官员,她赶紧阻拦,说:“这欠条啊,早就两清了,没必要再提了。”老人这话,让人一头雾水。

欠条还在那家人手里头,那肯定就是钱还没给完嘛,说老人已经兑现完了,这是哪门子的道理?其实啊,仁青卓玛之前也就只是听人提起过有这么个欠条,自己从来都没亲眼见过。

根据这木板上写的信息,估计这欠条是她公公那一代人得到的。因为老人家不识字,就一直保留着这块木板。后来这东西传了下来,大家也就没把这事儿太当回事儿了。

现在仁青卓玛知道了真相,她觉得这东西就是藏民和红军深厚情谊的象征,是个挺值钱的纪念物,没必要真的拿去换钱,留着它反而更有价值。对着镜头,仁青卓玛直接说,红军其实早就用实际行动偿还了那份欠条。

这些年来,国家大力扶持西部,搞起了西部援助行动和一系列策略。经过这么多年,他们的生活变化可大了去了,哪是这一千斤青稞能比得上的。

虽然仁青卓玛没赶上亲眼见红军长征那会儿,但她也是从乱世里摸爬滚打过来的。她对国家西部的发展心存感激,觉得现在的好日子全靠国家支持。因此,她觉得这些粮食没必要真去兑换。

这块木板看似普通,没啥特别,但它讲述的可是红军战士翻越雪山、走过草地,最后到达毛尔盖草原,跟藏族朋友们友好往来的故事。这背后的纪念意义和革命精神,那可是相当重要。

真可惜啊,那时候因为大家懂的东西不多,不少人都没明白那些欠条到底咋回事。结果,随着时间的流逝,好多欠条用的木板都没了,就只剩下两块这样的木板欠条,在当地被保存了下来。

现在,有一块木板被安放在北京军事博物馆里,另一块呢,就在仁青卓玛大姐手上。这块木板,它成了教育年轻人爱国的好东西,也看着军民之间的深厚情谊。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