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凡是久治不愈的抑郁症患者,他们都有一个性格缺陷

诺来看健康 2025-05-01 14:58:38

01

敏感多虑的性格是抑郁症的罪魁祸首

朋友小敏曾向我倾诉:“我从小就是那种特别懂事的孩子,爸妈一个眼神不对,我就觉得自己做错了什么;考试考了第二名,会躲在被子里哭一整晚。”其实这种懂事,背后是过度敏感、追求完美和习惯性自我批评。心理学上把这类性格称为“高敏感人格”,他们像一块情绪海绵,总能敏锐地捕捉到他人的情绪波动,却也因此被压力和焦虑压得喘不过气。

小敏的故事不是个例。很多抑郁症患者从小就被贴上“乖孩子”“优等生”的标签,他们习惯了用“做到最好”来换取安全感。但问题在于,这种性格就像一根绷紧的弦,当外界压力超过承受极限时,人会本能地选择两种极端反应:要么拼命对抗(比如强迫自己更努力),要么彻底逃避(比如拒绝社交、放弃目标)。而长期处于这两种状态中,大脑的海马体(负责调节情绪和动机的区域)会逐渐萎缩,神经递质分泌失衡,最终陷入越挣扎越痛苦的恶性循环。

对于高敏感人群来说,童年时的一次批评、一次失败,都可能被解读为“我不够好”的证明。这种思维模式,随着成长会不断放大到整个人生观。

02

对抗和逃避,让抑郁症陷入“死循环”

我曾接触过一位抑郁症患者小林。他在互联网公司工作,每天加班到凌晨,只为证明自己不比别人差。然而,长期的高压让他开始频繁失眠、心悸,甚至害怕打开工作群消息。他的应对方式很典型:先是咬牙硬扛,直到某天突然崩溃,躲在家里一周不出门,连手机都关机。他说:“我也知道逃避没用,但一想到要面对领导的指责,胃里就翻江倒海。”

这种“非黑即白”的应对模式,恰恰是抑郁症难以治愈的关键。研究发现,当人长期处于“战斗或逃跑”状态时,大脑中负责理性决策的前额叶皮层会被情绪脑(杏仁核)压制,导致人无法客观评估压力。就像小敏和小林,他们要么把压力视为必须消灭的敌人,要么将其看作无法逾越的高墙,却从未想过,压力本身并无好坏,真正让人崩溃的,是对“不舒服”的过度抗拒。

03

改变应对方式

很多人误以为改变性格就是要彻底抛弃敏感和完美主义,这反而会引发更深的自我攻击。实际上,真正的治愈是学会与性格共处,并找到更灵活的应对策略。

1、用正念训练学会关注当下

一位禅师曾分享过一个小故事:弟子抱怨自己总是被焦虑困扰,禅师递给他一杯装满水的茶杯,让他端着走路。弟子小心翼翼,生怕水洒出来,走得满头大汗。禅师问:“你为什么不让水自然地晃动呢?洒出来又如何?”弟子顿悟,焦虑就像杯中的水,越想控制,越会消耗自己。

正念练习的核心正是如此:不带评判地观察自己的情绪。当焦虑来袭时,你就像一个旁观者一样观察它,不对这个情绪加以任何好坏的评判。如果你做不到,不加评判的观察,可以讲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单纯的觉察呼吸进出,通过呼吸的觉察就能间接的做到对情绪的如实观察了。这样一来就能快速帮助自己从情绪中脱离出来了。

(关于正念训练,给大家推荐两本书《情绪自救》和《抑郁症打卡自救》,想要自我调整的朋友可以去看看这两本书。)

2、认知行为疗法:逃出固有思维

认知行为疗法(CBT)认为,人的情绪并不是事件本身造成的,而是对事件的看法所引起的。举个例子,同样是被领导批评,有的人会想:“他是在针对自己”,但有的人就不会这么想,他只是就事论事的想:“自己工作上的失误或不足”。

04

治愈的关键:学会与不舒服共存

抑郁症的康复不是消灭负面情绪,而是学会接纳情绪,接纳自己。一位康复者曾这样形容:“以前,一点焦虑就能让我躲起来;现在,我允许自己带着焦虑去生活,就像带着一把伞出门,雨可能会下,但我可以用雨伞避雨。”

具体建议

1、每天给自己留出10分钟清理焦虑:把担忧写在纸上,并问自己:“这件事最坏的结果是什么?发生的概率有多大?”往往你会发现,90%的恐惧都是“纸老虎”。

2、把任务分割成一个个小任务:完美主义者容易因目标过大而拖延。所以试着把“写一份报告拆解成列大纲-找资料-写第一段”,每完成一步就给自己一个小奖励。

3、练习“平常心”思维:对自己说:“这件事做到差不多就可以了,凡事尽力就好,不必追求完美。”

05

写在最后

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抑郁症的治愈也是如此,你需要给自己时间,需要持续的坚持,不断的学习压力共处,当你对自己的接纳越来越多了,抑郁也就消失了。佛经中有一句话,讲的非常好,烦恼即菩提,痛苦是最好的老师。没错,抑郁症就是来帮助你修行的,帮你学习放下对抗和执着,学会接纳自己爱自己,学会依照自己的内心去生活。

0 阅读: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