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如今这样一个自媒体快速发展的时代,发表言论已经变得越来越容易。但便利的背后所隐藏的并非是随心所欲,更多的是一种自我的约束。
今天我们来说的这个主人公,在事业巅峰时期湮灭在了虚虚实实的言论之中。海明威曾说:
“人一辈子用两年的时间学会说话,但却要用一辈子学会闭嘴”。
也许一字一句的力量有限,但当点滴汇成河流汇成汪洋之后,足矣湮没任何人。
方静曾经的央视著名主持人,曾经担任过《中国新闻》、《东方时空》、《焦点访谈》、《国际观察》等栏目的主持人。
一提到这几个节目的名字,相信很多人都十分耳熟。这些都是央视比较重磅的几个节目,也是零几年的时候很多人都经常观看的节目。
由此可以看出来,方静在当时的央视地位还是非常高的。
其实方静本人一直也都是十分优秀的。方静小的时候是童星,因为优越的嗓音条件一下子便被当时正在选角的导演看中,有了登台的机会。
也正是这样的机会让她有幸被著名歌唱家郭兰英看重并收其为徒。天生的优质的嗓音条件加上后天专业的指导和培养,方静很快便在中国歌坛小有名气了。
不仅如此,在学生阶段的方静也是很优秀的,方静的学习成绩一直都是名列前茅的,在中学时更是因为优异的成绩获得了去北京外国语大学学习英语的机会,但是因为热爱播音主持这个行业她最终选择了北京广播学院进行学习。
播音员主持人这个行当从来不是像所想象般的风光无限,背后的付出和努力也是十分艰难的。
毕竟话筒前的位置有限,但竞争者却不可计数。这个行业除去本身要具备的先天条件,还需要日复一日的练习和积累。而方静也曾说过:
当初选择这个行业也只是因为热爱,至于其他的方面其实了解的也并不算太多。
随着职业的慢慢深入,她也慢慢地明白播音员这一行业身上所背负的责任和所需要的庞大的知识储备量。这些是需要她用一生去不断恪守和学习的。
因为其本身的优秀,大学毕业后方静便进入到了央视中。在央视工作的时间里她也从未放弃过任何提升自己的机会。
因为本身英语是强项,她一直都希望能够将这一优势有所发挥。虽说一直以来都没有什么机会参与主持英文类的栏目,但方静并未放弃依旧坚持不懈地锻炼着自己的英语能力。终于,在《国际观察》这一节目当中方静实现了自己的想法。
除此之外,方静还进入到北京大学社会学方面的进修,在她看来新闻学和社会学是相辅相成的两个学科,不断地学习让方静能够更加自如的应对不同栏目的要求,这也是她成功的原因之一。
白岩松曾经在回答主持人所要具备的条件的时候:
主持人不是那么简单的,必须要像一场长跑一样做充分的积累,才能够达成质的蜕变。
方静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只要她觉得这是作为一个播音员一个主持人应该掌握的,她便会全力以赴,哪怕现在看起来并没有什么用处,但是万一哪一天需要呢?时刻准备着是方静的常态。
在方静的职业生涯当中对于她来说最大的幸福便是做出一档又一档优秀的栏目,而她最期望的也是有朝一日能够独立策划一档节目,使其具备她所想要的风格和定义。
但并非所有的事情都能够如人所愿。
09年来自北大副教授的一篇爆料文,彻底将正处于事业上升期的方静推入了舆论的旋涡当中。
这篇爆料文是关于间谍的,文章当中称方静是“间谍”,利用职位便利获取相关的军事情报,并将其外泄,现已经被捕。这篇文章一出便引起了各方人士的高度关注。
这一时期的方静本身正在主持一档名为《防务新观察》的栏目,但3月后她便没有再出镜。正在许多人都很奇怪方静去哪了的时候。这样一篇爆料文便出现了,这无疑是将之前的猜测赋予了全新的方向。
除此之外,爆料人的身份也十分特殊。这是一位北大的副教授,之前曾经参与进多个重要栏目的策划,与央视的关系也十分密切。这样的身份无疑更加深了这个文章的可信度。
可以说一石激起千层浪,很多人发现方静曾经去过美国,在美国的电视台做过交流学习,甚至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在哈佛大学停留了将近半年。本来很正常的交流学习却在“间谍”的身份下被许多人揣测和质疑。
再加上方静本身的明星效应,可以说一时间质疑声、谩骂声等各种声音蜂拥而至。对此方静也是做过正面回应的,对于工作的调动她明确表示可以向自己的领导了解具体的情况,对于自己的身份,她也明确的表示了否定,并且声称会动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文章的发布在09年的6月9日,而这位爆料人的道歉在09年的6月11日。
我们没有办法想象在短短的三天时间内,方静经历了什么样的事情,而这样的事情又对她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
毕竟在这样的一个时期民众对于“间谍”这样的事情是有极大的抵触心理的,更何况是一个身居要位的人。
而且方静一直以来也都有着很好的口碑很受大众的欢迎,曾经有多喜欢在面对这件事情的时候就会有多抵触和不可置信吧。
方静身边的同事们对于这件事情也十分的难以置信,因为在他们的眼里方静一直都是一个严于律己的人,没有想到会和“间谍”的事件相关联。
与她曾经共事过《防务新观察》的同事也说,这档栏目的确有许多与军事相接触的话题,但大家都是同吃同住,从未见到方静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但当这样的言论出现的时候人们还是会止不住的怀疑。
每个人心中都会有疑惑都会有不解,这是人之常情很难避免。但在一切调查都没有明朗之前就肆意地攻击他人,实属应该有所谴责。
短短的三天时间除去各方的调查,更多的是对于方静本人的谴责。这种谴责就像是海浪一波接着一波的汹涌而至,不断地侵蚀着当事人的生活和心灵。如果事件属实,那么所承担这些则无可厚非,但是方静并非如此。
三天后的爆料人道歉证实了一切,方静并非是“间谍”。但舆论的压力却并未就此停止,有新的声音冒出来。新的舆论依旧将矛头直指方静,说她借着这样的机会炒作自己。
也许面对“间谍”事件,我们可以依照证据给予方静一个公平公正的答案。但是新产生的舆论我们又该如何评判呢?
这件事件后,央视恢复了方静的职位,让她继续主持《世界周刊》栏目。很多人都认为这是方静全新的开始,就好比凤凰的涅槃重生一般。但一切都并非那般美好,方静在第一次录制快接近尾声的过程中昏了过去。
三天来当事人所承受的一切都只有她自己能够切实地感受到,而这种压力所造成的伤害更是无法估量的。
本处于事业蒸蒸日上阶段的她经历了这件事件后再难重回巅峰,与同事之间的关系也变得十分微妙,受众对于她的评判也是褒贬不一的。
就好像是破碎的花瓶就算再细致地将碎片一片一片粘合如初,一切也早已与曾经大相径庭。
15年的俄罗斯胜利日大阅兵,方静担任实况转播的主持人,许多熟悉她的人都纷纷留言。但却没有人知道这会是她最后一次出现在大众的视线中。
在事件后的几年里方静一直都在承受着病痛的折磨,在这次现身后的七个月之后,方静因病离世了,享年只有44岁。
方静的事业毁于一个谣言,也正是这个谣言引爆了数以万计的舆论攻击。人是社会动物,所以说没有人会不在意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形象,更甚至很多人都在为此而奋斗终身。
当数以万计的质疑声、讨伐声传入耳畔时,舆论的攻击就好像是一把利刃切切实实的伤人于无形。
梁宏达曾经总结过四个要学会闭嘴的情况:
第一个便是展示自我之时、第二个则是评价别人之时、第三个是春风得意之时、而最后一个则是涉及隐私之时。
在这样一个发声越来越便利的时代,自我约束也成为了成长过程中极为重要的课题。
舆论从来不是自由的,在它的身边有道德和法律的双重压制,无论是谁都要学会谨言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