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取消监理吗?建筑质量的生死防线该由谁守护

铭帅谈课程 2025-04-09 02:05:31

2025年3月,郑州某安置房项目因主体倾斜被曝光,涉事监理工程师被刑拘的消息引发行业震动。这已是近半年来第三起监理人员因重大质量事故被追责的案例。在"取消监理"的舆论声浪中,这些触目惊心的事故不断印证着一个残酷现实:当行业自律尚未建立,监理仍是悬在建筑质量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一、理想丰满:监理退场的三大前提

主张取消监理的观点,往往建立在三个理想化假设之上。首先是施工主体的绝对自律,要求低价中标企业摒弃偷工减料,主动放弃竹条代钢筋的逐利冲动;其次是建设单位的专业觉醒,开发商需从沉迷手机监控转向研读施工图纸,给予混凝土完整的28天养护周期;最后是作业人员的资质跃升,塔吊司机需持证上岗,民工队伍配备智能检测仪。

这些假设看似合理,实则忽视了建筑行业的现实土壤。2024年中国建筑业协会报告显示,全国房建项目平均工期压缩率达23%,混凝土养护不足案例占比41%。在这样的行业生态下,监理的监督职能恰似防洪堤,一旦撤去将面临溃坝风险。

二、现实骨感:监理缺位的致命代价

青岛地铁漏水事故暴露出监理缺失的连锁反应:施工方违规使用不合格防水材料,监理未履行旁站监督职责,最终导致隧道结构受损。据应急管理部统计,2024年全国因工程质量问题引发的安全事故中,37%存在监理履职不到位情况。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行业监管体系的不完善。当前建筑市场存在"三重悖论":低价中标导致质量隐患与监理费不足并存,甲方压缩工期与施工规范要求冲突,农民工流动性高与技术培训滞后交织。在这种情况下,监理往往成为各方矛盾的缓冲带,其存在本身已构成质量保障的最后防线。

三、破局之道:重构质量责任共同体

监理制度的改革不应是简单的存废之争,而需构建多方协同的质量责任体系。首先建立"质量优先"的市场规则,将恶意压价、缩短工期纳入信用惩戒体系,北京已试点将质量保证金比例提高至合同价的5%;其次推动智能建造技术应用,上海某项目通过BIM+物联网实现施工过程实时监控,监理效率提升60%;最后完善质量终身责任制,深圳已将建设单位首要责任写入地方法规,倒逼甲方主动重视质量。

这些改革举措的背后,是行业治理逻辑的转变。当浙江某企业研发的AI监理系统能自动识别300种施工隐患,当江苏推行的"监理+保险"模式实现风险共担,监理的内涵已从传统监督向技术赋能转型。这种转变不是削弱监理职能,而是通过制度创新让监督更加精准有效。

建筑质量关乎民生安全,监理制度的存废之争本质上是行业治理能力的考验。在偷工减料尚未绝迹、行业自律尚未健全的当下,轻言取消监理无异于自毁长城。唯有通过技术革新、制度完善和责任重构,才能真正建立起政府监管、市场调节、企业负责的质量保障体系。到那时,监理或许会以更智慧的形态继续守护建筑安全,但在此之前,我们仍需保持足够的敬畏与理性。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