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患者历经漫长治疗,终于迎来血象恢复正常的好消息,这无疑令人欣喜。然而,医生却依旧建议进行长期巩固治疗,这让许多患者心生疑惑:血象都正常了,为何还要继续治疗呢?今天,就为大家揭开其中的奥秘。

再障是一种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症,发病原因多样,包括化学因素、物理因素、生物因素,以及自身免疫异常等。这些因素致使骨髓造血干细胞受损,造血微环境遭到破坏,免疫调节功能出现紊乱,进而引发全血细胞减少。即便经过治疗,血象恢复正常,也不意味着受损的造血干细胞、造血微环境以及紊乱的免疫系统已完全恢复正常。在微观层面,这些异常可能依旧存在,随时可能导致病情复发。
血象正常≠疾病治愈血象,即血常规检查结果,是反映再障病情的重要指标之一,但并非唯一标准。仅仅依据血象正常,就判定再障已被治愈,过于片面。实际上,在疾病的缓解期,部分患者虽然外周血的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计数恢复到正常范围,但骨髓穿刺检查可能显示,造血细胞的比例和形态仍未完全恢复正常,骨髓的造血储备功能依旧欠佳。若此时贸然停止治疗,病情很容易反复,之前的治疗成果可能功亏一篑。

长期巩固治疗,是防止再障复发的关键举措。通过持续的药物治疗,能够进一步修复受损的造血干细胞和造血微环境,调节免疫功能,稳定病情。对于免疫抑制剂治疗有效的患者,巩固治疗可降低免疫系统再次攻击造血干细胞的风险;对于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巩固治疗有助于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提高移植成功率。
在巩固治疗期间,患者需要严格遵循医嘱,按时按量服药,切勿擅自增减药量或停药。同时,定期前往医院进行复查,包括血常规、骨髓穿刺、免疫功能检查等,以便医生及时了解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此外,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适度运动、充足睡眠等,也有助于提高身体免疫力,促进病情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