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东陵官员设置情况】
清东陵之起始陵寝为顺治帝的孝陵。于顺治帝入葬后的康熙二年,东陵正式设立陵寝管理机构。此机构人员分别由礼部、工部以及内务府选派官员充任,各司其职。依据清代史料记载,东、西陵所设的礼部与工部官员,被专门称作“陵寝礼部”官员与“陵寝工部”官员,而内务府对该机构的管理,则通过其下属的掌仪司进行。
礼部与工部参与陵寝事务管理,这一安排是基于二者衙门的固有属性。礼部之职责,重在监察礼仪规范,并有序筹备岁供物品以保障祭祀事宜顺利进行。而工部主要负责陵寝的修缮工程,出于此职能考量,工部所派遣执行相关任务的官员,均归属于屯田司管辖。
清康熙朝伊始,东陵的职官体系仍未臻完善。彼时,东陵总管大臣作为该陵区的高级长官,其任命皆依特旨而行,彰显出此职位的尊崇与重要。而实际承担各项具体事务的执行,则由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员负责。
清东陵作为清代帝王陵寝之一,安葬着五位皇帝、诸多后妃以及孝庄文皇后。鉴于各皇帝陵寝与妃园寝相互间存在一定空间间隔,基于陵寝管理的系统性与专业性考量,在总管大臣的统筹领导下,各陵分别设置了专职主管官员,以确保陵寝事务得以有序运作与妥善管理。
以顺治帝孝陵为例,内务府配置方面,设掌关防郎中一员,员外郎、主事、尚茶正、尚膳正、内管领、副内管领各一名,笔帖式两名。礼部则设置郎中一人,员外郎两名,读祝官两名以及赞礼郎四名,同时配备笔帖式两名。至于工部,仅设员外郎一人。
以孝庄文皇后的昭西陵为例,其管理架构呈现出多部门协同的特点。内务府于此设置掌关防郎中一名,员外郎、主事、尚茶正、尚膳正及内管领各一名,另配备笔帖式两名;礼部在此处安排郎中一名,员外郎两名,赞礼郎四名,并设有笔帖式两名;而工部亦在昭西陵设郎中一名。
通过对孝陵与昭西陵的考察可知,在东陵范围内,皇帝陵与皇后陵在官员配置方面呈现出大致相当的态势,两者之间并无显著的等级差异。相较而言,妃园寝的官员配置则相对简约。
以康熙帝景陵妃园寝为例,于内务府层面,所设官职为尚茶副、尚膳副及副管领;礼部则配置读祝官二人、赞礼郎三人与笔帖式二人。而针对诸如单独建陵的皇贵妃等,其官员配备情形与妃园寝并无二致。
需明确的是,在东陵的墓葬规制体系中,除帝后妃嫔之外,偶有皇子葬入其中。以乾隆帝与富察皇后所诞皇次子永琏为例,乾隆帝曾秘密册立其为太子,然命运无常,永琏于乾隆三年不幸早殇。
乾隆帝对该皇子宠爱有加。皇子薨逝后,乾隆帝追封其为端慧皇太子,并于东陵专门营建陵寝,即端慧皇太子园寝。在管理规制方面,该园寝官员配置与妃园寝一致。
【东陵武职官员以及守卫兵丁】
前文已阐述东陵文官配置情形。就武职而言,虽官员数量有限,然兵丁人数颇为可观。东陵所处地理位置极具战略意义,其辖区内的马兰关,乃长城沿线关键关隘,于军事战略层面,系兵家必争之地。回溯至顺治年间,马兰关隶属于马兰峪都司管辖范围。
自顺治帝孝陵建成之后,朝廷即委派镶蓝旗汉军参领陈承明出任马兰关副将,负责东陵的守备事务。在康熙一朝,东陵职官体系中,文官之首为总管大臣,而武官则以马兰关副将为尊。
雍正元年,康熙帝梓宫奉移景陵之际,出于强化陵区防护之考量,雍正帝降旨擢升马兰关副将为总兵官,官居正二品。至乾隆朝,东陵总管大臣一职的任命方式发生变革,不再另委专人,而是由马兰镇总兵官兼任。此制度自此确立,历经数朝,一直延续至清末。
马兰镇统辖八个营,麾下计有将官186员,兵丁2971人。该部职责并非承担陵区内部之守护任务,而是重点屯驻于陵区外围区域。其日常执行不间断之穿梭巡逻任务,昼夜无休。同时,针对陵区周边管理,严令禁止百姓涉足陵区从事耕种、畜牧、樵采、烧炭以及矿产开采等活动。若有违反禁令者,必将依规予以严惩。
东陵马兰镇总兵与西陵泰宁镇总兵,其职责并非仅局限于皇家陵寝的守护。就编制体系而言,马兰镇隶属直隶省绿营部队,除陵寝守护外,还肩负着地面巡逻与地方防卫等重任。基于马兰镇总兵所具备的这一双重属性特征,其不仅需直接对皇帝履行职责,同时亦受直隶总督的管控与调度。
前文提及马兰镇官兵承担陵区外围的戍卫职责,而陵区内部的防卫任务,则由其他特定部队执行。具体而言,各陵均部署有数量各异的八旗兵卒负责驻守。
以孝陵为典型案例,在其防卫体系中,配备有一名总管、两名翼长以及两名骁骑校,统辖八十名催领与马甲。而景陵的守卫官兵配置为:一名总管、两名翼长,下辖十六名防御、两名骁骑校,所领催领与马甲亦为八十人。
从各陵守卫兵丁的编制情况而言,皇帝陵与皇后陵在人员配置方面呈现出一致性,均配备马甲八十人。与之不同的是,单独营造的皇贵妃陵以及妃园寝,其兵丁配置相对减半,具体设置为防御十人、骁骑校一人,同时配备领催与马甲共计四十人。在东陵诸多陵寝之中,同治帝惠陵妃园寝别具一格,是唯一未设置防卫官兵的陵寝。究其原因,主要是同治帝后妃人数有限所致。
仅就东陵陵区内部而言,其守卫人员数量约在七八百之谱。而从陵区整体防御布局来看,外围尚有马兰镇三千绿营布防。如此配置,使得整个东陵防御体系极为严密,宛如坚不可摧的堡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