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学在这个时代,看似是一件简单的事;但是复杂的层面,往往是校外人不曾体验的。学校本来给人的印象,应该是最公平、最单纯的地方。
但即便中小学里,也不是只靠学习成绩解决问题;更何况进入大学以后,牵涉的利益多了。无论是荣誉,还是现实的物质奖励与补助,都像“照妖镜”一样,反映着人心。
班干部手戴金貔貅领贫困补助,低保学生却没选上
不知啥时候开始,“墙”已经成为大学生吐槽或者寻求曝光的渠道。很多问题不是现在才发生,只是网络让其“摆到台面上”。
关于特困生补助和奖学金评定标准,始终是大学里一个容易引起同学争论的话题。笔者上学时,辅导员特意在期末考试前叮嘱大家:别试图抄别人,也不要允许别人抄自己的。
因为分数直接影响后期评定结果,如果一分之差,导致他人领了本该属于你的钱,那时候就不要再找老师抱怨。
辅导员这样说笔者认为还是很有道理的。而奖学金看成绩和出勤来,这个倒是很容易认定。但特困补助,讲究可就多了。
现在大部分高校已经设置固有名额,不是谁拿着资料来申请,就一定全盘发放。补助不但有名额限制,也分为几种层次,领取的数目有差异。
理论上这是根据“非常困难、较为困难、一般困难”来有区别地发放。可落实在真实世界,如何认定学生们是哪个层次,或者应不应该领取,会复杂很多。
来自长春的大学生,向一名博主曝光。他所在的是当地一所大专院校,辅导员几乎将所有补助名额,都给了班级干部;班里几位真正的低保学生,却没有选上。
他表示那些班干部,一点看不出条件困难的样子,有人手上戴着金子做的貔貅去领补助。看着就感觉讽刺,却又无可奈何。
辅导员咋评选的?把补助给真正困难的学生,那么复杂吗
戴着金貔貅领补助,想象一下属实感到有些哭笑不得,别说,人家还真是“爱财得财”。学生也曾把自己的质疑反映给老师。但辅导员的解释是,评选标准要看“综合表现”。
就是不完全根据家庭条件的困难程度来确认名单,而是成绩、平时表现也要考虑。但这种解释同样令题主不能满意。
因为几位低保学生,平常也正常出勤,极少挂科。为何偏偏这么巧合,选上的都是班干部,这不是明显偏袒吗?
评论区许多同学表示,自己的班里也有类似情况。所谓“贫困生”,往往都不咋困难。他们可能用着比普通同学更贵的手机、化妆品,衣服鞋子更讲究。
这笔钱对人家而言,不是缓解生存压力;而是又能轻松给自己添一件“小礼物”。不少同学直呼不公平,辅导员到底咋评选的,怎么不能给真正困难的学生?
有人问,这是专科学校的共性吗,其实不然。说到底是辅导员老师的管理方式差异,或者是校风建设的差别。本科院校甚至名校里,也可能存在类似现象。
部分辅导员的视角,可能认为非常合理,理由如下
成年人的世界,无法用完全的“道理”来说明一切。在学生的视角下,申领补助应该首先考虑的是家境差的同学;不应该把是否参与班干部工作,以及跟辅导员的私人关系加入。
可是换成老师的视角,可能恰好相反,会认为“综合多种因素”更合理。因为辅导员要管理院系里的大学生,同学们是否配合、能否帮她分担压力,这便是“良好表现”的一个维度。
所以老师会很自然地认为,想要领取学校的补助,不能只看家贫程度。如果光是条件困难,但是又不肯为班级付出汗水和精力,也不愿协助自己;那说明想获得的意愿不大。
而班干部在平常需要参与各类事务,比普通同学花费更多时间和行动,用来配合老师完成管理以及学校各类活动。评选时予以倾斜,老师会觉得有合理性。
【结语】大学期间人际关系要比中小学复杂,不是因为以前人们“善良”;而是还没涉及到那么多利益的冲突。奖学金和补助,是现实的金钱,更容易看到学生之间的矛盾。
从评选方式和标准上,也能看出老师及学校的公平程度。说太多其实都只能有一个解决办法:想得到,就要遵照自己所在环境的“规则”。但如果老师私下拿好处,这种歪风希望上面能整顿。
话题:你们如何评定的呢?
#贫困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