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离开大陆前做了两件事,让毛主席对他倍感失望!

晨曦微露梦星 2025-04-17 16:13:19

«——【·前言·】——»

毛主席跟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聊天时,对胡适那是赞不绝口。他说:“我还在师范学校那会儿,就爱翻《新青年》杂志。胡适和陈独秀写的那些文章,真是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他俩都是我学习的榜样。”

就连蒋介石也曾经大力称赞胡适先生,说他是“新文化的榜样,守着旧道德;旧伦理的表率,却带着新思想”。

胡适先生,国共两党的头头们都夸过他,可他为啥要选择离开大陆呢?咱们得从他的经历聊聊。

【一、胡适的经历】

1891年,胡适降生在一个徽商家庭,他从小就读了很多书,脑袋瓜聪明,想法也跟别人不一样。

在上海念书的那会儿,胡适开始慢慢接触到西方的思想和文化。梁启超、严复这些人的思想对他影响很大,让他的视野一下子开阔了好多。

他念过的学校大都是教会办的,在那里,近代西方的各种学科都能学到,这让他很小就具备了读西方文学作品的能力。

1910年,胡适拿到了去美国留学的机会,到了1915年,他成了美国大名鼎鼎的教育家约翰·杜威的学生。在杜威那里,他认认真真地钻研了实验主义的哲学道理和研究方法,这事儿对胡适来说,可是人生路上的大变故。

他回国后,有了扎实的理论功底,就开始用全新的观念、途径和策略,跟那些推崇封建、尊孔复古的想法斗得热火朝天。

胡适的治学路子独特,想法超前,看得透彻,在学术圈里头,那真是数一数二的。这也为他以后挑起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大梁,悄悄铺好了路。

那时候的中国,经历了洋务运动的尝试,还有戊戌变法的革新,再加上太平天国和义和团的反抗,这些全都是想救国家的行动,可最后都没能成功。再后来,孙中山先生挺身而出,带着队伍打倒了封建皇帝,建起了新的国家:中华民国。

原本以为新建立的政府能给咱中国带来新希望,结果没想到,袁世凯这家伙竟然想恢复帝制,干起了开历史倒车的勾当。各地军阀也跟着起哄,打来打去,老百姓的日子那叫一个苦啊,简直没法过。

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这些去日本留过学的新文化先锋,开始在《新青年》杂志上,从政治、学术、道德、艺术等多个角度,对封建复古的力量发起了强有力的挑战。

蔡元培当上北京大学校长后,请来了好多有新点子的学问家来教书。《新青年》杂志和北京大学就变成了新文化运动的大本营。陈独秀还特地给在美国的胡适写了封信,喊他回来一起加入这场文化的较量。

胡适特别留心祖国的变化,然后寄回了一篇自己写的白话文稿子。在这篇稿子里,他点明了新文学的关键之处,还大声呼吁要进行文学改革。他把自己这些年来的所思所感总结成了八点建议,并把这些都写进了一篇文章里,题目就叫做《文学改进的一点想法》。

于是,新文化运动就此轰轰烈烈地开始了,它像一声响亮的号角,翻开了中国现代文学革命崭新的一页。

《文学改良小建议》这篇文章一出来,就像颗炸弹在中国文学圈爆炸了,轰动一时。

那会儿,各种声音都冒了出来,有支持的,夸奖的,也有骂的,指责的,全都混在一起。

1917年的时候,胡适在美国拿到了哲学博士的头衔,然后就回国了,不再继续留在那边留学。他一回来,就在北京大学当上了教授。

新文化运动火起来后,《新青年》也大获成功,白话文很快就火了。不管是写戏、写小说,还是写那些诗歌散文啥的,大家都开始用白话文来写了。

可以肯定地说,胡适和陈独秀两位先生,在当时已经成了众多年轻人心里的榜样。就连咱们的大人物毛泽东,也特别佩服胡适先生,心里头老想着能找个机会见见他。

【二、毛主席与胡适相识】

那时候,毛泽东比胡适小了整整两岁,他还是湖南师范的一名学子。打那时候起,他就对《新青年》特别着迷,而且对陈独秀还有胡适写的那些文章,简直是爱不释手。

1918年,新民学会刚成立没多久,咱们国家就兴起了一股出国留学的大风,这股风里就有咱们的大人物毛泽东。

毛泽东这位大人物,为了去法国半工半读,跟着一帮同学跑到了北京。这是他头一回来北京,没办法,只能先住到自己的老师杨昌济家中。那时候的毛泽东,对于以后的路该怎么走,心里真是没底。

没过多久,老师杨昌济就跟北大图书馆的头儿李大钊提议,说让毛泽东来当北京大学图书馆的帮手。

尽管每个月赚的钱不多,就8块大洋,但这些钱已经足够主席应付日常的开销了。

陈独秀头一回见到毛主席时,一听眼前这个满怀激情的小伙儿,就是最近火得不行的《体育之研究》那篇文章的作者“二十八画生”,立马竖起了大拇指:“你写的那文章真棒,‘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这句话现在全国都传开了,‘盖天地惟有动而已’也是相当有新意。”

从那以后,毛主席和陈独秀走得越来越近,这为后来他们在上海多次见面,还有陈独秀让毛主席在湖南组建党组织的事情,都打下了好基础。

那时候,胡适是北大最厉害的年轻教授,也是新文化运动的大头儿,名气和地位都是顶呱呱的。他上课的时候,教室里总是挤得满满当当,不光有北大的学生,还有别的高校跑来听课的。

毛主席当上了图书馆管理员后,特别佩服胡适,就把他当成了学习的榜样。他利用工作之余,跑去听胡适的课,心里盼着哪天能得到胡适的亲自教导。

有一天,毛主席听了胡适的一场讲话,心里头有不少感悟。他就动手写了篇文章,还特别想让胡适给看看,提提意见。胡适一听,爽快地答应了。毛主席得知后,心里头那个高兴劲儿,别提了。

尽管胡适先生在审阅文章时给出了不少修改建议,但毛主席仍旧十分诚恳地接纳了老师的教导。

后来的一段时间,毛主席常常去听胡适先生的课,这让胡适先生对他记忆深刻。

尽管他们俩年龄只相差两岁,但毛主席特别谦逊,常常说自己是“胡适老师的学生”。

之后经由杨怀中的引荐,毛主席和胡适聊起了新思潮的话题。聊着聊着,他们俩就越发地熟络起来。

胡适先生的好多新潮想法,都在不知不觉中给毛主席带来了很大影响。胡适那满腹的才华和宽广的视野,真心让毛主席打心底里佩服得不得了。

受到胡适的启发,毛主席在即将乘船出国深造的关键时刻,突然改变了主意,决定不去法国留学了。

毛主席之所以突然间改变主意,决定不去法国留学,是因为他来自咱中国的老百姓中间,他深知中国的实际情况,也特别理解老百姓的心思。

他觉得,要搞好中国革命,关键得摸清咱们中国的实际情况,好好琢磨国内的问题。这么做,对咱们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才更有好处。

胡适先生以前写过一篇题为《别看留学那么神》的文章,里面的观点毛主席特别认可和支持。

所以,主席决定先不出国留学了,打算在国内专心钻研各种学问的大纲。

在北大读书那会儿,毛泽东特别用工,他深入钻研了李大钊先生的好多书,还读了很多讲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书,接触了不少无产阶级的新思想。这些新思想慢慢地影响着他,让他有了不少变化。

在毛主席去北大当旁听生的那段日子里,他觉得北大的那些课都太老套了,跟社会现实完全脱节,学了也没啥用。他认为,要是真想在国家危急的时候救它一把,那还得靠共产主义才行。

1919年,“五四”那会儿闹得沸沸扬扬,胡适站出来说,别光嘴上说主义,得实实在在去研究问题。毛主席一听,心里有了数,决定回老家湖南,搞起民主革命的事儿来。

走之前,毛主席去见了胡适先生,想请胡适先生为湖南学生的抗争出把力。胡适先生满口答应会帮忙,而且后来也真的做到了。

毛主席回到湖南老家后,搞了个叫《湘江评论》的报纸,他亲自当主编还写文章。这份报纸主要就是为了传播新思想,它大胆地揭露和批评帝国主义、封建势力那些坏事儿。李大钊看了《湘江评论》后,直夸它是全国数一数二、有深度、有见地的报纸。

胡适读了之后,在《新刊评价》上给出了很高的赞扬。那时候,很多人都在骂《湘江评论》,但胡适这么做,不光是给湖南的革命活动和《湘江评论》打气加油,也显示了他政治观点里最耀眼的一次展现。

1920年的时候,毛泽东受到了胡适社会改良思想的影响,他开始忙活着在湖南搞一个“工读互助团”。他把自己的办学打算和具体安排都告诉了胡适。

胡适先生特别赞成,还出手协助毛主席,把“工读互助团”的名字换成了“自修大学”。

有了胡适先生的鼎力相助,毛主席搞起来的湖南自修大学,在社会上掀起了轩然大波。

很明显,自修大学能够顺利成立,这背后离不开毛主席的辛勤筹备和付出,同时也得益于胡适先生的宝贵参谋。

但没多久,胡适就跟毛泽东、陈独秀、李大钊这些搞共产主义革命的人走上了不同的路。

【三、胡适先生与毛主席分道扬镳】

五四运动之后,陈独秀、李大钊他们心里头明白过来了,光靠拿笔写几篇文章,救不了那个“老中国”。得实打实地拿起枪,组个政党,动真格的才行。

俄国那场“十一月大变动”还有马克思主义思想,渐渐引起了中国人的。随后,李大钊和陈独秀携手,一起搞起了中国共产党。毛主席受到李大钊的启发,也成为了一名出色的共产党员,还亲眼目睹了共产党的成立。

那时候,毛主席是湖南的代表,出席了第一届全国代表大会。他带头搞起了长沙、安源这些地方的工人运动,在这过程中,积攒了好多革命的经验。

那时候,胡适还是守着他的原则,觉得做学问就该远离政治,一门心思扎进自己擅长的学术堆里,对革命那些事儿压根儿没想过。

他特别崇拜美国的社会体系,总想着在中国推广西方的自由思想,觉得美国那套“民主自由”特别对味儿,对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念完全不感冒。

胡适因为深受美国文化的影响,和与美国关系亲近的蒋介石夫妇逐渐走得很近。在那个时候,不管是在文化圈子还是政治圈子,他们几个都是非常有分量的人物。

真没想到,胡适先生会站到反共的立场,还贬低咱们中华文化。他使劲儿想要坐上文坛老大的位置,就是为了说中华文化不好,又笨又落后,还一个劲儿地推崇西方的东西。

胡适跟中国共产党的路数不一样,最后就各走各的了,完全不是一路人。

1927年那会儿,国共两边的合作掰了,蒋介石就开始对共产党人下狠手,不少革命者都遭了殃。这种时候,毛主席站了出来,他说咱们得靠枪杆子拿政权,这想法挺对路。

跟胡适的看法不一样,他觉得应该用比较平和的方式来改变社会,不太支持毛主席的那些想法,同时也不认为中国应该走那种很激烈的革命路线。

胡适和毛主席之间的联系慢慢变少了。

1931年那会儿,日本突然间就搞了个“九一八”事变,霸占了咱们国家的东北三省。这下子国家乱了套,老百姓的日子那叫一个苦啊。

毛主席提倡往北方去打日本鬼子,他领着八路军英勇抗日。但国民党那边呢,却来了个“不打”的政策,跟毛主席的做法完全相反。

胡适听到这事儿后,居然傻乎乎地说:“中国和日本实力差那么多,咱不如认个怂,求和算了。”他想着这样能换来十年的安稳发展。而且,他还盼着国际联盟能帮上忙,一切都听南京政府的。

毛主席和胡适之间,不光政治立场不同,但在个人情感上,毛主席其实一直对胡适挺尊敬的。不过,胡适做了两件事,真的让毛主席这位曾经敬仰的老师感到特别失望。到底是哪两件事呢?这说来话长。胡适的一些做法,让毛主席觉得,他之前的那些敬佩之情,好像有些错付了。尽管毛主席心里依然保留着对胡适的尊重,但这两件事无疑给他留下了深刻的遗憾。

【四、胡适做了哪些事让毛主席失望】

1945年的时候,胡适在文坛上已经是响当当的人物,不光在国内有名气,国际上也是小有名声,说话挺有分量。

不过胡适却站出来直说:“毛泽东可不是我的学生,他那时候只是在北大图书馆打工。以他那时候的本事,考上北大那是难上加难。”

明显他们之间的疙瘩很大,已经没办法解开了。

那年3月份,胡适被国民党派去参加了在旧金山举行的联合国大会。这时,中共的董必武先生,他按照毛主席的指示,去找了胡适。董必武就是希望胡适能站在共产党这一边。

胡适非但没理睬董必武的恳求,他还干脆站到了国民党那边,打起了国民党的牌子,反倒回头来劝解我们党。

这时候,胡适先生已经彻底跟中国共产党唱起了反调。

尽管现在双方立场有所不同,但毛主席心里始终记着自己的这位老“导师”。

那年,傅斯年他们几个国民参政议员从重庆跑到延安,跟那边商量怎么让两党团结起来,一起努力让国内和平。毛主席还特别让傅斯年代他向胡适先生问好。

遗憾的是,胡适先生在给毛主席的回复中提出了一个观点,他期望中国共产党能够作为第二政党存在,并放弃使用武力,转而支持国民党的统治。

现在这俩人,差距已经拉得很大了。

毛主席后来一直没再回话,他心里对胡适先生是完全没了指望。

在解放战争那会儿,我军是越打越胜,国民党呢,是一天不如一天,最后只能跑到台湾去了。就在这时,毛主席向胡适发出了邀请,希望他能留下来,继续管北大这个摊子,当校长。

然而,胡适最终决定离开大陆前往台湾,接着他就被蒋介石委以重任,成了国民党在美国的大使。在美国任职期间,他倒是拿了好几个名誉博士学位,不过说实话,对于国家和战事,他其实没怎么出力。

【五、胡适的评价】

蒋介石严厉批评胡适:胡适算是现在文化圈里的代表人物,他总是过分在意事情的结果,为了保住自己的位置,连借助外国势力的事情都干得出来,哪怕这样做会损害国家的面子,他也在所不惜。他当美国大使那四年,光顾着给自己捞好处,拿了十几个名誉博士的头衔,但对国家大事、战争形势一点忙都没帮上。更过分的是,他还不愿意开口向美国人求助,生怕把他们给得罪了!

季羡林老先生说过,胡适和陈独秀虽然都是新文化运动的大头儿,但他们俩的脾气和想法可大不一样。陈独秀那家伙,热情似火,一门心思想搞革命。胡适呢,就比较文绉绉了,他希望通过和和气气的方式让社会变个样。

每个人都会被别人议论长短,有人夸你,也有人贬你。虽然胡适那会儿,跟他对着干的人也不少,但现在咱们都清楚,在那个乱糟糟的年代,只要是个文人学者,敢站出来为中国社会发展说两句,那就都挺让人佩服的。

他们都是因为深爱着咱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心里头总想着要把咱们国家的思想和文化搞得更棒。靠着他们一直以来的各种打拼,中国才能一步步在实践中走到现在。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