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 12 月,董宇辉又搞了次 “大动作”。他把莫言、梁晓声等作家请进直播间,和普通读者面对面聊天。外卖骑手分享自己在电动车上读《人民文学》的经历,宝妈说起用杂志里的故事哄孩子入睡,甚至有网友晒出自己抄在笔记本上的金句。董宇辉坐在中间,像个亲切的邻家大哥,把作家们的深刻思想翻译成普通人能听懂的 “生活哲理”:“莫言老师写的苦难,不是让我们害怕挫折,而是让我们知道,自己的挣扎早有人懂。” 那场 700 万人观看的直播,与其说是卖杂志,不如说是一场盛大的文学聚会,让原本 “高高在上” 的纯文学,真正走进了普通人的生活。
董宇辉的厉害之处,在于他总能把文字里的温度,变成直播间里的共鸣。他不会生硬地 “卖书”,而是讲自己读某篇小说时流泪的瞬间,讲某个句子如何帮他熬过艰难时刻。当他用略带哽咽的声音朗读蔡崇达《命运慢跑团》里的段落,当他说 “文学不是奢侈品,是每个普通人心里的月光”,屏幕前的观众突然发现,原来经典从未远离,只是需要一个懂它的人,把它送到你面前。
这个奖项颁给董宇辉,与其说是表彰他个人,不如说是致敬一种全新的文学传播方式。在短视频碎片化阅读的时代,他用长达几小时的直播,让人们愿意静下心来,听一段故事,品一句哲理。他让《人民文学》这样的老牌刊物,通过直播间的弹幕、评论,与年轻人实现了 “双向奔赴”—— 年轻人在这里找到心灵的慰藉,文学在这里获得新的生命力。
站在颁奖台上,董宇辉说:“我只是个搬书的人,真正厉害的,是这些用文字照亮世界的作家,和愿意停下来读一行字的读者。” 这句话说得谦虚,却道破了真相:当流量遇上文学,不是谁征服谁,而是真诚与热爱的相遇。董宇辉的获奖,就像一个信号,告诉所有人:只要有人愿意用心讲,文学永远能找到懂它的人;只要有人愿意用心听,经典永远不会过时。
暮色中,颁奖现场的灯光渐渐亮起,而董宇辉的直播间里,新的文学故事还在继续。这或许就是最好的答案:文学的魅力,从不在奖杯里,而在每个被文字打动的瞬间;而传播的意义,就是让这些瞬间,照亮更多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