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在上海武康路散步,发现一个有意思的变化——从前满大街的小白鞋悄悄“隐身”了,取而代之的是各种灰调德训鞋的T型鞋头、老爹鞋的厚底波浪纹,连菜市场挑茭白的阿姨、陆家嘴赶早高峰的金融男,脚上都踩着这双“能通勤能买菜”的鞋。

不禁想问:曾经稳坐“安全牌”的小白鞋,怎么就被德训鞋和老爹鞋“截胡”了?

要聊德训鞋的爆火,得先翻它的“老底”。

这双现在被潮人捧在手心里的鞋,最早是上世纪70、80年代西德士兵的室内训练鞋,全称“德军训练鞋”(GAT)。

那时候它可没这么光鲜——橡胶鞋底、柔软皮革、细长鞋型,一切设计都为了训练时的舒适和耐用[参考内容9]。

谁能想到,这双“军用品”会在2000年后被时尚圈盯上?

Maison Margiela的“Replica Sneaker”、Dior Homme的“Berlin01”率先下场改良,把它从“训练工具”变成“复古潮物”,连《头文字D》里陈冠希的造型都给它埋下了流行伏笔[参考内容5]。

真正让德训鞋“破圈”的,是这两年的“天时地利”。

小红书上“德训鞋”相关笔记超60万篇,话题浏览量5.5亿次,地铁里一低头就能“撞鞋”;淘宝上阿迪达斯Samba德训鞋卖了8万+,李宁、匡威的款也跟着卖爆[参考内容1][参考内容2]。

明星们更是“带货主力”:刘亦菲在《去有风的地方》里穿它走云南石板路,杨幂、江疏影的私服里总少不了它的身影,连董洁直播卖德训鞋都能秒罄——“手速慢根本抢不到”[参考内容2]。

说德训鞋取代小白鞋,本质是“松弛感”打败了“精致焦虑”。

从前穿小白鞋,得时刻盯着别踩脏、别蹭灰,鞋头一有折痕就慌得想扔;德训鞋倒好,咖啡渍滴在麂皮鞋头能晕出自然痕迹,鞋跟踩变形反而成了“生活感”的勋章——上海街头最会穿的人早看透了:真正的腔调,不在一尘不染的洁白里,而在能藏住生活痕迹的褶皱中[用户原文]。

更关键的是,德训鞋把“百搭”玩出了花。

金融男用卡其色德训鞋配卡其裤,裤脚卷半寸露彩色船袜,上班是精英,下班逛永康路小酒馆也不违和;画廊主理人拿它搭阔腿裤,裤腿罩住大半鞋面,走动时像踩着两朵云;连爷叔都能把德训鞋穿出“老克勒”味——米白鞋身三道灰杠,和牛仔裤侧缝线呼应,手里端杯咖啡,在梧桐树下一站,就是“进可西装革履,退可市井烟火”的上海式时髦[用户原文]。

老爹鞋的“逆袭”则更接地气。

它厚底藏着设计师的巧思:三层波浪纹像黄浦江涟漪,荧光色块像外滩夜景;奶茶店小哥穿它悄悄增高5cm不笨重,阿姨跳广场舞发现“比绣花布鞋还跟脚”[用户原文]。

国货品牌的加入更让它“平民化”——永康路查理叔叔脚踩沪产德训鞋,鞋舌绣着缩小版东方明珠,三条黑边和衬衫呼应,“支持本地设计不是穿成广告牌,小心机才显功力”[用户原文]。
年轻人的鞋,藏着对生活的新态度德训鞋和老爹鞋的流行,其实是年轻人对“伪精致”的反抗。
前几年流行洞洞鞋、老爹鞋,图的是“舒服到能躺平”;现在爱上德训鞋,是“舒服但不想放弃时髦”。
它没有老爹鞋的厚重显腿短,没运动鞋的挑场合,也没乐福鞋的磨脚——窄长鞋型显脚瘦,橡胶底走路稳,配西装不土,搭牛仔裤不憨,连小个子女生都能穿出“腿长一米八”的错觉[参考内容3][参考内容8]。
更戳年轻人的是,德训鞋给了“做自己”的空间。
有人用蕾丝花边给鞋头“精装修”,有人拿彩色丝带换鞋带,甚至把珍珠领结别在鞋舌上——“remake一双独一无二的鞋,比买大牌更有成就感”[参考内容6]。
就像上海书店老板的搭配:德训鞋配中筒白袜和休闲裤,袜口露一截白,干净又减龄——这种“不费力的好看”,才是当代年轻人最想要的。
走在上海的梧桐树下,看着穿德训鞋的爷叔、穿老爹鞋的阿姨、穿DIY德训鞋的年轻人,突然明白:所谓“顶流鞋款”,从来不是橱窗里的样板,而是能陪你从会议室走到菜市场,从西装革履走到烟火气的“生活搭子”。
小白鞋代表的是“完美人设”,德训鞋和老爹鞋则在说:“别绷着了,真实的你,最时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