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澡堂搓背顿悟禅理,写下两首词,人生真谛尽寓其中,大彻大悟

生活是如此就 2025-04-10 00:03:43

暮色四合时,远山如黛,流水潺潺,天地间一片澄澈,偶有飞鸟掠过,划破长空,却无痕无迹,仿佛人生种种执念,终归于空寂。

世间万般纷扰,不过浮云过眼,唯有彻悟者,方能超脱樊笼,得大自在。

李白曰:“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王维吟:“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陶渊明写:“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林清玄说:“只有永远保持春天的心情等待发芽的人,才能勇敢地游历过冬,才能在流血之后还能繁叶满枝重启树,然后结出比剪枝前更好的果。”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坛巨擘,诗、词、文、书、画皆臻绝境,更兼豁达胸襟,笑对人生沉浮。

王安石赞他:“不知更几百年,方有如此人物”。

他留下无数脍炙人口的佳句:“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宋神宗元丰七年,苏轼四十九岁,调任汝州,彼时他历经“乌台诗案”贬谪,饱尝世态炎凉,心境渐趋平和。

是年十二月十八日,他途经泗州,于雍熙塔下的公共浴池洗浴,热气氤氲中,搓背人的手掌在他肌肤上揉搓,水垢渐去,身心俱净。

忽有所悟,提笔写下《如梦令·水垢何曾相受》一词,后又作《如梦令·自净方能净彼》,两首词皆寓禅机,道尽人生真谛。

水垢何曾相受。细看两俱无有。寄语揩背人,尽日劳君挥肘。轻手,轻手。居士本来无垢。——宋·苏轼《如梦令·自净方能净彼》自净方能净彼,我自汗流呀气。寄语澡浴人,且共肉身游戏。

但洗,但洗,俯为人间一切。——宋·苏轼《如梦令·水垢何曾相受》

“水垢何曾相受。细看两俱无有”,“水垢”与“肌肤”,看似相附,实则本不相干。

此句暗含佛家“色即是空”之理,世间万物,本无实性,执着于外相,徒增烦恼。

“寄语揩背人,尽日劳君挥肘”,诗人对搓背人笑言:整日辛苦挥动手肘,为我搓去尘垢,实在劳碌。

“轻手,轻手。居士本来无垢”,“轻手”二字,既是请搓背人动作轻柔,亦是劝世人莫要强求。

末句“居士本来无垢”,更是点睛之笔,直指人心本净,何须外求?

禅宗六祖惠能曾言:“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苏轼此句,与之异曲同工。

“自净方能净彼,我自汗流呀气”,唯有自身洁净,方能净化他人。

诗人沐浴时汗流浃背,呼吸急促,却在此刻体悟:修心亦如洗浴,先自省,方能度人。

此句暗合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理,亦含佛家“自觉觉他”之旨。

“寄语澡浴人,且共肉身游戏”,诗人笑对浴客:人生在世,不过暂寄此身,何不视肉身为游戏,莫要过分执着?

“但洗,但洗,俯为人间一切”,“但洗”二字,既是劝人洗净尘垢,亦是劝人放下执念。

末句“俯为人间一切”,更显慈悲,诗人已超脱小我,愿为众生洗净烦恼,此乃大彻大悟之境。

周国平说:“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安静,是因为摆脱了外界虚名浮利的诱惑;丰富,是因为拥有了内在精神世界的宝藏。”

暮色渐沉,远山如墨,一弯新月悄然升起,洒下清辉,微风拂过竹林,沙沙作响,似在低语: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2 阅读: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