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尚珺:从高考钉子户到年龄争议的中心,他的故事是执念还是警示?
提到唐尚珺,很多人脑海中浮现的不是励志传奇,而是“16次高考”“复读钉子户”这些标签。一个35岁的大龄考生,年复一年踏入考场,终于在今年以600+的成绩迈进大学校门。他的故事并没有因为“圆梦”而停下,反而因“两会”期间的发声,再次引发网友的激烈讨论。他提出的“放宽考公、考编年龄限制”的建议,既让一部分人感同身受,又让另一部分人嗤之以鼻。于是,唐尚珺再次站在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他的执念,究竟是梦想的守护者,还是现实的迷失者?
36岁才读大学,这不是常规人生轨迹。唐尚珺的故事起点是一个偏僻的广西山村,那里没有繁华的街市,也没有优质的教育资源,只有清华大学这个高高在上的“神话”。他的目标从一开始就明确:考清华。从2009年第一次参加高考到2024年的第16次,每一次的成绩都在600分上下徘徊,距离清华的录取分数线总是差之毫厘。
如果说唐尚珺的努力是一种坚持,那么这种坚持是否也掺杂着对现实的逃避?他曾被中国政法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名校录取,但都选择放弃;他拿过复读奖金,用以补贴家用和为父亲治病,却也因此耽搁了自己的青春。当年那份“非清华不上”的执念,如今看来,似乎更像是对“梦想”的一种误解。梦想是让人前进的动力,而不是将人囚禁在固执的牢笼中。
从复读到网红,他的角色转变是否暴露了另一种无奈?
对于一个36岁的大学生来说,年龄已经成了绕不过去的坎。尤其是在我国现行的就业环境中,“35岁招聘门槛”像一堵看不见的墙,挡住了许多人的职业梦想。唐尚珺在“两会”期间呼吁放宽考公考编的年龄限制,无疑是为自己和许多同样被“卡”住的人发声。这种呼吁却没有得到普遍的支持,甚至引来了不少嘲讽。
“早干啥去了?”这句网友的反问直戳痛点。有人认为,唐尚珺的提议更多是出于个人利益,而不是为社会整体发声。毕竟,他的复读之路是个人选择,而不是被外界强加的;他今天面临的困境,也多半是过往决策的结果。另一方面,他作为一个拥有50万粉丝的网红,发布视频“蹭热度”也难免让人质疑他的动机。
但换个角度想,唐尚珺的“蹭热度”真的那么不堪吗?也许他确实希望通过自己的影响力,让更多人关注到“35岁就业门槛”这个问题。对于那些因为各种原因而不得不在年纪较大时重新开始的人来说,这道门槛确实不公平。延迟退休已是大势所趋,为什么不能对求职者的年龄限制也做出相应调整?一个社会的包容性,不正体现在对不同人生轨迹的接纳上吗?
唐尚珺的经历,揭开了高考制度和社会现状的哪些问题?
唐尚珺的故事是个人的选择,但也折射出一些社会现实。首先是高考这场人生大考的“魔性”。在某些地方,高考不仅是改变命运的唯一通道,还成了一种“执念文化”。复读一年是坚持,复读十六年则成了“高考信仰”。这种现象暴露了基层教育资源的匮乏,也让人反思教育的多元化发展是否已经足够。
其次是就业市场的“年龄歧视”。35岁之后,很多人被迫退出竞争,仿佛这一刻他们的价值就被清零。这种“一刀切”的规则,既忽视了延迟退休政策,又无视个人能力的差异。唐尚珺的呼吁虽然带着私心,但也揭开了就业市场中不容忽视的问题:我们对年龄的关注,是否已经超过了对能力的重视?
最后是网红经济的复杂性。在互联网时代,个人经历可以变现,但也可能被消费。唐尚珺从一个普通考生到拥有百万流量的网红,他的故事被无数次解读、讨论,甚至成为一种“符号”。流量并不等于认同,他的每一次发声都会引来争议。对于唐尚珺来说,这既是机会,也是压力。
结语:
唐尚珺的故事让人感慨,也让人思考。他的执念提醒我们,梦想需要理性;他的呼吁告诉我们,社会需要更多包容。他的经历是一个个体的选择,也是社会现状的投影。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每个人的价值都被“年龄”定义,是否意味着我们的人生选择会越来越少?对此,你怎么看?
唐,别再炒作蹭热度了,有你没你都一样。鄙视你这样的人
36岁在高校工作正常都副教授了,如果下面还坐着一个同龄的大学生,确实奇怪
滚吧,你个废材
你就是个小丑,以后政坛和学术界都不会有你的容身之地
这种傻瓜提什么建议?
放得再松,没背景的普通人也是这不对口,那不符合难进公[笑着哭][笑着哭][笑着哭]
你能算个人才吗?
滚,想进去混两年日子就拿退休金么[笑着哭][笑着哭]
这么多年不养家糊口,不工作挣钱
放宽年龄限制之后,补了一条:高考重考超过2次的,禁止考公。老唐彻底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