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闼机器人分公司欠薪裁员,涉及数百名员工

闲醉职谈 2025-04-01 22:39:10

2025年3月末,人形机器人领域的明星企业达闼机器人以一种近乎戏剧化的方式成为舆论焦点。一边是广州分公司大门紧闭、水电断供,上海总部及北京、深圳等分支机构数百名员工长达一年的讨薪无果;另一边,公司却在3月17日高调宣布与厦门松霖机器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这种“冰火两重天”的场景,揭开了这家曾估值超百亿元的独角兽企业深陷危机的真相。

成立于2015年的达闼机器人,曾是人形机器人赛道的标杆。创始人黄晓庆出身通信领域,提出“云端大脑+5G网络+终端身体”的技术路线,吸引软银、富士康等巨头累计注资超54亿元,专利申请量超2000项,一度被科技部列为“云端机器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然而,光鲜的履历背后,危机早已暗流涌动。

自2024年初起,达闼开始出现欠薪现象。员工爆料称,公司起初采取“万元以上工资折半发放”的临时方案,随后演变为全面停薪、停缴社保。部分员工被迫签署分期支付协议,但至今分文未获。天眼查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3月24日,达闼新增执行标的2176万元,涉及司法案件20余起,包括供应链纠纷与知识产权诉讼。一名上海总部员工向媒体透露:“讨薪群里的消息从去年开始就没停过,有人甚至靠借贷维持生活。”

更令人唏嘘的是,达闼的广州分公司已人去楼空,水电断供多日,展厅大门紧锁。园区招商人员称,上海闵行的产业基地也在去年12月悄然搬离。

达闼的崩塌并非偶然。其核心产品人形机器人GingerXR售价超20万元,仅柔性关节成本便占整机60%以上,高昂的定价让C端市场望而却步。尽管公司宣称与300余家合作伙伴共建技能模型库,但开发者活跃度远低于预期,生态布局被竞争对手优必选、宇树科技甩在身后。

商业化路径的单一更是致命伤。达闼长期依赖政府和企业采购的试点项目,缺乏规模化收益能力。2023年,南京产业基金以“技术商业化进度不达标”为由暂缓审批其港股上市计划,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而此前,其赴美上市计划已因美国商务部技术限制令折戟,资本市场的耐心逐渐耗尽。

面对危机,创始人黄晓庆在3月31日回应称“公司仍在正常运营”,并强调正在进行战略调整,聚焦人形机器人与云端大脑业务,同时积极融资解决欠薪问题。然而,员工对此并不买账:“战略调整成了裁员的借口,我们只想要回血汗钱。”

达闼的困境折射出整个人形机器人行业的痼疾。2024年,该领域融资总额超70亿元,2025年前两月再获20亿元投资,但超80%的资金集中于仿人运动控制、关节模组等硬件赛道,技术路线高度雷同,企业盲目追随特斯拉Optimus等巨头,导致重复研发与资源浪费。知名投资人朱啸虎直言:“行业估值与技术成熟度严重脱节,实验室成果难以转化为商业价值。”

达闼的故事像一记警钟:在资本狂热与技术理想之间,企业若无法平衡商业化节奏与员工权益保障,即便手握专利与巨头背书,也难逃坠落命运。如今,数百名员工的讨薪群仍在闪烁,而人形机器人的未来,或许需要更多脚踏实地的探索,而非泡沫式的狂欢。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