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史源历史专栏第3464期。原二野统帅刘伯承,在建国初期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军队教学工作中,为部队正规化建设做贡献。相对应的,在解放军总部设有训练总监部,跟各大军事院校的工作密切相关。1955年训练总监部成立时,部长就是刘伯承元帅。刘帅日常在南京负责军事学院的领导工作,训总的职务则由叶剑英代理。
刘帅本身战功高,又能培育人才,在军中的口碑和威望非常突出,可谓桃李满天下。然而从1957年开始,国内外形势发生了一些微妙变化,明显影响到了军队。解放军军事学院的教材大量借鉴苏联,这本是向军事强国学习无可厚非,但中苏关系此时出现了不好的变化,刘帅等一批干部间接受到冲击。加上国内的反右运动,从57年开始刘伯承的处境并不好。
其实当年的批判,不仅仅是反对军队教学中的“教条主义”,也掺杂着将帅之间的关系问题。像彭、刘二帅在战争年代中已经有过多次摩擦,红军攻打南丰城、抗战百团大战时,二人都有不同见解;而1958年的时任训练总监部部长萧克,也因为军队建设问题跟彭总有过意见之争。1958年的军委扩大会议批判现场,开国大将粟裕被聂荣臻元帅抨击,原因是“反领导”,这一观点得到彭总支持,免去其总参谋长职务。为何1958年的反教条主义最终会被平反?因为这事本身就乱得很。
为了维护大局,帮助部属脱困,老成持重的刘帅带头做了检讨,泪洒怀仁堂。老帅如此配合,让相关人员有“打在棉花上”的无力感。最终刘帅淡出军界,却没有受到更加猛烈的冲击,算是万幸了。倒是他手下一帮血气方刚的干部,有不少人被罢官,萧克将军气得大口吐血,李钟奇被降职外调。后来彭总因为庐山会议的问题被清算,在北京卫戍区挨了李钟奇两记耳光,这种历史细节的反复很令人感慨。
将帅们无端受委屈、被批判,自然要有一个道理可讲,事后大多会被平反并重新出任领导职务,有的甚至十分高寿,像萧克最终活到101岁。但有些损失就无法挽回了:1958年有一位开国大校遭到猛烈批判,降职下放到常州劳动,后来被当地造反派错杀,此人就是蔡铁根同志。在历次斗争中,军队干部直接被公审枪毙的案例极少,此事也引发了中央震怒。
五十年代蔡铁根看似军衔一般,但其实是一名老红军战士,还是出自厦门大学的高材生。由于难得的知识背景,他在军队中长期从事文职工作,建国后一直留在北京总部。朱老总、聂帅、邓公都了解蔡铁根,也十分欣赏他的才华。蔡铁根在事发前担任训练总监部的一名处长,他说话做事有原则,坚决不肯抨击领导,并且在台上公开指出:军队条令是军委和彭总审核过的,没有错误。
由于刚直的性格和显而易见的“书生气”,这位原本牵连不大的干部,始终没能忍气吞声,被降为副团职打为右派分子,此后的生活状况大大恶化。妻子跟他办了离婚,以确保孩子们的前途不受影响。而下放常州劳动期间,蔡铁根把对相关事件的思考和批评意见写进了自己的日记本,措辞比较激烈。上世纪六十年代,成分不佳的蔡铁根被人抄家,日记曝光后终于酿成大祸。他最终在1970年被安上了反革命的虚假罪名,执行枪决。
1977年邓公复出工作,下令调查一批冤假错案,大量优秀干部逐步得到解放。邓公没有忘记蔡铁根,当问到他的下落时,却没人敢答话。后来常州市委向邓公如实汇报了情况,伟人雷霆震怒满脸通红,大声地斥责对方:你们常州敢枪毙老红军,全国上下只有你们敢这样做!更令人痛心的是,没有人知道蔡铁根的骨灰埋在哪里,时隔多年更是无从查实了。
在邓公的严厉要求下,蔡铁根一案被重新定性,于1980年彻底恢复清白,给予其革命烈士身份。在八宝山革命公墓,如今是有蔡铁根墓位的,但如前文所述,事实上是个“衣冠冢”,里面最有代表性的物件只是一副黑边眼镜。蔡铁根的老领导萧克、李达此时都获得了平反,他们对蔡铁根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并对其后半生的遭遇表示无限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