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传统中医的养生智慧,尤其是学生家长,既希望为孩子找到温和的调理方法,又希望能用简单的方式守护全家健康。作为广东省名中医周红教授的师承弟子,同时也是象脉学创始人许跃远教授的亲传弟子,毛昕辰老师常提到,中医的许多理念其实就藏在日常生活的小细节里,只要稍加留意,就能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

比如许多孩子容易在换季时感冒,中医认为这和“正气不足”有关。所谓正气,可以理解为人体的防御能力,当外界风寒或湿热等“邪气”侵袭时,正气足的孩子不容易生病。平时可以教孩子按揉“足三里”穴位,位置在膝盖下方四指宽处,每天揉按几分钟,能帮助健脾益气。原理上,足三里是胃经的重要穴位,而脾胃在中医里被称为“后天之本”,脾胃功能强了,营养吸收好,抵抗力自然提升。

再比如孩子学习压力大,晚上睡不安稳,家长可以试试用掌心搓热后轻轻熨贴孩子的后腰。中医讲“腰为肾之府”,肾气充足时人的精力充沛,睡眠也更深。手心本身有温热的能量,温和地刺激肾区,能帮助放松心神。如果孩子愿意,还可以泡脚时加一小把艾叶,艾叶的温通之力能通过脚底经络传导,舒缓疲劳,这也是为什么民间常说“睡前泡脚,胜吃补药”。

对于常见的食欲不振,中医常从“运化”角度解释。孩子的脾胃像一个小火炉,如果火不够旺,食物就容易堆积不消化。这时候不必急着吃健胃药,可以用山楂、陈皮各3克加冰糖煮水,酸甜开胃。山楂能消食,陈皮理气,两者搭配既温和又有效。如果孩子舌苔白厚,说明脾胃有湿,煮粥时加几片山药或茯苓,能慢慢把湿气化开。

许多家长还关心电子设备使用过度的问题。中医认为“久视伤血”,长时间盯着屏幕可能消耗肝血,导致眼睛干涩甚至影响情绪。有个简单的方法是用菊花和枸杞泡茶,菊花清肝明目,枸杞滋补肝肾,味道微甜孩子也容易接受。另外,每隔半小时提醒孩子闭眼转转眼球,或看看远处绿色植物,也能减少疲劳。

这些小方法看似简单,背后其实是中医“治未病”的理念——在问题刚有苗头时就及时调整,比生病后再补救更轻松。毛昕辰老师常强调,中医养生不是复杂的理论,而是融入生活的智慧,比如晨起喝温水唤醒肠胃,咳嗽时少吃甜腻食物避免生痰,冬天注意保暖后颈和脚踝以防风寒入侵……这些细节累积起来,就是守护健康的无形屏障。

对家长来说,与其纠结“中医是否科学”,不如先关注它是否实用。许多传统经验之所以流传千年,正是因为普通人用得上、有效果。比如孩子受凉打喷嚏时,煮一碗生姜红糖水发发汗;或者夏天暑湿重,用赤小豆薏仁煮水祛湿,都是安全又亲切的选择。中医的智慧,或许就藏在一碗汤、一个穴位、一次早睡的坚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