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太宗皇太极一共生了11个儿子,其中3个年幼夭折,8个长大成人。
最有名的自然就是顺治皇帝了。他6岁登基,常年生活在多尔衮的阴影之下,想见母亲孝庄太后一面都难。
可想而知,他在多尔衮掌权期间,也难以和兄弟们亲密相处。毕竟清初的宗室是上战场的,他若和兄弟的关系太好,兄弟们真会帮他对付多尔衮。
多尔衮不会让这种事情发生。
等多尔衮意外坠马去世,顺治终于亲政的时候,顺治皇帝已经13岁了。
那么他如何对待那些童年时期没有太多机会亲近、甚至站在多尔衮这边的兄弟们呢?
我们翻看顺治皇帝这些兄弟的待遇会发现,比起和多尔衮关系的远近,甚至顺治似乎更看重的是嫡庶之分。
毕竟清初就是一个巨大的“嫡庶神教”。

正常来说,古代是一夫一妻多妾制,正妻生的儿子就是嫡子。
但是清朝初年却不一样。满人在关外的时候奉行的是一夫多妻制,例如清太祖努尔哈赤一生有好几个嫡福晋,她们有些是同时存在的。
而我们看清初各宗室的妻子名单,称呼也是“一娶福晋”“二娶福晋”“五娶福晋”等等。这些福晋有些也是同时存在的。
她们都是嫡妻,生的儿子都是嫡子。
除了福晋之外,满人还有侧福晋,侧福晋的地位也不低,她们的儿子待遇也不低。
真正的庶子是没有福晋、侧福晋名分的那些女人。她们生的儿子,甚至不能和作为嫡子的兄弟们一起排行。

例如皇太极的11个儿子当中,二子、三子、八子夭折,其他全都长大成人。
可是清朝的官方史料当中,却把皇太极的第5个儿子硕塞称为“次子”,第9个儿子顺治皇帝称为“第三子”。
这是因为皇太极除了长子豪格是继福晋所生之外,硕塞是努尔哈赤赐给皇太极的侧福晋生的,而福晋三崇德五妃之一庄妃生的。
他们的母亲都被皇太极视为“妻”,所以他们都享受嫡子的待遇,参与兄弟之间的排行。而其他侍妾和庶妃生的儿子都是庶子,都不能参加兄弟排行。
后来满人汉化程度加深,皇太极规定亲王们只能有一个嫡福晋,顺治在诏书当中也称“二哥”硕塞为“朕之庶兄”。
可是顺治给兄弟们的待遇,依然是按照满人早年那一套嫡庶之别来区分的。

顺治的大哥是皇太极的长子豪格。豪格的母亲是皇太极的继福晋乌拉那拉氏,不管按照满人的观点还是汉人的观点,他都是毫无疑问的嫡子。
豪格比顺治年长整整29岁,在顺治还没出生的时候就战功赫赫,成为八旗当中的正蓝旗旗主了。
皇太极去世之后,豪格和皇太极的弟弟多尔衮争夺皇位。眼看八旗就要处在内斗边缘,两人最终各退一步,让只有6岁的福临登上皇位,也就是顺治皇帝。
这么一来,豪格见皇位依然在亲爹皇太极的后代之间传承,也就不争什么了。多尔衮则借此获得了摄政大权。
多尔衮掌权之后,豪格就成为多尔衮的眼中钉肉中刺。

多尔衮摄政仅仅不到一年,多尔衮就以豪格对自己出言不逊为由,把豪格削爵。
一些史料记载,多尔衮本来想杀了豪格,可是7岁的顺治皇帝对大哥情深义重,不惜绝食抗议,多尔衮才留了豪格一条命。
后来豪格随多尔衮入关,兢兢业业实行多尔衮的作战安排,多尔衮只能再恢复他的肃亲王爵位,并派他去四川攻打张献忠。
豪格在四川苦战近3年,于顺治五年大胜还朝,声望达到了顶峰。
此时被多尔衮长年控制的顺治皇帝,似乎也看到了喘息之机,只要豪格愿意为了他在朝堂上和多尔衮抗衡,他的日子就会好过许多。
可是多尔衮没有给他们这个机会。他趁着豪格刚回到京城,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就从战报当中给豪格找茬,最终把豪格幽禁而死,并在豪格去世之后强娶了他的福晋。

顺治皇帝看到大哥的悲惨结局,悲从中来。
从顺治记事开始,豪格大部分时间都在外打仗,理论上和顺治没多少见面和培养感情的机会,可顺治却对这个大哥感情很深。
他后来清算多尔衮的时候,提到大哥豪格的惨死,异常愤恨。
豪格去世的时候被多尔衮削了亲王爵位,顺治不仅恢复豪格的爵位,还让豪格年仅9岁的儿子富绶继承亲王和旗主之位。
顺治对富绶这个侄儿也异常宠爱,甚至当中说过希望富绶是自己的亲生儿子。
在顺治的照顾之下,豪格的后代富贵至极,也显赫至极。
清末流传着一句话:礼王府的房,豫王府的墙,肃王府的银子拿斗量。
肃王,指的就是豪格这一脉。豪格曾被削爵,他后代的富贵,离不开顺治的照顾。

顺治皇帝的“二哥”是硕塞。但实际上,硕塞是皇太极的第五个儿子,即便不算夭折的,他也该排在第三。
他之所以被清朝官方称为皇太极次子,就是因为他的母亲是努尔哈赤赐给皇太极的侧福晋,他享受的是嫡子的待遇,和其他庶妃生的庶子不一样。
和大哥豪格处处和多尔衮作对不一样,硕塞完全是多尔衮兄弟一手捧起来的。
顺治皇帝登基的时候,多尔衮就以顺治皇帝的名义下诏封硕塞为承泽郡王。
当时清朝的爵位金贵得很,没有战功是不能封王的。多尔衮给硕塞封王的理由,是他作为皇帝的哥哥,理应加恩。
他也是清朝第一个恩封的王爷。
硕塞年仅16岁就征战沙场。他最显赫的战功,也全都是在多尔衮同母弟多铎的麾下获得的。

可以说,硕塞是在多尔衮兄弟的力捧之下扶摇直上,最终成为铁帽子王的。
他和多尔衮兄弟的绑定非常深。
后来多尔衮去世,顺治皇帝清算多尔衮的时候,硕塞也出工不出力。
顺治皇帝对多尔衮恨之入骨,清算多尔衮十分积极的敬谨亲王尼堪仅仅因为对多尔衮同母兄阿济格稍微宽和,就被顺治降为郡王。
可是顺治皇帝面对硕塞这个哥哥的消极怠工,却表现出了极大的容忍。他不仅没有追究硕塞的责任,还把硕塞晋升为和硕承泽亲王,让硕塞掌管兵部和宗人府,担任议政王,对他十分信任。
硕塞年仅27岁就因病去世。他的长子继承亲王爵位,次子被封为郡王。他的女儿也被顺治接进宫里抚养,后来被破格封为和硕公主。
硕塞和多尔衮兄弟如此亲近,都能得到这么好的待遇,可见顺治对他着实是兄弟情深。

顺治的“四弟”是皇太极最小的儿子博穆博果尔。当然他实际上是皇太极的第11个儿子,即便不算夭折的也改排在第8。
他被算做皇太极的第四子,是因为他的母亲是皇太极崇德五妃当中的贵妃,在当时满人的观念里他也算是嫡子。
博穆博果尔一生没有什么建树,可他却在14岁那年被顺治封为襄亲王。
在他之前清朝的亲王,要么是作为嫡长子继承战功赫赫的父亲的爵位,要么是自己上战场挣来的爵位。博穆博果尔是清朝第一个直接恩封的亲王。
不过博穆博果尔在被封为亲王的第二年就去世了,年仅15岁,没有留下一儿半女。
纵观他的一生,无功而能封亲王,顺治对这个幼弟也是极其宠爱的了。

顺治对在清初满人观念里算是嫡出的3个兄弟情深义重,可是他那些真正庶出的兄弟,待遇可就完全不一样了。
皇太极的第四个儿子叶布舒,同时也是皇太极活到成年的儿子当中年纪第二大的。
可因为他的生母仅仅是一个不起眼的庶妃,他不能算入兄弟们的排行,清朝官方里皇太极的“次子”是他的异母弟弟硕塞。
叶布舒的一生也默默无闻。他在顺治年间仅仅是个镇国将军,这在清朝十二等宗室爵位里是排倒数的,可见顺治皇帝对这个庶出的哥哥并不在乎。
叶布舒活了64岁,最高爵位只是康熙封的辅国公,只是清朝宗室里的中等爵位。
和全是亲王的嫡出兄弟们相比,他这个皇太极庶子的待遇,只能用一个“惨”来形容。

皇太极的第六子高塞、第七子常舒、第十子韬塞,也都是庶妃所生,待遇和叶布舒差不多。
皇太极的庶子里,爵位最高的是第六子高塞,但也仅仅是个镇国公。
相比15岁直接封郡王、最终成为亲王的硕塞,和14岁直接封亲王博穆博果尔,顺治这些庶出的兄弟,待遇实在是太寒碜了。
而且清朝初年的宗室大多是上战场争爵位的。
硕塞封为郡王之后第二年,年仅16岁,多尔衮就精心安排他做豫亲王多铎的副将。多铎可是多尔衮的同母弟,镶白旗旗主,被乾隆称为“开国诸王战功之最”。
而且他们此战的目标是没什么实力的南明。
多尔衮这个安排,很明显一来是让多铎教硕塞打仗,二来是让硕塞躺收功劳。
而顺治这些庶出的兄弟就没有这个机会。多尔衮没有照顾他们,顺治也没有照顾他们,他们甚至不能记入兄弟们当中的排行。

可见清初“嫡庶神教”的观念可是严重得很。就连对兄弟无比照顾的顺治,照顾的对象也仅仅是嫡出的兄弟们,而看不到他那帮庶出兄弟。
我们看清初八大功封铁帽子王也会发现,他们无一是真正的庶出。
顶多是像硕塞,生母是侧福晋而不是嫡福晋,相比其他嫡福晋所出的宗室们来说他的出身“不够嫡”,但是对比皇太极那帮真正的庶子的待遇就知道,他享受的完全是嫡子待遇。
铁帽子王皆嫡出,当然不是因为清初正好只有嫡子们会打仗,而是只有嫡子有被精心培养、上战场立大功的机会。
正如顺治区别对待嫡出和庶出的兄弟们,也不会因为他嫡出的兄弟全争气,庶出的兄弟全都不争气,而是在他眼里,只有嫡出的算是兄弟,庶出的不算。
从这个角度来看,清初也是相当“嫡庶神教”了。
你觉得是不是呢?

一家一姓,天诛地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