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视剧《美人心计》里,汉文帝一生挚爱他的皇后窦漪房,在窦漪房眼睛看不清的时候亲手给她做拐杖,临终前都还在用生命维护窦漪房。
但在真实的历史上,两人的爱情故事远远没有那么浪漫。他年轻的时候也曾对窦漪房万分宠爱,与她连生一女二子,立她当皇后,帮她找失散的家人。
可是随着窦漪房年纪渐长,容颜不再,又生了一场大病,双目失明,汉文帝便移情别恋。
汉文帝的新宠慎夫人,甚至一度在礼仪待遇上和窦漪房平起平坐。
汉文帝既然已经对窦漪房无情,窦漪房双目失明也影响她母仪天下的威仪,汉文帝为什么始终没有废后呢?

在电视剧美人心计里,汉文帝宠爱慎儿,是为了和窦漪房赌气。
可是历史上的汉文帝,是真的宠爱慎夫人,为了慎夫人几乎要把窦漪房抛到脑后了。
当时的窦漪房贵为皇后,可是慎夫人凭借着汉文帝的宠爱,一度在宫里和窦漪房平起平坐。
一次,汉文帝带着窦漪房及慎夫人一起去上林苑,在举行宴会的时候,宫人们按照宫里的惯例,把慎夫人的位置安排在了和窦漪房平齐的位置。
中郎将袁盎看到之后,觉得怎么能如此尊卑不分呢,于是把慎夫人的位置稍稍往后挪了点。
这下子可把慎夫人给惹恼了,拒不入席就坐。汉文帝见宠妃受委屈,也怒气冲冲地离席而去,提前回宫了。
当着那么多大臣的面,汉文帝尚且如此偏心慎夫人,可见在没有外人的宫里,窦漪房这个皇后是多么委屈。

当时的窦漪房也没有什么外戚可以作为倚仗。她能对朝政施加重要影响,甚至能够临朝称制,她的侄子窦婴也显赫无比,得等到汉景帝和汉武帝时期了。
在汉文帝时代,吕氏乱政的前车之鉴不久,朝廷上下都对外戚十分敏感。吕氏被诛杀、吕氏拥立的小皇帝被废之后,理论上的皇位第一顺位继承人,刘邦的长孙刘襄,就是因为外戚强势而痛失皇位,让汉文帝捡了漏。
汉文帝登基后,也是对外戚严防死守。窦漪房好不容易找回失散多年的兄弟,大臣们都慌忙请求汉文帝请德高望重的长者和他们做邻居,并教导他们,不要让他们养成骄矜的习气,更不要妄图对朝政施加影响。
当然,照顾亲戚是人之常情,汉文帝也免不了提拔窦家人做官。可窦家最得汉文帝重用的窦婴,直到汉景帝登基,都不过是个詹事,负责提皇后和太子管家,没有任何实权。

双目失明,内有宠妃威胁,外无外戚可倚仗,窦漪房的处境,着实不妙。
她为什么还能保住后位呢?
其一,窦漪房的儿子是太子。窦漪房能当上皇后,靠的并不是汉文帝的宠爱,而是母以子贵。
窦漪房并不是汉文帝刘恒的正妻,而是吕后赐给当时还是代王的刘恒的家人子。刘恒很喜欢她,和她生了一个女儿和两个儿子。
虽然史书上说刘恒独宠窦漪房,但是刘恒的原配代王妃也在同一时期为刘恒生了4个儿子,且窦漪房生下刘启的时候刘恒只有15岁,可见代王妃的儿子至少有一半比刘启年纪小,这个“独宠”的含金量并不高。
如果不出意外,刘恒当上皇帝之后,代王妃生的4个儿子但凡有一个活着,都会是太子。然而离奇的是,就在汉文帝刘恒立太子之前,代王妃和4个儿子全部去世。
史书没有记载他们去世的原因,有人怀疑,代王妃是吕氏女,他们母子是刘恒为了登基而杀死的。

代王妃和4个嫡子全都去世之后,窦漪房的儿子刘启成为汉文帝活着的儿子里年纪最大的,且“纯厚慈仁”,自然也就毫无悬念地成为了皇太子。
刘启当了一段时间太子之后,汉文帝的母亲薄太后场面,让汉文帝立太子之母窦漪房为皇后。
也就是说,窦漪房能成为皇后,并不是因为汉文帝宠爱她,否则代王妃去世之后汉文帝就该扶正她了。
她被封为皇后,是因为她的儿子刘启当上了太子,她跟着沾光。
窦漪房既然不是因为得宠立后,自然也就不会因为失宠废后。
毕竟,如果她被废了,那么刘启的地位就很尴尬了。太子有一个被废的母亲,那么太子的地位还稳固吗?
倘若日后太子登基,能不能把被废的母亲尊为太后呢?若把被父亲废弃之人尊为太后,是对父亲不孝;若不把生母尊为太后,是对生母不孝。
皇后和太子是利益一体的。只要皇帝不想废太子,就必然不可能废了身为太子生母的皇后。

既然只要皇帝不想废太子,就不可能废了作为太子生母的皇后。
那么,窦漪房的儿子刘启,太子之位稳不稳呢?
4个字:稳如泰山。
刘启倒不是什么十全十美的理想太子。他性格暴躁得很,曾闯下过滔天大祸。
吴王刘濞的太子刘贤,也就是刘启的远房堂兄弟,在入朝拜见汉文帝的时候,与太子刘启一起喝酒下棋。
结果,两人在下棋过程中起了争执,刘启拿起期盼就把刘贤杀死了。汉文帝为了给刘启善后,不得不允许吴王刘濞今后不必进京朝见。
此事还为七国之乱埋下了祸根。
刘启和汉文帝的父子关系,也不算太好。
汉文帝有一个男宠,名叫邓通。汉文帝身上长痈的时候,邓通为了减轻汉文帝的痛苦,亲自给他吸痈上的脓水。
可是等到刘启来探望汉文帝的时候,汉文帝让刘启给他吸脓,刘启虽然照做了,脸色却难看得很,以至于汉文帝觉得刘启这个亲儿子远不如邓通爱自己。
有这么一个太子,汉文帝或许也曾萌生过换太子的念头。
但他无人可换。

汉文帝长大成人的儿子,只有4个,其中前两个都是窦漪房生的。
刘启的同母弟弟是刘武,在汉文帝时期基本上没什么记载,但从他日后的行事来看,他做太子和皇帝,也未必能比刘启做得好。
而且就算汉文帝废刘启立刘武,窦漪房依然是皇后,地位不会动摇。
汉文帝的三子刘参,生母身份地位到没有任何记载。刘参也不得宠,被封王之后封国也不大,后来更是早早地死在了汉文帝之前。
汉文帝最小的儿子刘揖,倒是深受汉文帝宠爱,史书记载他“爱幸异於他子”。汉文帝甚至让著名的贾谊当他的老师。
但是刘揖年纪太小,威胁不到刘启的太子地位,且小小年纪就坠马而死,同样死在汉文帝之前。
也就是说,汉文帝的4个未夭折的儿子,2个都比他早逝很多年,仅有的2个活得比他长的儿子,全都是窦漪房生的。
这也就注定了窦漪房的皇后之位稳如泰山。毕竟别说刘启的太子之位十分稳固,就算刘启的太子之位不稳,新太子的候选人也只有窦漪房的儿子。

我们不排除万分之一的可能,那就是汉文帝晚年昏了头,不顾窦漪房是太子之母,硬是要废了窦漪房,扶自己的宠妃上位。
但是莫说汉文帝会不会糊涂,他的宠妃慎夫人也没有给他糊涂的机会。
前文说过,汉文帝极度宠爱慎夫人,以至于她在宫廷礼仪上一度和皇后窦漪房平起平坐。上林苑宴会上,中郎将袁盎把慎夫人的位置挪到皇后下首的时候,汉文帝和慎夫人气得双双离席。
袁盎很快就找到机会向汉文帝解释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做。
他对汉文帝说:陛下独不见‘人豕’二字乎?
人豕,指的是人彘。这句话的意思是,陛下您还记不记得吕后时期的人彘事件?
袁盎说的是戚夫人的故事。
刘邦时期,戚夫人十分得宠,刘邦甚至想要废了吕后的儿子刘盈,立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为太子,后因群臣不支持而作罢。后来刘邦去世,吕后掌权,把戚夫人的手脚砍断,做成了人彘。

汉文帝听了袁盎的话,惊出一身冷汗。
要知道,慎夫人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没有儿子。
而汉文帝能当让太子的儿子,只剩下窦漪房的两个儿子了。
也就是说,就算汉文帝昏了头,非要废了窦漪房,立慎夫人为皇后,他日窦漪房的儿子登基,无论是窦漪房死灰复燃,还是窦漪房的儿子为母报仇,慎夫人都不会有好结局。
戚夫人就是前车之鉴。
汉文帝非但不能废窦漪房立慎夫人,他还得摆正窦漪房和戚夫人之间的尊卑,不能让慎夫人再在后宫与窦漪房平起平坐了,以免窦漪房记恨上慎夫人。
汉文帝把这话和慎夫人说了之后,慎夫人也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从此不敢在窦漪房这个皇后面前耀武扬威了。
慎夫人还为此特地赏了袁盎五十斤金,感谢袁盎对她的提醒。
如果深受汉文帝宠爱的慎夫人有儿子,且这个儿子聪明、能力出众,能威胁到刘启的太子之位,那窦漪房的皇后之位,可就不一定保得住了。

我们可以看到,对于有儿子的皇后来说,皇后和儿子的命运是紧密相连的。
毕竟在大多数情况下,皇后只要有儿子,那一定是太子。皇帝只要不想换太子,那么一定不会废了身为太子生母的母亲。
哪怕皇后再怎么惹恼了皇帝,让皇帝容不下她,皇帝可以冷落她,甚至可以让她“病逝”,都不会废了她。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历史上被废的皇后,要么是无子,要么是只生了女儿。在大一统王朝里,生了儿子却依然被废的皇后,只有一个郭圣通。
但是郭圣通被废的前提是,她儿子刘彊的太子之位并不稳固。根据后汉书记载,汉光武帝刘秀最喜欢的儿子是阴丽华的长子刘庄,认为刘庄自幼聪慧,且给了刘庄很多表现的机会,刘庄也通过了考验,一直表现得极好。
所以,刘秀废了郭圣通之后,虽然没有第一时间废了郭圣通之子刘彊的太子之位,刘彊也识趣地自请退位了。
倘若刘彊表现出了一代明君的潜质,是刘秀认可的继承人,那么郭圣通的地位,一定稳如泰山。
窦漪房也是一样的。她的儿子刘启储位稳如泰山,且汉文帝的儿子不多,哪怕废了刘启,新太子也只能是窦漪房的儿子。
所以窦漪房失宠也好,双目失明也好,遇到宠妃的挑衅也好,都没有人能动摇得了她的后位。
你觉得是不是呢?

母以子贵
窦太后至少没有像吕后一样,大肆分封自己娘家人为王为候,做的太过了!
丰丰,给你提点这段时间的历史猛料,我相信你肯定不知道:观阳县和苍梧山。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古地图(汉文帝时期下葬)上明确标注今广西灌阳县为观阳县,但《汉书》记载的观阳县却在汉文帝设立的胶东国里(今海阳县)。广西的观阳县(灌阳县)在何仙观的南面,故名。何仙观在苍梧山中,是战国时期著名道家人物詹何的隐居之地,撰写了黄老之治的经典著作《黄帝四经》(也在马王堆出土),苍梧山被搬到了连云港(今花果山,衍生出孙悟空),原处的苍梧山被改名为舂陵山,就是刘秀祖上受封的地方。广西的观阳县应赵佗的要求而撤销(道观镇邪,针对赵佗的),汉文帝却把他的时来运转看成是何仙观的神仙所赐,所以舍不下“观阳县”这个县名,挪用到胶东国,并把何仙观出产的学术当作治国之策。这些历史在明初时还能顺利找到,所以吴承恩写进了《西游记》里,即大闹天宫和被压五指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