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的交替就是五行的变化,春木夏火,秋金冬水,一年一圈,往复循环。几乎所有的民间习俗,都是从五行的交替中衍生出来的。清明是辰月的开始,是木气入土,火气显现的开始,此时初现的火气初生于春分节气。
火气显现,也就是温度升高的标志,所以清明到,辰风至,辰风为东南风,也叫清明风,其力主暖,为火气显现的标志。清明火初现,火为夏热,因此清明之后,火气逐渐增强,温度逐渐升高。随着火气的显现,木气也在不断隐藏。
辰月的最后一天就是春季的最后一天,春季属木,春季的最后一天就为木绝日,同时也是巳火之气完全显现之时,季节进入了夏季。所以清明初现的火气就为巳火,是一年之新火。于是人们在此时“请新火”,来源于古人改火的习俗。
在“请新火”之前,首先要将旧火全部熄灭,然后重新钻木取新火。从旧火熄灭到“请新火”之间,就为寒湿禁火节。最初的禁火时间并不是只有一天,而是三天到七天不等,最长可达到一个月。由于禁火的时间太长,容易影响人们的生活,其时间就逐渐缩短了。
曹操就曾下令取消了禁火节,晋朝又恢复到了三天,最终缩短到了一天。所以禁火的时间一定在新火出现之前。清明是新火显现的开始,因此寒食禁火节一定在清明交节之前。当寒食节缩短到一天之后,清明前一日就为寒食。
那么寒食不生火,人们总要吃饭,于是寒食前一日就为“炊热日”,也就是人们烧火做饭,准备食物,以度过寒食的节日。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春烟袅袅,蒸馍做饼煮鸡蛋等,为禁火期间准备食物。所以寒食在清明前,炊热在寒食前,三个节日紧挨又相连。
书云:寒食火禁,以冬至一百四日,谓之炊热日。饭面饼饵之类,皆以为信宿之具。又以糜粉蒸为甜团,切破曝干,尤可以留久。以松枝插枣糕置门嵋,呼为子推。冬至后一百零五日为寒食节,一百零四日就为炊热日。
虽然寒食节被称为“百五节”,但并不一定就是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是以清明交节的时间为准,也就是新火初现的时间为准。所以真正的寒食节总在清明前一天,炊热日总在寒食前一天。至于百五节,只是人们为了方便记忆,而设定的一个农历的日子。
比如端午节为五月初五,其实是午月的第一个午日。三月三日上巳节,原本是三月的第一个巳日。人们为了方便记忆,就将很多节日固定在农历之中,从而出现了很多假的节日。
二月十三炊热日,有什么特点?
今年闰二月,闰月十五为清明,十四为寒食,十三就为炊热日。所谓炊热日,也就是烧火做饭的节日。今年闰二月十三是卯月的最后一个卯日,为卯年卯月卯日,是卯月的最后一到气墙,为卯木的聚集之处。
卯是木气的顶点,木为少阳,所以卯年卯月卯日,就是少阳强旺之处。卯木可生火,卯就是火的咸池,也就是寅午戌的咸池。卯为少阳的顶点,为早上东升的太阳,是生火的力量,所以卯的力量为晴,四季的卯日都不宜下雨。
书云:诸寅卯日,有小雨,小急;大雨,大急。春不雨乙卯,夏不雨丁卯,秋不雨辛卯,冬不欲癸卯,以此四日,占民安否,若其日雨,则疾疫起。凡四时卯日雨,皆主谷价。春雨乙卯,夏米贵;夏雨丁卯,秋米贵;秋雨辛卯,冬米贵;冬雨癸卯,来春米贵。
今年闰二月十三为炊热日,是烧火做饭的节日,是卯年卯月卯日,为卯木的聚集之处。卯木生火,火就是木气发散的出口。火为热,也就是温度升高,木气的力量就会减弱,所以烧火做饭在卯日,正当其时。
然而那一天刚刚出卯,月入张宿,也就是月亮进入了午位,太阴之气进入了午火之位,又在新火初现之前。太阴就是水,水入午火为,就为下雨之象。当太阳走到这个位置的时候,也是最容易下雨的时候。
《荆楚岁时记》中说:冬至后一百五日,必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 吴人专尚此日墓祭,谓之扫松,又谓之上坟,多值风雨,每年经验。寒食前清明前二日,其日必雨,甚准。因此杜甫在诗中写道:寒食少天气,清明多柳花。
今年炊热日为卯年卯月卯日,卯木之力强旺,宜晴不宜雨。此时强大的卯木正需要发泄,火就是卯木发泄的出口。水专门压制火,当天下雨,也就是水浇火灭,火气憋在里面,不能发泄,就容易土动,多疾,五谷不长。
所以四季的卯日有雨,庄稼贵,雨一卯,斛百文;雨二卯,斛二百文;雨三卯,斛三百;雨四卯,斛金一斤。因此今年寒食的降温降雨,就为逆风逆雨,压住了卯中的火气,致使大气不顺,万物不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