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飘,便刀下亡魂

厚德生益 2025-04-11 11:52:54

01

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农历八月十六日,紫禁城的朝会上,官员们的神情紧张不已。前几日,八月十四日,塞外鞑靼部首领俺答汗率领数万蒙古骑兵突袭古北口,迅速击溃了前来阻截的明军,直逼京师!自“土木堡之变”以来,京城已百年未见战火,如今鞑靼大举入侵,朝中顿时人心惶惶。在讨论对策时,一位官员站了出来,急切地说:“古北口失守后,鞑靼铁骑可沿潮白河南下,迅速抵达通州。若通州失守,运河上的漕粮将被劫掠,京城将面临粮荒。此事关系重大,臣自请前往通州组织防务。”说话之人是顺天巡按王忬。满朝官员慌乱之际,王忬的主动请缨让嘉靖感到欣慰,立即下旨让他前往通州。王忬得旨后,迅速出宫,骑马疾驰,当天便抵达通州,迅速动员组织守城,并将运河上的船只转移至西岸。第二天,鞑靼铁骑果然赶到,却发现无船可渡,只能无奈地退去,数十万石的漕粮因此幸免于难!立下赫赫战功的王忬受到嘉靖的器重,迅速由七品的巡按升至二品的巡抚,仕途似乎从此一帆风顺。然而,命运却在暗处为他安排了悲剧的结局…

02

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七月,王忬被调任浙江巡抚。自嘉靖中期以来,来自日本的海盗与本土的海上走私集团勾结,形成了规模庞大的倭寇集团,四处骚扰东南,浙江更是首当其冲。更为棘手的是,这些集团与明朝的若干权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谁敢动他们,谁就会遭到报复。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浙江巡抚朱纨出兵清剿双屿岛的倭寇,结果反被迫害,最后不得不含冤自尽。朱纨的教训在前,浙江巡抚任职无不心生畏惧。因此,王忬上任后,迅速选拔将才,后来与戚继光并称“俞龙戚虎”的俞大猷便是他所选拔的参将。接下来,他开始练兵造船、修缮城池。经过一番整顿,浙江的防务逐渐好转。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明军对倭寇屡次取得胜利,浙江局势大为好转,朝廷自然又下旨嘉奖。然而,没想到第二年春天,上万倭寇突然大举入侵浙江,令王忬措手不及。短短半年内,明军连遭数十次败绩,江浙一带三十多个州县惨遭倭寇蹂躏。按照大明律法,浙江遭受如此重创,作为最高长官的王忬难辞其咎。然而,王忬在嘉靖心中已是“忠臣能员”的典范,尽管朝中弹劾他的折子如雪片般飞来,嘉靖依旧坚决维护他。到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六月,浙江局势已无法收拾,嘉靖才将王忬调离浙江,平调至大同巡抚。次年,王忬又晋升为蓟辽总督,坐上了大明北部边防的首位。嘉靖如此信任王忬,换作他人都得有些飘然。然而,人一飘,祸事就开始降临…

03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十月初一,北京西市同时斩首了三位朝廷官员。前浙直总督张经和前浙江巡抚李天宠因抗倭不力,被判死刑。第三位是兵部员外郎杨继盛。老杨被处斩,是因为他在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正月上奏弹劾内阁首辅严嵩,列举严嵩的“五奸十大罪”,将其骂得体无完肤。虽然骂严嵩并无大碍,但奏折中提到了嘉靖的两个儿子——裕王和景王。老杨在奏折中提到,皇上可以问问二位王爷,是否属实。严嵩抓住这一点在嘉靖面前煽风点火,嘉靖大怒——你一个从五品的员外郎,何德何能敢教朕做事?还让朕召见二王?难道你想让朕和未来的皇帝都死?于是,一道圣旨下达,老杨被打入诏狱,遭受各种严刑拷打,老杨始终不屈服。直到嘉靖三十四年十月,老杨终于被推上了刑场。老杨被关在牢中时,作为他的故交,王忬常为他鸣不平,还让儿子王世贞常去看望他。老杨遇害后,王忬公开对老杨表示哀悼,王世贞也为老杨收殓入葬,并向老杨的遗孀递交冤屈的状子。甚至还公开写诗,表达对严嵩的不满。更何况老杨的案子是嘉靖钦定的,你如此态度,不就是在质疑皇上?这不是在往皇上脸上吐口水吗?没错,这几年皇上对你宠爱有加,但作为臣子,不能恃宠而骄,随心所欲。得罪严嵩问题还在其次,若让皇上不快,后果可就麻烦了。果然,从此之后,嘉靖对王忬的态度逐渐发生了变化…

04

王忬当上蓟辽总督后,首先面临的便是兵力调配的问题。当时的蓟州镇,由于原有卫所兵逃亡严重,纸面上的兵力数字严重不足,漫长的长城防线根本无法有效防守,因此不得不调动邻近的辽东镇、宣府镇、大同镇等军镇的兵马前来支援蓟州。然而,塞外的蒙古人随时可能入侵,其他军镇的援兵又无法立即到达,常常耽误事宜。因此,兵部的想法是将其他军镇的八千精锐骑兵划拨至蓟州镇,常驻蓟州。一旦蒙古人入侵,这些骑兵便可迅速增援。这个本是应急的办法,但王忬却自作聪明,给嘉靖上折子说:“臣认为,蓟州镇主要依靠长城防御,长城地形险要,不利于骑兵行动。而且骑兵的粮草开支巨大,长期驻扎将给蓟州镇带来军饷压力。臣建议将这八千骑兵换成八千步兵,分散加强长城各个隘口,这样每年可节省军饷五万六千两银子。”折子递上去,嘉靖看到是王忬的意见,自然同意。然而,没想到到了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左翼蒙古的大汗达赉孙因与右翼蒙古的鞑靼部不合,率部出走,冬天突然袭击辽东镇的广宁卫。王忬听闻消息慌了手脚,赶紧调蓟州镇的兵前去增援。然而,他之前要求将骑兵换成步兵,这时候长途增援,步兵怎能赶得上蒙古人的骑兵?等到明军援军好不容易从蓟州赶到广宁,早已黄花菜凉——辽东总兵殷尚质率军抵挡蒙古人入侵,结果寡不敌众,阵亡身死,广宁卫也遭到蒙古人的洗劫。消息传到紫禁城,一向对王忬恩宠有加的嘉靖也怒了,下旨对负有责任的王忬罚俸三个月。虽然这惩罚只是象征性的,但朝中敏感的官员已察觉到,皇上对王忬的恩宠开始消退…

05

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在其他人察觉到皇上态度变化时,王忬却未曾意识到,依旧我行我素,毫无顾忌。很快,他又做了让嘉靖不快的事情。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宣府一带发生了白莲教徒的暴动。严嵩借此机会,将曾上奏弹劾自己的锦衣卫官员沈炼污蔑为“妖人之首”,打入死牢。偏巧沈炼与杨继盛一样,不仅直言批评严嵩,还曾因在朝堂上无视自己的品级,直言朝中奸佞当道,结果得罪了嘉靖,认为他“咆哮朝堂,无人臣礼”。严嵩称沈炼为“妖人之首”,自然不会再去仔细调查,朱笔一挥便下达死刑判决。王忬听闻沈炼被冤杀的事,老毛病又犯了,明里暗里为沈炼叫屈,甚至在自家宴会上当众痛骂严嵩,称皇上被严嵩蒙蔽。老王啊老王,朕待你已算不错,所有问题都为你平了,何以不知感恩?反而一再与朕对着干?难道就你英明,朕便无能?

06

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兵部尚书杨博向嘉靖上折子,称蓟州镇防务多年来依赖调动宣大和辽东的兵力进行协防,耗资巨大,且容易造成宣大和辽东兵力不足。臣认为,辽东的兵力不必再管(因本就归蓟辽总督管辖),但宣大调来支援蓟州的兵力,不应再归蓟辽总督指挥,而应归宣大总督指挥,以便在宣大有警时,宣大总督可立即指挥援兵回防。嘉靖认为有理,让王忬发表意见。老王却立即上折子反对,称:“宣大的兵既然调至蓟州,理应由我蓟辽总督直接指挥,怎能让他人调来调去?蓟州肩负保卫京师和陵寝的重任,宣大的地位岂能与蓟州相比?”嘉靖见老王又与自己唱反调,虽暂时压抑情绪,还是下旨询问王忬:“蓟州这些年靠外镇调兵协防,耗资太大,是否能在蓟州练兵加强防务,这样朝廷也不必频繁调兵?”没想到老王依旧不给嘉靖面子,回应称:“臣认为蓟州一带百姓的军事素质较差,即使招募也难以练成精兵,仍需依赖外镇精兵协防。”这下嘉靖彻底怒了:“好你个老王!宣大的援兵你不肯放手,叫你在蓟州本地招兵练兵你又反对,一遇蒙古入寇就拼命抽调宣大和辽东的兵马,弄得宣大和辽东兵力空虚,屡屡败仗。朕倒要看看你在蓟州到底干了些什么!”于是,嘉靖指定兵部郎中唐顺之秘密查访蓟州镇的兵力情况。调查结果一出来,唐顺之报告:蓟州镇纸面上兵力有九万,实际兵力仅五万七千人,且大多为老弱之卒,边墙失修,军械残破、甲马不全。嘉靖大怒!老王当了三年的蓟辽总督,竟无所作为,遇事只靠其他镇的兵马来帮忙,难怪他蓟州镇表面上平安无事,实则毫无作为。盛怒之下,嘉靖将王忬的待遇降二级,并要求他知错改正,以赎前过。

07

事情发展至此,王忬的处境已然危险。只差一个导火索,便能引爆他命运中的定时炸弹。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这根导火索终于来了。二月,塞外左翼蒙古的巴特尔部与辛爱部合兵数万,打算入寇蓟辽。为了蒙蔽明军,他们采取声东击西的策略——先以部分兵力攻击辽东重镇广宁,吸引蓟州明军驰援,然后趁机攻击蓟州。王忬得知广宁被围,急忙派兵前往增援。明军与蒙古人展开激战,斩首八百余人,堪称大胜。然而,王忬还未高兴,便发现蒙古主力趁机从蓟州镇潘家口破长城而入,肆意掠夺蓟州,令北京紧急宣布戒严。王忬闻讯,心中一凉。去年严嵩曾提到,潘家口一带濒临滦河,若遇枯水季节,防线便会有漏洞,因此应加强边墙。可他一向看不起严嵩,觉得他只会谄媚皇上,根本没理会。如今鞑子果然从潘家口进来,这不是在打他脸吗?再想到这些年自己与严嵩的冲突,王忬心中惶恐,急忙上折子请罪,并保证给自己三年时间,一定让蓟州的防务焕然一新,所有漏洞补上。然而,此时再来亡羊补牢,显然已为时已晚。蒙古入寇的消息传至紫禁城,嘉靖大为震怒,将这些年来对王忬的不满一并爆发,一道圣旨下达,王忬被褫官拿问,押入诏狱,等待最终判决。

08

王忬终于慌了。虽觉得自己罪不至死,但若严嵩趁机煽风点火,后果将不堪设想。果然,王忬入狱后,嘉靖让严嵩负责审理此案,相当于将量刑权力交给了严嵩。王忬心中苦不堪言,既担心自己人头不保,又忧心儿子受到牵连,想尽办法寻找活路。王世贞的记载中提到:当时有人建议王忬,您二公子世懋刚中进士,严阁老对新进士一向很照顾,不如让他去严阁老府上拜个码头,或许能有转机。王忬也不再固执,果然找来王世懋,让他去拜见严嵩。然而,王世懋却是个倔脾气,不顾父亲随时可能被杀的风险,坚决不肯去严嵩府上示好。王世懋不肯低头,王世贞自然也不愿向他一直看不起的严家父子低头。

09

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十月,王忬命运的审判时刻终于来临。在对王忬的量刑环节中,刑部尚书郑晓认为王忬虽有使虏入塞的罪过,但因其之前屡有功劳,功过相抵,理应判处充军流放。严嵩却对嘉靖说:“以往朝廷封疆大吏,因守土不力、失陷城隘者,多被判处死刑。张经与李天宠因抗倭不力,皇上英明果断,才有后来的胡宗宪消灭汪直、徐海的大功。王忬作为蓟辽总督,失陷城寨、贻误军机,更何况对皇上提出的在蓟州本地练兵的圣旨也是置若罔闻。若对他网开一面,天下人必将指责皇上处事不公。”嘉靖思索良久,最终说道:“带兵的将领失陷城池、贻误军机都要处斩,带将领的主帅犯了错误却不杀,如何说得过去?”就这样,王忬被判处“弃市”。数日后,王忬被押至西市,一刀了结。

10

又过了几年,嘉靖去世,隆庆皇帝继位。隆庆对严嵩恨之入骨,凡是被严嵩冤屈的官员几乎全被平反,王忬也在其中。

0 阅读: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