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面包飞满天
前言
“神童” 这个词总是格外引人注目。每当有少年天才横空出世,都会成为大众热议的焦点。
14岁,她以750分的高考成绩震惊全国,成为万众瞩目的“天才少女”。
这位曾经被视为 “天之骄子” 的女孩,赴美留学后却选择留在国外发展,这一决定也引发了无数争议
天才少女横空出世
要理解何碧玉的选择,或许要从她被加速的童年说起。
1985年,她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母都是新乡市石油地质局的高级工程师,在八十年代,这无疑是一个令人羡慕的职业,稳定的工作和相对优厚的收入,为她的成长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何碧玉打小就展现出了超乎常人的学习天赋。别的小朋友还在牙牙学语时,她已经能认识不少汉字。
上小学后,课本上的知识对她来说就像 “小儿科”,常常学完一个章节,就能把整本书的内容都吃透。
小学五年,何碧玉几乎年年都是年级第一,奖状贴满了家里的一面墙。
到了初中,她的优势更加明显。
数理化这些让同龄人头疼的科目,她学起来却像玩游戏一样轻松。老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难题,她总能第一个给出正确答案。
2000年,年仅 14 岁的何碧玉迎来了人生的重大转折——她参加了高考。要知道,高考可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多少寒窗苦读十几年的学子,都在这场考试中紧张得手心冒汗。
当她瘦小的身影走进考场时,没有人能想到,这个看起来还像个孩子的女孩,即将创造一个教育界的神话。
考试结束后,成绩公布,何碧玉以满分750分的成绩轰动了整个河南教育界,成为了当年的理科状元。
这个成绩不仅刷新了河南省高考的记录,也让何碧玉一夜之间成为了全国媒体竞相报道的焦点。
面对众多名校抛来的橄榄枝,何碧玉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专业,开启了她人生的新篇章。
在顶级学府继续发光发热
初入清华园的何碧玉,并没有因为年龄小而感到不适应。
她很快就融入了这个充满学术氛围的环境中。清华园里人才济济,但何碧玉凭借着自己扎实的基础和出色的学习能力,迅速在同学中崭露头角。
大一时她就凭借自己的努力成为了易忠实验室的研究助理,开始投身于行为遗传学研究。
在实验室里,何碧玉每天都忙碌于各种实验和研究中,她对科研的热情和专注让老师和同学们都十分钦佩。
在清华的四年时光里,何碧玉不仅在学业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还不断拓展自己的视野和能力。
她积极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与国内外的专家学者交流探讨,这让她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何碧玉也在思考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随着对生物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她逐渐意识到,要想在这个领域取得更高的成就,需要接触更先进的研究理念和技术,而国外的一些顶尖学府在这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个出国留学深造的想法在她心中萌生。
赴美留学
2004年,19岁的何碧玉从清华大学毕业,她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前往美国深造。这个决定让她的父母既担心又不舍,但他们最终还是选择支持女儿的选择。
何碧玉深知父母的良苦用心,她向父母承诺,一定会努力学习,将来回国报效祖国。带着对未来的憧憬和期待,何碧玉踏上了前往美国的征程,进入了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
来到美国后,何碧玉被这里先进的实验设备和开放的研究环境深深吸引。在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她如鱼得水,每天都沉浸在科研的世界里。
她的导师对她也十分欣赏,给予了她很多指导和帮助。在导师的指导下,何碧玉不断挑战自己,在神经科学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
经过五年的刻苦学习和研究,2009年,何碧玉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神经科学博士学位。
此时的她已经成为了神经科学领域一颗升起的新星,就在大家都以为她会按照当初的承诺回国时,何碧玉却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决定:她选择留在美国发展,同时也申请了美国国籍。
“养了十几年年结果替美国养了个科学家...”街坊邻居的议论更是让父母倍感压力,曾经的骄傲变成了如今的难以启齿。
何碧玉的解释是美国的科研环境更好,更有利于她的研究,并表示:“美国实验室更加先进,对于自己的科学研究十分有帮助,我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妥。”
她加入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成为一名独立研究员,发表了许多重要的论文,却都是以英文署名,服务于美国的科研事业。
留在国外
随着何碧玉在学术领域的不断深耕,她在国外的事业也越来越好。她先后担任了美国纽约大学医学院助理教授、副教授等职务,还获得了多项科研基金和荣誉。
她选择留在国外发展的决定,却在国内引发了巨大的争议。
很多人觉得可惜,认为何碧玉是国家培养出来的顶尖人才,耗费了大量的教育资源。14 岁就考上清华,国家和学校对她寄予了厚望,希望她能学成归来,为祖国的科研事业贡献力量。
可她却选择留在国外,这不是“忘恩负义”吗?甚至有人在网上留言批评她,说她“白吃了中国的饭,却不为中国做事”。
但也有人表示理解,他们认为,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人生道路的权利。
美国在科研方面有着更先进的设备、更充足的资金和更自由的学术环境,对于像何碧玉这样的科研工作者来说,留在国外可能更有利于她的学术发展。
结语
她的选择,是个人奋斗的成果,也是时代洪流下的无奈。
在追求知识和个人价值的同时,我们该如何坚守心中的那份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