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Con阵营同质化竞争即将结束?最多一年就会分出高下!

赶碳号 2025-04-25 19:47:31
前 言

现在,市场中的TOPCon产能高达800GW。所以,很多人都在为这条严重同质化的技术路线担心。

赶碳号认为,大可不必。正因为这是一条好的技术路线,才吸引了这么多的企业蜂拥而至。技术路线的同质化,并不能等同于产品的同质化!这个简单的道理,来自各行各业的例子不胜枚举:

像手机行业技术路线,均基于Android开源系统,均采用ARM架构的芯片、OLED屏幕和多摄模组,但干出来的产品完全不同;

像电车行业的技术路线,都是动力电池+永磁同步电机;

即使是和光伏最接近的锂电行业也一样,均采用磷酸铁锂(LFP)化学体系的技术路线,但各家企业的产品性能各异,企业的经营质量更是千差万别。

赶碳号发现,随着TOPCon技术的快速迭代,TOPCon产品已经在迅速分出高低优劣。这,或许正是光伏同质化的破局之路。

在光伏产业产能过剩的大背景下,在新能源全面入市交易的大背景下,我们必须改变一种简单的认知:TOPCon更先进,或BC更领先,或是HJT更有前途。

衡量一种产品的优越性,不应局限在某一技术路线上,更应该着眼于LCOE这一核心指标上。LCOE 即平准化度电成本,是将能源项目全生命周期内的总成本(包括初始投资、运营维护、燃料等成本)按照现值折算,并平摊到所生产的每一度电上,用以衡量不同发电技术在经济上的竞争力的指标。

对于TOPCon电池技术路线来说,一直在迅速迭代,并不是静止不变的。今天的TOPCon产品,其实已经不是昨天的TOPCon。

通威股份光伏首席技术官邢国强博士认为:“TOPCon技术仍在快速迭代。企业有没有意愿或实力做技术升级,能不能跟得上TOPCon这列火车的速度,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如果跟不上这一系列的技术迭代,那么一年之后,先进的TOPCon和常规产能之间的差距将变得非常大,甚至将是20W-30W的差距。”

TOPCon技术的竞技,就像一场马拉松,千军万马的选手们从起点出发时,大家混在一起看不出孰优孰劣,但跑到中场、进入后半程时,越是到后面,不同企业之间的差距将拉开得越来越大。

01 TOPCon同质化,靠什么破局?

去年年末、今年年初起,多家龙头企业都谈及TOPCon2.0、TOPCon3.0技术。虽然有2.0、3.0等不同的提法,但大意都是说:通过导入新技术,会大幅度提高TOPCon电池的转换效率,提高组件功率。

市场上对于2.0、3.0其实没有明确的定义,一般是各家企业根据自己工艺的叠加、组件功率的提升来定义自己的产品。

其中,晶科能源在今年3月份的投资者交流中提到:“公司 TOPCon 三代产品通过导入半片钝化、MAX、无主栅等技术,相较行业未升级产品可提升功率 20-30W。”

天合光能也曾在今年的展会上展出过TOPCon2.0组件,其转换效率为24.1%,最大功率为650W。

这些,都代表着TOPCon电池技术的飞跃。

电池出货量排名第一的企业——通威股份,在量产效率方面走在行业前列。

邢国强介绍:“公司的新一代TOPCon产品, 182*210尺寸66版型组件将会达到635W-645W,而叠加了分片技术的组件功率会达到650W,甚至是655W。”

这较之前的TOPCon产品,提高了整整30W!

关键是,这并不是实验室数据。

通威股份的技术已经成熟,已经在小规模量产了。邢国强透露说:“新一代TOPCon组件,或将在下个月实现大规模量产。”

当然,电池效率的提高,组件功率的大飞跃背后是新技术的应用。新技术包括增加镀膜设备、激光设备、边缘钝化设备等,其产品也会获得溢价,更具市场竞争力。

但是,这次或许并不是所有企业都能跟得上TOPCon技术的进步。真正限制企业技术升级的,是各家TOPCon企业自身现有的客观条件。

(1)硬件是否允许做技术升级。这主要考量企业有没有技术升级的物理条件。

邢国强举例说:“边缘钝化设备,一般需要配一个新的、独立的厂房。当然也可以在原有的车间里增加。但是其他的设备基本需要在原来的车间里增加。如果原来的空间布局很紧凑的话,就很难做技术升级,或是技术升级会影响现在的产能。在组件端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很多东西是需要在量产线上去增加的”。

只有具有前瞻性的企业,才能适应这种技术升级。

(2)软件是否允许做技术升级。这主要考量企业的综合实力。

现在光伏整个产业链都在亏钱,且已是长期亏损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哪些企业还有意愿投入技术研发,有实力做技术升级,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邢国强有一个形象的比喻:“现在TOPCon技术进步的速度很快,就像一列快速奔跑的火车。如果企业跟不上,也许一年之后,先前产能和落后产能的差距就会变得特别大,或许是20W,甚至是30W的差距。”

对于限制TOPCon产能技术升级的两大因素,邢国强认为,现在企业对技术研发的重视程度起着关键作用。若是企业跟不上这一轮技术提升,那么将来的生存空间会越来越小。

一个简单的道理:现在市场上已经有800GW的TOPCon产能,远超过了市场的需求。最具有活力的产能,肯定是最先进的产能。

业内一致认为,TOPCon技术看似容易,但是做好和领先却并不简单。赶碳号早在2023年8月时的一篇文章——《》,就洞察到其中的道理。

在效率和成本上有了高低优势,可能TOPCon也就走出了所谓技术同质化的困局。

TOPCon技术的快速迭代,决定着产品领先,决定着企业市场竞争力与行业地位。

02  TOPCon仍有很大潜力!

TOPCon是非常独有的技术路线。

TOPCon产能在很短的时间——大约只有18个月,就从几十个GW增加至800GW(未包括已经规划但是终止的项目),一举成为行业主流。

由于TOPCon技术扩散、技术进步、产能扩张等都非常快,也产生了一些影响。

经历过光伏行业多轮技术变革的邢国强表示:“我们始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正如PERC在技术导入期也有一堆的问题,在技术进步后,所有的问题全部都解决了。”

更有人提出,TOCon发展速度过快,生命周期可能不够长,TOPCon技术也很快进入技术瓶颈期。

但是,我们可以关注的事实有:

(1)2025年3月,在2384*1303mm标准尺寸下,通威210-66 版型TNC组件正面功率达到778.5瓦,转换效率突破至 25.06%;在2382*1134mm标准尺寸下,通威210R-66版型 TNC组件正面功率达到682.8瓦,转换效率突破至25.28%, 刷新TOPCon两种主流版型的功率和效率纪录。

(2)2022年时,TOPCon平均电池转换效率还不足25%,平均标准版型组件功率不足580W。

(3)TOPCon电池理论转换效率为28.7%。

从以上数据资料可以看出来,TOPCon技术进步飞快,正在向理论转换极限奔跑。

邢国强认为:“对于技术研发来说,现在还远没到山穷水尽、没有东西可研发的地步。”

在邢国强看来,通威对未来始终抱着开放的态度。“边缘钝化、0BB、钢板印刷、多分片、双面poly、金属化等都有待进一步开发。在某些技术方面,甚至需要一整套革命性的技术。例如金属化方面的技术突破以后,电池产能要是改建还是新建,都很难说。”

通威一直在不断刷新世界纪录,就是希望看到在技术做到极致的情况下,电池会达到什么效率、组件会达到什么功率水平。

邢国强说:“我们团队一直在深度思考,在创造世界纪录的如此多的技术当中,究竟有多少技术能为未来量产提供技术牵引。从通威内部掌握的情况来看,我们至少有一半的技术可以应用到量产中。”

对通威股份来说,持续的研发,是一件非常有意义、非常有价值的事情,也是未来产品竞争、企业竞争的关键。

03  量产选择:尊重技术也尊重市场

通威股份一直坚持:在技术研发上不做选择题,不否定任何一项技术。

邢国强说:“我们从不押宝某一项技术,在研发上,我们布局了目前行业所有主流技术方向。”

作为全球出货量第一的电池片企业,通威的电池产能集中在TOPCon。但是仍然没有放弃对其他技术路线的研发,甚至说对其他的技术路线仍然保持高度敏感、技术领先,甚至希望其他的技术路线通过不断地研发、技术提升,能在市场竞争中获得发展机遇、新的市场空间。

除了TOPCon技术外,通威在其他技术方面成果也可圈可点。

(1)目前通威在背接触TBC技术研发,已具备完善的研究中心及试验线:n型TBC研发效率达到26.87%,TBC组件功率超 660W,行业领先水平。

邢国强说:“其实,通威股份在两年半之前就开始了BC的研发,包括p型BC、n型BC以及HTBC的电池、组件一体化技术。”

(2)通威对HJT的研发则更早,可以追溯到2018年7月。早在2021年,通威股份就建成了我国首条GW级HJT生产线。

今年3月18日,通威股份宣布,其THC 210 66版型异质结(HJT)组件功率达790.8瓦,转换效率突破25.46%!这是通威自2023年以来第11次刷新HJT组件功率与效率的世界纪录。全面积组件效率25.46%,创造了目前权威第三方测试的晶硅组件全面积效率的最高值。

邢国强说“我们对HJT抱着开放的态度去做。量产我们保底要做到760W,要挑战780W。相信HJT凭借这样的效率以及低温度系数、双面率等优势,也能在未来量产版图中占据一席之地。”

(3)当然,通威股份也很重视钙钛矿技术。通威于2022年3季度建成钙钛矿/硅叠层电池实验室,在技术研发方面取得丰硕成果,小面积叠层电池研发效率达到34.17%,210半片全尺寸叠层电池效率达 26.62%。

通威股份在研发上很舍得花钱,除了每年几十亿的研发投入外,令研发人员体会最深刻的就是:公司对研发费用从来不设上限,所有研发立项,全部都是一次性通过,并且说到做到——研发预算全部都会落实。

邢国强说:“我们在不同技术路线之间比较,也和行业的企业对标,各个维度都力争做到行业领先。”

至于技术落地,邢国强更强调通威的企业宗旨 “追求卓越”,以结果为导向,向市场提供更高质量、更具性价比的产品。

对通威来说,选择什么技术路线,并不是因为自己现在拥有什么技术,更不是如一项技术在行业中最领先,而是市场最需要什么样的产品,简言之——“全面研发、重点落子”。这就是通威的现实主义。

或许,正是因为既尊重技术,又尊重市场,多年以来通威才能在风云变幻的市场中屹立不倒吧。

END

0 阅读:0

赶碳号

简介:深耕风光氢储,共赴零碳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