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959年,人民大会堂开始启用后,就成立了个专门的管理局来管大会堂的平时工作,这个管理局呢,是直接归办公厅管的,负责把大会堂的大小事务都安排妥当。
大会堂在大家眼里,是个特别庄重、有威严的地方,平时不对外开放,很多人都好奇里面是啥样。这篇文章是“贱议你读史”在号上首发的,别的作者别转载或者抄袭啊,我在好多平台都有发!
1979年的时候,大会堂怎么突然就对大家伙儿开放了呢?这事儿咱们得从三个方面聊聊。
【三个很现实的原因】
人民大会堂选择走商业化路线,朝着企业化管理方式发展,主要是基于下面这三个实实在在的原因。
沉重的经济压力
大会堂自打开始用,就一直靠国家掏钱支持。到了六七十年代,国家每年都会给大会堂打上百万的款。在那个年代,这笔钱可真是个大数目,对国家来说,这可是个不小的经济压力。
咱们来聊聊收入这块儿吧,七十年代咱就先放一边,就说八十年代那会儿,全国人们平均下来,一个月工资连一千都不到。普通的工人,一个月挣个二十来块,要是手艺好的老师傅,那能有四十多块;而那些小科长啥的,也就三十多块一个月。那时候啊,谁能一个月挣上一千块,那绝对是高手中的高手了。
如今这时代,国家每年都会给大会堂砸进去好几百万呢,想想这得是多少银子啊!
可能有人会觉得纳闷,这大会堂的花费难道真的那么大?没错,确实如此!
大会堂建筑面积足足有17.19万平米大,要是想走遍整个地方,得花上一个多小时呢。这么大的场地,到处都得花钱,简直就是钱如流水般花出去。比如说日常维护、水电、损耗这些费用,再加上工作人员的工资,特别是大会堂的厨师团队,人数都上百了。
反正,地方一宽敞,钱就花得飞快。
那时候,有人琢磨着,要是大会堂不光能自己养活自己,还能给国家赚点钱,那该有多棒啊。
不过,要是放在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中期那会儿,谁要是胆敢提议让大会堂试着用企业那一套来管,或者搞点商业化的路子,那准得被人揪出来狠狠批评一顿。
变革得跟着时代的脚步走,还得符合历史的需要。
使用起来别扭的阶段和没啥用的时期
1945年那会儿,七大会议在延安的杨家岭山沟里头举行,他们在那儿搭了个大礼堂,不过挺简单的,也就坐得下三百来号人。就在那一年,有位大人物放话了,说等仗打赢了,非得建个能装下一万人的大礼堂不可。
1959年,咱们国家成立十周年的时候,北京城里头盖起了十座新大楼,用来展示这十年里建筑上的大进步。其中,人民大会堂就是很有代表性的一座。
大会堂是在那样一个重大的历史时刻建立起来的,所以,它的用途就很明确了,同时也注定了它会有那么一段没啥用的尴尬时间。每年呢,也就只有在两会召开那会儿,大会堂才会热闹起来,经常被用到;平时啊,基本上就只有碰到特别急或者特别大的会议时,才会用到大会堂,但这种机会也是少之又少。
所以,大会堂每年都会有好长一段时间没人用,就这么空着。
有空的时候,里面那些工作人员其实也没啥活儿干,主要就是参加各种学习和培训,剩下的时间就跟大会堂一样,空荡荡的。这种局面,不光是场地资源没得到好好利用,连人员也都在那儿闲着,挺可惜的。
历史大环境的需求
到了七十年代末那会儿,六十到七十年代那阵子的动荡总算是过去了,国家和社会这才慢慢找回了安稳的日子。
在这个历史的大环境下,咱们得跟老百姓紧紧绑在一起,不能再跟他们疏远,得真正走进他们中间去。
1979年1月份,北京举办了春节联欢晚会,这是停了15年后,再次搞起来的一次大型活动。主要就是想跟大伙儿一起乐呵乐呵,真真切切地走群众路线。就在那晚会上,还告诉大家一个喜讯:人民大会堂要开放给大伙儿参观了。
大会堂现在对大伙儿敞开了大门,这就是在落实走群众路线的政策,意思就是得跟老百姓紧密相连。
总的来说,就是上面提到的这三个因素,让大会堂决定改变管理方式,开始走商业化的路子。
下面,我来给你简单说说大会堂是怎么走向商业化的。
【商业化进程】
1979年,商业的大门正式敞开了。
1979年1月27日晚上,就是大年三十那晚,春晚节目里头,大家听到了个好消息,说是大会堂以后要对老百姓开放啦。
过了半个月,大会堂东门那边拦路的杆子全给撤掉了。
过了半年,大会堂终于向大伙儿敞开了怀抱,不过头一回只让进了那个能装下万人的大礼堂,还有几间小屋子。这可是管理局头一遭这么大胆尝试。进去瞧瞧得花两毛钱门票,这在当时可真不算便宜,要知道五分钱都能买个肉包子解解馋,两分钱还能买根冰棍凉快凉快呢。
所以,管理局的那些员工们,心里其实都挺没谱的,他们也琢磨着,这两毛钱会不会太多了,把人都给吓跑了。
不过,他们没想到“人民大会堂”这个名字这么有号召力,大门一开,老百姓们都自愿掏钱来瞧个究竟。短短半年,就来了130多万参观者,每人两毛钱,加起来可不是个小数目。
另外,人民大会堂在大礼堂里头,那幅《江山如此多娇》的国画前面,搞了个收费拍照留念的地方,这样一来,就多了一笔不小的外快。
然而,面对每年高达数百万的费用,这些收入简直就是九牛一毛,大会堂主要还是得靠国家财政的支持才能运转。
1984年开始,公司采取了企业管理模式来运营。
到了1984年,大会堂管理局打定主意要自力更生,他们搞了个报告,叫做《五年改革计划》。就在那一年,大会堂开始往企业管理的路上转了。
为了在五年内实现自给自足,不再伸手向国家要钱,大会堂决定放开手脚,对外开放更多场地。不仅如此,他们还开始卖些小玩意儿,比如火柴、烟酒茶、毛巾这些,每件商品上都印着“人民大会堂”的名字。
之后,管理局加大了商业化的步伐,不仅把宴会厅对外开放,就连一些会议厅也开始出租了。不过,出租是有规矩的,只能租半天;而且审核手续也挺严,得拿着省级单位的证明信才行。
就算要求挺高,还是吸引了不少大公司来租会议室。每年,大会堂的那些厅室被租出去,办了好多商业活动。像电影、电视剧的开场放映、杂志新刊发布会、作者签书会、新品上市发布会这些,都有不少。
1984年的时候,大会堂管理局提出了一个计划,说要在五年内做到自己养活自己。结果没想到,只用了短短两年,大会堂就完成了这个目标,再也不需要国家给钱了。
1990年那会儿,东西都开始正式卖钱了,全面走上了商业化道路。
1990年那会儿,大会堂迈开了大步子往前冲。就在这一年的4月,它自个儿搞了个公司,名字叫综合服务开发中心。
这个开发中心业务广泛,啥都做,包括租会场、办宴会、搞卫生、洗车保养这些。到了九十年代,大会堂开始大展拳脚搞商业,1991年那会儿,一整年下来,它竟然赚了2000万元,这可是以前从没有过的好成绩。
1991年,我们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到了1992年,大会堂就开始全方位地搞商业运营了;而在1994年,“人民大会堂”这个名儿也正式注册成了商标。
现在,大会堂不光自己能养活自己,而且还年年给国家带来不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