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善纳婆
●文/安焱(陕西宝鸡)

国运昌盛的这近十多年,风调雨顺,北方的雨水比我小时候明显多了起来。农村人年年不用浇地,家家不愁吃穿,顺其自然,过起了“靠天吃饭”,五谷丰登的富足生活。
记得小时的暑假,在炎热三伏天的烈日下,村北干渠用泵抽渠水灌溉坡塬地带受旱的一地地叶片拧绳的玉米苗。每到三九的寒冬的深夜,野地燃烧着取暖的火堆。村民们又一家家的冬灌受旱的小麦苗。现在回想起来,那代面靠黄土,背朝天的父辈们对生他养他的土地,是多么的热爱与情深啊!
如今,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安康。地里种的秋夏二料庄稼,总有十多年,没灌溉过了。每到庄稼干旱的时节,天总是及时下几场透雨,滋润万物。
之前每块地头,田间修的灌溉农田的水渠里,因好多年未用过,长满了野草或被尘土填满了,荒废为无用的摆设。有的田地的水渠,被村民挖坏,改种庄稼了。
可今年的情况有点不同,去年一冬没下雨。过完年到现在,正在小麦苗需要雨的时候,天降的不是沙尘暴。就是刮十级大风,基至打雷闪电,可就是不下一场及时的透雨。

村子一些生在旧社会的善纳婆经历过她们的父辈在旧社会求雨的场景,面对今年如此长久干旱的气候,地里的小麦苗一虎扎高出穗,不用说严重减产了。于是,这些于心不忍的善纳婆们自发组织,进行了一场场新时代的求雨。每日清晨,三五成伴的善纳婆,来到村子最北端的过去的三官洞,现改为三官庙了。她们向天官,水官,地官上奏当地旱情,请求三官开恩赐雨。然后,她们头顶求雨的专用柳条圈,手柱拐棍。有的腿脚方便的,来回提着瓶装水。她们心诚的向村庄最南端,那块古老的求雨圣地一一一干粮套一脚脚挪去。
那是两个村庄田地的交界处,从古到今,不知道多少的善纳婆沿着这条曲折的田梗,来此求过雨。
天气预报,近半月无雨。从不靠天吃饭的我出自好奇心,望着晴空万里中的朝阳,还是去了求雨现场,看到三个小水坑,倒满了水,旁边立着一块象征求雨牌的水泥块。块前插着一簇簇正燃烧着,飘着清烟的香火。三碗灯盏里有蜡在绽放着摆动的火焰……
我燃放了带来鞭炮,是奉告天庭龙王,圆满老人们的心愿,为田地早日降一场甘霖,滋润人间。

吃过午饭,我正在午休,听见楼下有人喊“下雨了,下雨了。”听罢的我心里乐开了花。
虽然天降小雨,只下了两阵子,不到半小时,也解决不了旱情。但善纳婆日日坚持的心诚则灵还是多少起了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