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随着居家办公模式的兴起,一些问题依然存在。虽然工作地点从单位转移到了家中,但工作的压力和不合理的任务安排并未改变,可谓换汤不换药。在监管层面,由于缺乏有效的检查和处罚机制,劳动者在面临无偿加班时,往往面临举证困难的局面。这在一定程度上,等于变相鼓励了企业的这种不合理行为。
从法律角度而言,《工资支付暂行规定》明确指出,用人单位在劳动者完成劳动定额或规定的工作任务后,根据实际需要安排劳动者在法定标准工作时间以外工作的,即应支付加班费。即便加班未获审批,若员工能证明是接受单位安排从事额外工作,如留存上级在下班后布置工作任务的微信聊天记录等,仍可能被认定存在加班事实。然而现实中,劳动者往往因难以留存有效证据,导致自身权益难以得到保障。
要真正解决无偿加班这一顽疾,不仅需要企业从自身管理和价值观层面进行反思与改进,合理安排工作任务,尊重员工的合法权益;也需要相关部门加强监管力度,完善法律法规的执行细则,降低劳动者的举证难度,对违规企业进行严肃惩处;同时,劳动者自身也应增强维权意识,勇于对不合理的无偿加班说 “不”。只有多管齐下,才能构建一个公平、合理的职场环境,让劳动者的付出得到应有的回报 。